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把治療疾病轉化為維護和促進健康
1月16日召開的第三屆“治未病”高峰論壇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接受“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半年以后,在38項“不適表現”中,選擇“比半年前好多了”的比例為47%,選擇“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為26%,總共達到73%——
“治未病”:維護提升健康狀態
本報記者 柴玉 黃心
數字表明:
老百姓接受并歡迎“治未病”
“被調查對象在接受‘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半年以后,對‘服務的總體感覺’,滿意率達90.64%。在38項不適表現中,選擇‘比半年前好多了’和‘比半年前好一些’的比例總共達到73.04%。其中,‘不適表現’按所占比例從高到低排序,前五位為神疲乏力占85.26%、困倦占83.8%、小便增多或清長82.97%、大便秘結占82.62%、易感冒占82.02%。”這一組數據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許志仁在第三屆“治未病”高峰論壇上公布的。
為了解“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效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組織開展了相關調查。調查對象為“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及接受“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滿6個月的人群,主要調查健康改善情況和服務滿意度。
“服務措施對健康改善重要程度的選項中,選擇‘重要的’的比例由高到低前五位分別為:健康指導占84.59%、中醫體質辨識占81.43%、健康檔案建立占75.3%、飲食調理占64.21%、內服藥物調理占61.81%。”許志仁在論壇上說,服務對象對“治未病”預防保健的健康指導和中醫體質辨識及健康檔案建立有重要認識,同時顯示對飲食和內服藥物在“治未病”預防保健中重要程度的認同。
在有效調查的87個“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中,91.3%的單位成立“治未病”中心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室,83.91%為一級臨床科室,75.86%應用了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許志仁介紹說,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室設置了健康狀態信息采集與管理區域(占13.09%)、健康狀態辨識及風險評估區域(占7.54%)、健康咨詢及指導區域(9.57%)、健康干預區域占(42.86%)。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科室在崗人員平均49.97人,占科室人員總數的68.42%,為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了一定的專業人才保障。
許志仁認為,下一步應該圍繞建立評價體系,確定評價指標和完善評價方法三個方面開展工作,應在全國建立“治未病”服務監測網絡,通過對監測信息的統計分析,得出客觀真實的效果評價結論,為制訂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據。
實例顯示:
“治未病”理念激發人群自我維持健康的需求
上海市長寧區是全國“治未病”工作試點區。目前,該區已建立2家KY3H“治未病”中心、10家KY3H“治未病”分中心、13家KY3H“治未病”服務站,初步形成區域內“治未病”的服務網絡,區域人群基本在家門口能享受到“治未病”服務。
長寧區衛生局局長張平介紹說,在大力開展“治未病”工程以前,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承擔著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角色,但社區居民對于健康關注還是重醫輕防,慢病的發病率和復發率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針對這些情況,長寧區衛生局注重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大力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居民健康檔案中增設中醫體檢等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模塊,為區域內建有健康檔案的居民提供健康狀態評估和產品干預,目前已完成近萬人的中醫體檢并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其中20~39歲人群約占20%,40~69歲人群約占58%,70歲及以上人群約占22%。
“開展‘治未病’服務人員培訓,完成了首批具有一定資質的人員培訓工作,首期共有45名一線‘治未病’專職人員完成了專業培訓。”張平介紹,目前長寧區衛生局信息中心已經和中華“治未病”網實現有效的數據對接,初步完成“治未病”信息平臺的建設。同時,還通過組織各類展、演、驗推廣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醫,接受“治未病”理念,激發居民應用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維護健康的需求。
老師觀點:
對人的健康狀態的認識是“治未病”的邏輯起點
“好的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醫生”,“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在論壇上引用《巴黎宣言》中關于醫學方面的話來證明他的觀點:中醫“治未病”的邏輯起點是對人的健康狀態的認識。
陳凱先說,我國現在醫療衛生的方針是要把治療疾病轉化為維護和促進健康,“治未病”就是要防范健康狀態的風險,只有知道健康的狀態,才能防范風險,把握健康。這是“治未病”的邏輯起點。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原副理事長陶祖萊也認同此觀點,他說,健康的科學無論是方向還是層次都和現代生物醫學的發展距離很大,但是關于健康的科學和中國的傳統醫學從本質上是同構的。因此,關于健康的科學應該是“治未病”的醫學。
陳凱先在報告中解釋,人的健康狀態由“三觀”狀態組成,以宏觀、中觀狀態為主導,綜合微觀狀態而形成。人的健康狀態的變化過程是連續變化的,可以分為正常穩態、過渡狀態和疾病狀態。人的健康狀態的變化特點是由漸變發展到突變,量變發展到了質變的過程,人的狀態分為未病態、欲病態和已病態。他認為,控制和逆轉健康狀態的退變,預防疾病和損傷,維護和提高健康的最有效時期是可以把握的。
“以中國傳統醫學為主導,結合現代醫學和醫學工程技術首先要辨識狀態、評估風險,這是管理人的健康狀態風險的基點,也是中、西醫兩個根本不同的醫學體系的結合部,即統一于人的健康狀態。對未病、欲病和已病之人,實時采取個性化干預,提升狀態。”陳凱先指出,對人的健康狀態的認識是中醫“治未病”的邏輯起點,“治未病”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通過從整體和動態的觀點,從身心合一、人與環境相協調的角度,把握人(個體)健康狀態的辨識和調節,就可以維護和提升人的健康狀況。
最新資訊
- 成績公布!拿下臨床執業醫師證書,這些高薪職業任你挑選2024-09-16
- 2024年浙江寧波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圓滿完成2024-08-29
- 2024年湖北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圓滿完成2024-08-23
- 2024年天津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順利結束2024-08-23
- 2024年內蒙古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平穩結束2024-08-22
- 2024年北京考區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順利實施2024-08-22
- 拿下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有哪些福利和補貼2024-08-21
- 2024年浙江湖州臨床執業醫師醫學綜合筆試工作順利完成2024-08-21
- 2024年廣東深圳臨床執業醫師醫學綜合考試順利完成2024-08-21
- 2024年吉林長春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圓滿完成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