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臨床執業醫師 > 臨床執業醫師行業動態 > 跨世紀老中醫的傳奇人生:力挽中醫30年代主編《國醫周刊》

跨世紀老中醫的傳奇人生:力挽中醫30年代主編《國醫周刊》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0收藏0

臨床執業醫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生經歷坎坷,淡泊名利,為人正直,謙虛豁達;上世紀30年代主編《國醫周刊》,與吳棹仙、任應秋為“歲寒三友”;中醫臨證70余載,醫理精深,醫技精湛,醫德高尚;雙手號脈,著書百萬言

  生經歷坎坷,淡泊名利,為人正直,謙虛豁達;上世紀30年代主編《國醫周刊》,與吳棹仙、任應秋為“歲寒三友”;中醫臨證70余載,醫理精深,醫技精湛,醫德高尚;雙手號脈,著書百萬言……

  跨世紀老中醫的傳奇人生

  ――記重慶市名中醫熊寥笙

  本報記者 張東風

  6月初,在重慶采訪期間,聽說這里有一位百歲著名老中醫,特意前去拜訪。

  老中醫名叫熊寥笙,1905年8月24日生于重慶巴縣,跨過了整整一個世紀不平凡里程的老人即將步入他105歲的人生。他也是記者聽說、見到的中醫界年齡最高的老壽星了。

  見到熊寥笙先生,是在重慶市中醫院的病房里。據家人介紹,今年4月央視夕陽紅欄目的記者采訪時,熊老思路清晰,精神矍鑠,談了40多分鐘。一周前因胃出血,住院輸液,未能進食,故說話有些無力。但見記者來訪,老先生執意要坐起來。談起中醫中藥,熊老略作思考,聲音提高了許多,“中醫中藥要進一步發展,中醫中藥不能分開。中國還是要靠中醫,中醫辨證論治,用藥靈活,應用范圍很廣。中藥一定要把真偽弄清楚,現在社會上假藥很多,影響了中醫的聲譽。”他還特意告訴記者,他出了一本書,介紹了700種中藥,對后人學習中醫會有幫助。

  力挽中醫 30年代主編《國醫周刊》

  1927年,22歲的熊寥笙,師承同鄉馬祖培先生學習中醫。1930年,懸壺渝州。次年,入上海丹溪學社,參師陳無咎先生學技,深研丹溪之學。1933年,任巴縣國醫傳習所藥物教授。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政府“重西輕中”甚囂塵上,有人甚至將中醫污為“偽醫”、“舊醫”,消滅中醫之聲此起彼伏;同時,巴蜀中醫學術風氣低沉。當時,熊寥笙是重慶《新蜀報》副刊《國醫周刊》的主編。他積極撰文駁斥對中醫的荒謬攻擊,宣揚中醫學術理論,傾力拯救中醫于危亡,首開宣揚國醫學文化之風。

  他堅持以天人相應觀及整體恒動觀為核心的學術思想,倡導“八綱辨證,八法論治”的古訓,并將八綱、八法操縱于規矩之中,神明于規矩之外。

  歲寒三友 渝中醫界成佳話

  解放前后,熊寥笙與吳棹仙(重慶市中醫院第一任院長,成都中醫學院醫經教研室兼針灸教研室主任,曾向毛主席敬獻“子午流注環周圖”)、任應秋(曾任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就是多年至交,交往親密。他們在一起時,品茶飲酒,吟詩作文,談醫論道,為中醫事業呼吁,為承傳中醫學術切磋,并從中獲得益友之樂。他們三人志趣相投,自比松竹梅,“歲寒三友”成為佳話。

  熊老常常談起,吳老記憶超群,精通傷寒、金匱、能背誦全文,其古詩也作得很好。他在吳棹仙先生百周年學術討論會上曾為其題詞:“一代醫宗,泰山北斗,八法靈龜,得心應手,金針一顆,萬病全瘳,活人無算,馳譽神州”。對任應秋先生的醫學成就,熊老評價也很高,稱“任老學識淵博,集醫哲文史于一身”。還說,“任老和吳老可稱中醫的活字典”。 上世紀50年代,吳老和任老先后被北京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聘用講學,培養中醫高級人才。

  熊老常常深情地回憶起他們之間的友誼,并即興吟詩,流傳至今:“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吳熊任,繼承絕學,馬郭焦,羽翼長沙”(注:馬郭焦,重慶中醫后起之秀、中醫名家馬有度、郭銘信、焦以南)。

  熊老說,是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將他們聯系在一起,共同的興趣和學術交流增進了他們的友誼,繼承和發展中醫學術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

  如今,歲寒三友,兩位已仙逝。

  經歷坎坷 為中醫鼓與呼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熊老曾任西南衛生部中醫科科員,1954年,任重慶市衛生局第一任中醫科科長,創辦重慶市第一中醫院、第二中醫院。1964年任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副所長。

  熊老一生經歷坎坷,曾被錯劃右派。他淡泊名利,為人正直,謙虛豁達。他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候補委員、農工重慶市委副主委,現任農工中央咨監委員;他是重慶市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重慶市第十、十一、十二屆人大代表,上世紀80年代還曾連任兩屆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熊老撰寫大量提案、議案,呼吁創辦重慶中醫學院,為重慶市中醫事業的振興和發展鼓與呼。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退休后,他仍親自參加全國古典醫著師資培訓進修班、全國急癥培訓班的授課。

  雙手號脈 著書百萬言

  熊老從事中醫70余春秋,醫理精深,醫技精湛,醫德高尚,重慶中醫界有口皆碑。他一生喜讀內、難二經,精通《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對溫病驚、厥、閉、脫等危重癥的辨證及治療論述尤深,善用經方治病。當年找他看病的患者排成長龍,熊老雙手號脈,每天診病百余人,在中醫院里堪稱一絕。

  他還在國內首創人參針、附片針,用于水腫病防治療效顯著,他參與研制的生脈注射液至今仍在國內藥廠生產,年銷數億;為重慶化工燒傷醫院開發了系列中藥燒傷院內制劑;應用中醫藥治療腎盂腎炎,在短時間內將臨床療效提高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1965年全國13項中醫成果之一。

  熊老70多歲時開始著書立說,撰寫了《傷寒名案選新注》、《中醫難癥論治》、《金匱名案選新注》、《七百味常用中草藥歌括》等百萬余言的著作,毫不保留地將治學經驗和臨床體會介紹給后人。《七百味常用中草藥歌括》一書還獲得了重慶市科技成果獎。

  1985年,四川省政府授予他勞動模范稱號,同年,重慶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名中醫稱號。

  鏈接

  知足常樂為長壽秘訣

  熊老是老中醫,世人一定以為他有長生不老的靈藥。其實,熊老也曾身體不佳,其子女透露,病重時他曾三次寫過遺囑,但仍然恢復了健康。

  熊老畢生喜讀書,尤愛鉆研中醫藥學和佛學。他認為,中醫防病治病是養生的一個核心內容,防病治病的最好辦法就是充分調動和利用本身具有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熊老說,佛教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這種作用。

  熊老認為:一個人長壽,首先要心理健康,而知足常樂,更為重要。歸納熊老長壽之道有五個方面: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助人為樂;心正心誠,心靜生慧;堅持閱讀,常撰論著。

  熊老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聲音宏亮,語言含蓄哲理。他曾手書《養心健身箴》,賜予兒女作為共勉:“靜以養神,動以強身;樂以解憂,壽以全真;恬淡寡欲,保精長生;性情舒暢,心神自寧;飲食有節,百病不侵。臨事謹慎,化險為夷;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氣平和,千祥云集;知足常樂,百福姘臻;忙里偷閑,永保青春。”表達了他心靜如水、樂觀向上的頤養之道。

  從重慶市中醫院院長位置退休后的熊老,與子女居住于不足50平方米的舊房,整日與書為伴,深居簡出,自甘淡泊,樸素衣裝,粗茶淡飯,至今,周圍的鄰居只知他是一位善良可親的慈祥老人。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查詢

臨床執業醫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臨床執業醫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