2014年助理社會工作師考試綜合能力考前必看36


8.2.3定性研究方法
8.2.3.1 觀察
觀察就是利用感覺器官和其他手段收集和感受對象的資料。
(1)觀察法的分類
①根據觀察者是否融人被觀察群體,觀察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前者是觀察者進入被觀察場境,被視為自己人,從內部進行感受;后者是觀察者持旁觀者身份,收集一般信息。
②根據過程控制程度,觀察分為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前者體現標準化特性,對象選擇、范圍確定、內容架構和程序安排都事先有明確計劃;后者的諸多要素都是臨時決定的。總之,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方法是獲取全面客觀資料的前提。
(2)觀察準備觀察準備包括問題、思想、身體、知識、心理、計劃等幾方面。
①問題準備就是明確需要觀察的議題;
②思想準備指如何在觀察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因為觀察需要眼、耳、味覺、觸覺、嗅覺等感覺的應用;
③觀察者需要足夠的知識;觀察者的心理也必須成熟,否則可能會面臨不必要的障礙;④計劃準備指設想好內容、對象、范圍、地點、時間長度和次數、方式和手段等問題
(3)觀察內容觀察內容取決于研究設計和研究問題。
①觀察前需制訂觀察提綱,內容至少包括:誰、什么、何時、何地、如何和為什么等方面。
②于社會工作研究而言,“人在環境中”可以作為研究者進行多元觀察的重要框架。
③研究者必須領悟情境脈絡、目標、介入、接案、實施、歷程、成果、成品、影響性等概念,將研究主題操作化,用“敏感性概念”來引導觀察,根據研究主題的架構,強調某些事件、活動或行為的重要性。
④服務對象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環境、方案過程和正式活動、非正式互動和計劃外活動、方案或服務對象本土語言、行為語言、非干擾性的指標、計劃文件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資料。
(4)觀察記錄觀察記錄是資料分析的基礎。
①觀察記錄首先要對現場全貌有描述,然后按事件發生順序進行記錄,保持持續性,同時要保留事件的細節。
②觀察記錄可以采用空間地圖、社交地圖與時間地圖等方法。
③觀察記錄要使用具體、清楚、無歧義的描述性語言,而不使用文學性修辭。
④除了記載所見所聞外,觀察者感受、對事情進展的反應、感觸及思考等也應成為記錄內容。
>>>更多信息請關注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考試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8.2.3.2訪問
訪問就是研究者探訪被研究者并通過問答獲取資料。
(1)訪問的分類
①依據接觸程度,訪問有直接訪問和間接訪問。前者如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當面交流,后者如社會工作者利用電話對服務對象進行訪問。
②依據被訪者人數,訪問有個別訪問和集體訪問。前者如督導者對新進入社會工作人員的個別指導,后者如督導者對實習學生團體進行的技術講解。
③依據是否有訪問指引,訪問可以分為結構式訪問和無結構式訪問。結構式訪問就是按既定訪問指引向對象提問,從而獲取相關資料。
(2)定性研究的訪問方式
①非正式會話式訪問非正式會話式訪問沒有預定的主題或文字資料,問題在訪問進行中臨時想起;研究者以不同問題從不同受訪者處收集資訊,資料分析缺乏系統性或綜合性。
②引導式訪問 引導式訪問事先預備訪問綱要,在訪問時依情境決定問題次序及字句,有助于系統性整理,但一些重要且突出的議題可能被排除。
③標準化開放式訪問標準化開放式訪問事前規劃問題內容、字組與順序,受訪者按標準化字句與順序回答,資料易比較但彈性極小。
8.2.3.3個案研究
(1)含義個案研究是對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組織、社區、學校或群體等)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升績效是個案研究的目標。
(2)特性個案研究適用于了解真實場境中的現象、考察現象與其場境邊界不清、資料多元、資料不易量化或數據化等場合。
個案研究的資料收集特色包括:①非模式化;②手段和資料多樣化;③詳盡深入;④強調應用性研究,注重改變行為的模式。
>>>更多信息請關注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考試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3)評價個案研究有其自身的優缺點。
①優點 它可以了解研究對象各方面的狀況,進而對其有全面和深人的認識;有助于澄清概念和確定變量,從而有利于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有助于進行探索性研究,發現重要的變項以及提供有用的范疇,從而擬定假設或建立理論;由于資料廣泛深入,本方法有利于客觀、深入、準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問題、需要及其原因機制,有利于提出有效和具體的處理辦法或解題方案。
②缺點 個案研究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不容易補充數據;由于樣本很少和對象缺乏代表性,研究發現也不能進行推論。
8.2.4非干擾性研究
非干擾性研究是不接觸研究對象而把握資料本質的研究技術。工作對象不受研究過程和場境的影響而變化是其根本特征。常用方法包括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歷史分析和比較分析。
(1)現存統計資料分析就是對既有統計數據進行剖析以進一步發現其信息,可以直接實現研究目的,也可以為大型研究提供背景資料。
現存統計資料可能存在效力和可信度問題。前者即資料是否反映了研究對象的真實信息,后者即資料在不同時間和地點是否接近或一致。現存統計資料也可能并不覆蓋研究者感興趣的內容,測量手法可能并不有效代表所測的變量和概念。
統計資料的審校要完成如下工作:①了解其來源、目的、方法、整理和分析技術,以對其背景有全面把握;②了解資料的指標定義、分組、統計范圍等信息從而判斷其可比性;③對可疑資料進行邏輯檢查和重復檢查。
(2)對比法可以以現存非統計資料為研究對象,比較法又分為歷史分析和比較分析兩種。避免資料錯誤是比較法的關鍵。比較法應該遵循以下原則:①橫向與縱向比較結合;②比較共同點和差異點;③注意可比性;④發現和比較本質的異同。
>>>更多信息請關注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考試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8.2.5行動研究
(1)內涵行動研究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一起參與“研究”和“行動”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有“對行動進行研究”、“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和“由行動者研究”等多重含義。行動研究具有如下特點。
①目標在于改善實踐本身和優化實務工作者的工作情境,而不是理論建構。
②對象是行動者的實踐情境。
③研究者就是實務工作者,他們通過研究與行動的配合,提高改造社會的實踐能力。
④研究者與行動者進行伙伴式合作,邊行動邊研究。
⑤研究成果的應用者就是實務工作者和研究者自身,并體現出即時性。
⑥研究效果在于解決實踐問題,促進實務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增強其實踐能力,實現其專業成長和全面發展。
(2)類型 行動研究按照側重點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①行動者用科學方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的研究,它可以是小規模的實驗研究,也可以是大規模的驗證性調查,一般結合自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②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③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
行動研究根據參與者對自己行動的反思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更多信息請關注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考試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①“行動中認識” 對實踐者的例行式行動進行的研究,通過觀察和反思了解其無法用語言清楚表達的內隱性知識。
②“行動中反思” 對特定情境進行反思式交談,促使參與者將思考轉換為行動,比較不同策略,提煉相同因素,排除不恰當做法。
③“對行動進行反思” 參與者用口語明白地建構或形成知識,把自己抽離出行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從而強化了他們對自己的行動的細微分析,將其內隱知識明朗化。行動研究根據參與研究的成員成分不同可分為三種模式:①合作模式;②支持模式;③獨立模式。
(3)評價
①行動研究將研究和行動整合起來,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論和實踐脫節的不足。
②行動研究注重個別性和深入性,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問至少是伙伴式的工作關系,有時研究者就是行動者或被研究者,在策劃、行動、考察、反思的循環往復過程中,研究者與行動者不斷分享感受和經驗。
③行動研究的特性與社會工作的倫理非常接近。
>>>更多信息請關注環球網校社會工作者考試頻道 社會工作者考試論壇!
最新資訊
- 福利來襲!2025年社工考試成績公布,憑成績單速兌,時間有限,速來!2025-07-25
- 2025年中級社工考試考點匯總(法規+綜合能力+實務)2025-05-07
- 【2025年中級社會工作者兌換福利】2025年社會工作者各科真題解析課程免費拿!2025-04-29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匯總(初級+中級各科目)2025-04-25
- 2025年社工考試考點梳理:初級與中級的高頻知識點2025-04-11
- 2025年高級社會工作師考試大綱2025-04-09
- 2025年社工三色寶典來襲,邏輯梳理助力備考新高度(中級3科目)2025-04-08
- 2025年中級社工實務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
- 2025年社工《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考點(內含重點難點、易錯點、理解點)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