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遼寧教師資格小學《心理學》輔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第一章 緒論
【內容提要】
隨著人類探索的足跡從地球延伸到宇宙,人們不僅可以登上月球在嫦娥生活的世界漫步,也可以借助儀器觀察粒子世界的微妙,人們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然而,人類也從未間斷探索那浩瀚而神秘的內心世界,尋求解開心理奧秘的鑰匙。人類的心理世界被稱為“第二宇宙”,是極其復雜、奇特多變的。當我們學習了心理學這門學科時,將會對人的心理現象的認識日益走向深入,掌握心理學的實質及其變化規律。尤其是在校的師范生和未來的教師更應該關注小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意義,從而提高理論素養,更新教育觀念,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學習目標】
1.了解心理學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
2.識記心理發展過程的規律。
3.掌握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及理論流派的觀點。
4.理解心理學研究的任務與作用。
5.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指導小學教育教學實踐。
6.結合現代小學教育中的實際問題,運用本章所學的理論和方法,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問題,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任務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探求領域和研究對象。心理學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簡言之,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揭示心理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是人們最熟悉、體驗最多的現象,也是自然界復雜、奇妙的一種現象。人眼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人耳可以聆聽旋律優美的鋼琴協奏曲,人腦可以貯存異常豐富的知識,時過境遷而記憶猶存。人有“萬物之靈”的智慧,人能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奧秘,人還有七情六欲,人能通過活動去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并在周圍環境中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跡。
以上課時的情形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當我們聽到聲響,看到光亮,進而知道這聲響是教師講課聲;當光亮是日光和燈光的融和時,感知覺現象便已發生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師提問的思考則是思維現象;而要記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又涉及記憶現象了。教師講到幽默之處,引發出學生會心的笑聲,這是情感現象的外露;而到了饑腸轆轆的時候,我們仍堅持聽課,毫不松懈,這是意志現象的外顯。我們能一邊聽課,一邊思考,一邊記錄,這是注意的分配現象。教師用精彩的講課、鼓勵性的話語來提高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這是動機的激勵現象,而激發的效果既與學生的內在需要、興趣有關,也與學生的理想、信念乃至人生觀、世界觀有關。有的同學急躁,有的同學耐心,有的同學活潑好動,有的同學內向文靜,這是出于不同的氣質特點。有的同學處世理智冷靜,有的同學易于感情用事,有的同學則意志堅強,這是反映不同的性格類型。至于有的同學聰明伶俐,有的同學相對遲鈍,有的同學記憶力特好,有的同學創造力特強,這都是不同能力的表現。雖說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大多是師生有自覺性和目的性的意識活動,但也會不時出現不知不覺進行的習慣性和自動化的動作、無意中的注意和識記,乃至口是心非、口是筆誤的差錯之類的無意識行為。至于課堂上學生能隨時反省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認知策略,是自我意識在起著積極的作用。總之,人類關于自然和社會方面和各種知識.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人心理的存在和發展分不開的。自古以來,人們為了認識心理的本質,發現其規律,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
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最早是由希臘語中的“靈魂”和“學問”兩個詞構成的,意
思是“靈魂之學”?!办`魂”是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動,人類很早就試圖對它做出解釋和說明,這些解釋和說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學思想。后來,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靈魂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認為靈魂是寄居在人的身體之中的一種實體,它支配著人的行為,并有自已的活動規律。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自然不滿意“靈魂說”關于心理現象的解釋,而力求對心理現象的本質做出科學的說明。19世紀后,由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發展,許多學者開始應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使人類對心理現象的認識上升了一個新臺階。由于世界各國心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人們在對心理現象的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提供了許多理論,使心理學的研究脫離了主觀思辨的方式,而逐步成為教育人、培養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進行人才選拔的科學依據,心理學這門古老而年輕的科學已經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未來學家預言,21世紀是教育的世紀,而心理學則是帶頭學科。
人的心理現象千姿百態,我們如何著手具體認識呢?這就需要把心理現象作適當的區分,以便分門別類地、有條不紊地認識它?,F代心理學的一種流行觀點是把人的心理現象看做一個復雜的系統,對心理系統的描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據此,有些人把心理現象劃分為意識現象和無意識現象;有些人把人心理現象劃分為心理事實和心理規律。我們采取的做法,是把心理現象劃分為心理過程、個性心理和心理狀態三大范疇。
(一)心理過程
人的有些心理現象具有鮮明的動態特性,如記憶,從記到憶是個動態過程。而有些心理現象則是靜態(穩態)特性明顯,如性格,一經形成就相當穩定。心理過程這個專門術語就是對前者而言的。過程意味著流動、變化,故心理過程也稱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包括認識、情緒、意志三個方面,簡稱知、情、意,涵蓋了人的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
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之類的心理活動。同時,人也必定借助于這類心理活動來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這類與認識密切關聯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統稱為認識過程。
人在認識活動的基礎上,會對人、對己、對事、對物抱有一定的態度(接受、拒絕等)并在內心產生相應的體驗(愉快、厭惡等),這種態度體驗是與情緒密切關聯的,稱為情緒過程。每個人有自己的情緒世界,而這情緒世界就是由喜、怒、哀、樂、愛、憎、懼等常見的情感過程構成的。
心理過程的第三個方面是意志過程。意志過程是人在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標并能規劃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有時,你面對錯綜復雜的情況,但你必須決斷;你面對重重阻力,但你必須排除;你面對強烈誘惑,但你必須克制。諸如此類心理現象,只有人類才具備。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情感的發生與深化、意志行為的確定與執行都是以認識為基礎的,而情感、意志又會反過來影響認識活動的進行和發展。同樣,情感也會對意志行為產生動力作用,良好的情感會使個體的意志努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而意志行為又會有利于豐富和升華情感,尤其是經歷過巨大的意志努力取得成功之后,更使個體獲得新的境界上的情感體驗,產生質的飛躍。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及考試時間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二)個性心理
每個人通過各自的生活道路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心理面貌,從而使自己在心理穩定地與他人區開來,心理學所言個性心理,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它包括三個子系統: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識。
個性傾向是什么呢?概括說來,它是一種內在的決定著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動力系統。人在周圍世界的萬事萬物中,選擇與舍棄什么、趨向與回避什么、追求與拒絕什么,等等,都取決于人有什么樣的個性傾向性。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價值觀等方面。我們應該知道,人是需要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人也是行動者,而行動是由動機推動的。人還是價值觀的持有者,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權衡事物的主次、輕重與是非。價值的不同,足以使人們的個性傾向性和行為表現大異其趣。
個性結構中的另一個系統是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是個人在心理活動方面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征。但這些穩定特征在形態上是不同的,其中,有些屬于氣質,有些屬于性格,有些屬于能力。從心理活動動力方面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征稱氣質。從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征稱為性格。從直接制約工作效率方面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征稱為能力。簡而言之,人與人之間在個性心理特征上的差異,可以歸納為氣質差異、性格差異和能力差異。
個性結構中的又一個子系統是自我意識。它是個性結構中的自我調節系統。自我意識有它的認識側面(自我認識)、情感側面(自我體驗)、意志側面(自我控制)。人們常常會問自己:“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人?”這涉及的就是自我認識形式。人不僅認識自己,而且在體驗自己,會自問:“我對自己滿意嗎?”“我能接受自己嗎?”這就是自我驗問題。自尊、自卑、自豪、自責等,是常見的自我體驗形式。人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的基礎上,經常地問自己:“我怎樣改變自己?”“我怎樣闖過難關?”這涉及的就是自我控制問題。自強、自立、自主、自律等是常見的自我控制形式。由此可見,凡涉及人自我的各種心理現象,都可以通過自我意識這個系統加以研究。
(三)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是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內出現的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它既具有心理過程的暫時性、可變性的特點,又具有個性的持久性、穩定性的特點。但心理狀態不像心理過程那樣短暫可變,也不像個性那樣持久穩定,所以心理學把心理狀態看做是介于這二者之間的中間狀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都是在一定心理狀態的基礎上出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狀態是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心理背景。
心理狀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現在知、情、意的任何一個方面。如好奇、疑惑、沉思,這是認識方面的心理狀態;淡漠、焦慮、渴求,這是情緒方面的心理狀態;克制、猶豫、鎮定,這是意志方面的心理狀態。研究、考察人的心理狀態,不僅要描述其表現形態,而且要把握其具體成因,這樣才有應用價值。
在現實的人身上,不論哪種心理現象都不會孤立地存在,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體性。心理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如圖1一1所示。

小學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對象與教育心理學有共同之處,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即適于小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小學教育過程中學與教的心理活動規律。確定這一研究對象的主要依據是,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學習是學生的基本活動方式,也可以說是學生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效果的好壞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只有客觀、透徹地了解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種種心理因素及外在因素,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學與教的問題上,建構主義認識到,教學就是要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能積極主動地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教師的職責是促進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應該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課程的開發者,意義建構的合作者和促進者,知識的管理者,學生的學術顧問,學與教構成了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因此,適于小學教育的心理學必須以學和教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二、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一)心理的實質
自古以來,“什么是心理”、“心理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心理的實質”等問題,哲學家、教育家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其思考與探究,從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解釋。
唯心主義者認為,心理是腦之外的獨立存在,客觀事物是由人的感覺、意識、精神等決定的,是不依賴于物質而存在的永恒不滅的靈魂。18世紀英國主教貝克萊的“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20世紀英國馬赫的“只有感覺才能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以及我國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心者,人之神明”、陸九淵的“吾心便是宇宙”、明代王守仁的“天下無心外之物”等,都是這一思想的淵源。
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唯物主義者認為,心理起源于物質,是物質活動的產物。將“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作為心理的哲學基礎。像我國戰國荀況“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謂天情”,魏晉南北朝時期范縝的“形具而神生,形謝而神滅”;在西方,像德謨克利特的“如果沒有影像來接觸,就沒有人的感覺和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感覺是金戒指在蠟狀體上留下的痕跡”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唯物主義心理觀。必須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并不能正確、全面地闡釋人的心理實質。這是由于他們沒有用發展、辯證的觀點來探究人的心理活動,不理解心理活動對于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因而,也就不能正確地解釋人的心理活動的實質。
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心理活動的基本觀點是:心理是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主觀的、能動的反映。這是馬克思主義對心理實質的基本觀點和科學規定。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及考試時間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1.人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在整個生物圈中,人類本可以說是很平凡的物種,其身體中的很多系統的解剖特征和功能遠不如大多數動物。但是,人類依舊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這中間勞動和語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通過勞動和語言,人類的大腦得以發展完善,才使人的心理達到了抽象思維的水平,產生了心理活動的最高形式――意識?,F代有關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一再證實腦是心理的器官。高度發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高度發展的人腦為物質基礎的。人的心理是高度復雜的人腦和神經系統的機能,了解人的心理必須了解人腦復雜而精細的結構和機能。
人的整個神經系統是由大量的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具有接受刺激、傳遞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機能。它是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組成的。細胞體包括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它是細胞營養代謝的中心,細胞膜有保持細胞內外離子濃度的作用。軸突一般比樹突細而長,可以由幾微米到l米左右。軸突常稱作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傳導信息的速度一般在每秒3~120米。神經元可分為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幾種。感覺神經元的樹突末梢伸入某些機體組織內,形成感受器;運動神經元的軸突末梢伸入某些機體組織內,形成效應器。通常,樹突及細胞體接受傳來的信息,細胞體對信息進行整合,然后通過突觸將信息傳給另一個神經元。
人的心理活動,從生理機制上講,正是借助神經元的活動來實現的,從而調節整個神經系統進行各種心理活動。
人的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個部分。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和植物性神經系統(又稱自主神經系統)。植物性神經系統分布于全身,把腦和脊髓與全身的其他器官聯系起來。中樞神經系統是心理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和陣地,支配和調節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動。它由脊髓和腦組成,其中脊髓是該系統中的最低級部位,它的基本機能是簡單的反射活動和傳導神經沖動。人腦又包括延腦、腦橋、中腦、間腦、小腦和大腦,其組織結構和機能又各有不同。脊髓的上部是延腦,延腦的上部是腦橋和中腦(合稱腦干)。延腦和腦橋的機能是調節心血管活動,呼吸、咀嚼、吞咽、嘔吐和唾液分泌等。它們對機體的生命維持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又稱“活命中樞”。中腦的主要機能則是協調軀體姿勢和眼球運動等。位于中腦之上和大腦兩半球之下者是間腦。它的主要部分是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傳入神經的轉換站,絕大部分感受器傳來的神經沖動先到丘腦,經更換神經元再往上直傳到大腦皮質。下丘腦是協調內臟活動的中樞和情緒反應的中樞。小腦主要是協調復雜的肌體活動和內臟反應,保持機體姿勢平衡。大腦的構造特別精密而復雜。它分左右兩部分,由胼胝體聯系著,狀如兩個半球,故又叫左半球和右半球。又像兩個拳頭合在一起。形狀雖相似,功能則各異。其表層是神經細胞聚集的地方,叫大腦皮層。皮層表面有無數皺紋,猶如核桃仁表面的結構。其折疊凹陷部分稱作溝,斷裂的部分稱作裂,兩溝之間凸起的部分稱作回。
大腦皮層呈灰色,由約l40~15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厚約 2~4毫米,其面積約2200平方厘米,外露部分僅占1/3。大腦皮層有3條顯著的溝裂:中央溝、外側裂、頂枕裂。以此為界,把大腦分為幾個區域,中央前回是高度發展的額葉,中央溝后方至頂枕裂間為頂葉,頂枕裂以后的較小部分為枕葉,大腦外側裂下方為顳葉。人體的各種感受器官和各部分的運動,分別由皮層的一定部位分工管理,這些部位叫做機能中樞。主要有視覺中樞(位于枕葉)、聽覺中樞(位于顳葉)、運動性語言中樞(位于額下回后方,緊靠中央前回的下部)、聽覺性語言中樞(位于顳上回的后方)、視覺性語言中樞(位于聽覺性語言中樞的右后側)、軀體感覺中樞(位于中央后回)和軀體運動中樞(位于中央前回)等。
心理是腦的反射活動。所謂反射,就是有機體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對來自機體內外的刺激的規律性應答活動。實現反射的全部神經過程叫做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等5個部分組成的,各個部分不僅有正向的信息傳導,還有逆向的反饋調節,形成了一個環形回路,被稱做反射環。1863年,俄國生理學家謝切洛夫在《腦的反射》一書中明確指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生活的一切活動.就其產生方式而言,都是反射?!?/P>
根據反射產生的機理和性質,將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大類:
(1)無條件反射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形成而遺傳下來的,其神經聯系是固定的,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那些不學而會的本能反射,比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都是本能的無條件反射。元條件反射由低級中樞實現,在脊髓和腦干中完成。在人類和高等動物身上,無條件反射在一般情況下受大腦皮層調節,常常帶有隨意性。
(2)條件反射是個體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反射。如看見梅子能分泌唾液,這是后天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是個體反復學習體驗的結果。條件反射就是信號反射。它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大腦皮層上建立暫時神經聯系的過程。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與后天獲得的大量條件反射相聯系的,就條件反射所建立的暫時神經聯系過程而言,它屬于生理現象;而就其所揭示的刺激物的意義來說,又屬于心理現象。
根據巴甫洛夫兩種信號系統的理論,可以引起條件反射的信號可分為具體信號(如聲、光、味等,又叫第一信號)和抽象信號(如語言、詞等具體信號的信號,又叫第二信號)。由具體信號引起的神經活動討程,叫第一信號系統,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由抽象信號引起的神經活動過程.叫第二信號系統,是人類特有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結果。
2.客觀現實是心理內容的源泉,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告訴我們,雖然人的心理活動是人腦的機能,但是人腦只是心理活動的場所,是產生心理活動的物質保障。人腦并不能自己產生心理,必須在客觀事物的刺激作用下才能產生。所謂客觀現實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人的心理活動,不論簡單或復雜程度如何,其反映的內容都是客觀現實。就像客觀現實中有風雨雷電,人腦中才會有風雨雷電的反映。正如列寧所說:“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q)我們說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指心理的內容具有客觀性,來源于客觀現實。不論心理現象多么復雜,甚至是十分“離奇”和“荒誕”的,都能在客觀現實中找到它們的影子和源泉。如果現實中不存在人和猿猴,人們就塑造不出孫悟空的形象來。人的心理性格、能力、興趣、品德的形成,同樣也是在客觀現實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就人的心理現象內容來說,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映像。但是,事物的映象不等于事物的本身。就像“鏡中人”不等于“人”一樣,也不恒等于客觀現實。心理和事物之間的關系猶如反映在鏡子里的人,它雖然和客觀現實中人非常相似,但是現實中的人可以和其他人進行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而鏡子里的人卻不可以。由此可見,心理的內容雖然來源于客觀現實,但是心理卻不等于客觀現實。
由此可見,心理的內容雖然來源于客觀現實,但是,心理卻不等于客觀現實。上述情況說明,心理和客觀事物不是同一類現象。心理不是物質現象,而是精神現象。人腦反映客觀現實,并不像照相機那樣機械和刻板地反映,而是根據每個人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才智,積極能動地把客觀現實變成觀念的東西。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總是在一個個具體人的身上實現的。而每個人的經歷、知識經驗、實踐條件、個性特點、世界觀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等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具有主觀性,具有個人的特點。這就是為什么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反映,以及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個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映象的緣故??梢?,客觀現實就好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基地,而人腦好比是一個個的加工廠,雖然原料相同,卻會被不同的工廠加工成不同的產品。人的心理現象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像,體現了人的心理的能動性。
人對客觀現實能動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根本區別之所在。表現在:①人行為的目的性上。在行動之前,人的頭腦里就有預定的行為目的;執行之中,又用這一目的來支配、控制自己的行為;②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上。列寧說過:“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雹谌藗冋J識自然并不僅僅是為了順應自然,更多的是為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而讓自然進一步服務于人類;③人不僅能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而且能根據自我意識,認識和改造自己。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首先是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開來。
然后開始認識自己的心理活動,逐步有了自知之明。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人們能用理想中的自我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言行,不斷完善自我。
由此可見,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即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及考試時間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二)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已涉及人類日常社會生活活動的各個方面,進入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階段。比如在經濟管理、企業培訓、運動競技、醫療保健、政治軍事等。在美國其分支學會已超過40個;在我國也已出現三級甚至四級分支學科。不同領域中人們的心理活動具有特殊的規律。心理學的理論在這些領域得到擴展和運用,創造出各自既有自身特點,又與心理學基礎理論密切聯系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現代心理學研究內容之一: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原理、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儀器、實驗技術和實驗資料處理等(實驗心理學)①。
在現代心理學中,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是以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的學科。其次就是借助于各種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最終揭示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這正是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所表現出來的多樣性之一,現代心理學不僅研究人的心理現象,還探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茖W的研究方法在現代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中處于首要地位,沒有科學的實驗方法,也就沒有科學的心理學,最終也就沒有現代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二: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基礎心理學)。在現代心理學中,基礎心理學(Basic Psychology)的研究對象是比較確定的,那就是主要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具體分析即可發現,基礎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四層含義:第一是“成年人”;第二是“正常”成年人;第三是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現象”;第四是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研究對象的四層含義是逐步遞進的。通常說來,我們把基礎心理學又叫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或Fundamental Psychology)。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三: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生理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生理機制的研究非常重視,這也是心理學的重要基礎研究的內容,又通稱為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特別是結合現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以及現代科技發展所提供的方法,對有關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感覺與知覺、記憶和學習、情緒和動機等的生理機制以及內分泌系統對行為的調節作用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有的已經深入到生化反應的分子水平。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四:人們獲得知識和使用知識的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知識的獲得與運用的研究,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心理學的這一研究主要體現為信息加工心理學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涉及的范圍基本上是基礎心理學中的感知覺、記憶、思維等與認知相關的內容的擴展和深化。認知心理學不僅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描述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而且也研究人類一般的認識客觀世界的心理過程,也就是通過探索人們如何獲取和運用知識的機制來揭示人類認識活動的客觀規律?,F代心理學對知識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知識的獲取。對知識結構如何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也極為關注。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五: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性(人格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除了研究全人類心理規律的共同性之外,也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性,這部分的內容又叫做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中的通常說法,在中國則一般把人格心理學細分為智力心理學(Intelligence Psychology)或能力心理學(A―bility Psychology)、氣質心理學(Temperament Psychology)與性格心理學(Character Psy―chology)。也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分為活動效率上的差異(能力)與活動風格上的差異,而活動風格上的差異又分為先天性部分和后天性部分,其中先天性活動風格的差異就是氣質,后天性活動風格的差異就是性格。現代心理學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研究已經由定性研究深入到定量研究,可以通過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心理量表來描述個體之間的差異。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六:人際影響(社會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展了專題研究。人際影響(Interpersonal Influ―ence)包括六方面的內容:一個人如何被另一個人影響、一個人如何影響另一個人、一個人如何被某一個群體影響、一個人如何影響某一個群體、一個群體如何被另一個群體影響以及一個群體如何影響另一個群體。這部分研究內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現代心理學對個人社會化還進行了具體研究,探索一個人如何從軟弱無能的自然人逐步轉變成為獨立行動的社會人。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七: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多樣性還表現在它的研究對象是動態的,是不斷變化的人,而不是靜止的人。衡量人變化的重要參數就是年齡。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點呈現出一定的差別,而且這個差別是有一定規律的。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人生的道路各不一樣,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在個體中綜合發生作用,共同改變著個體的身心狀態,影響著個體的成長。現代心理學的這一部分研究內容就是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它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內涵,前者主要指探索兒童,即探索兒童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后者則指探索人類心理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八:異常個體的異常心理與異常行為(變態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主體是正常人群,但對異常人群的心理與行為也注重研究,通過對異常心理與異常行為的研究可以進一步促進人們對正常心理與正常行為的認識、理解。這種異常心理或異常行為在現代心理學中又叫變態心理或變態行為。因此,這部分的內容又叫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它揭示的異常心理與異常行為的實質內涵、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的區別標準、異常行為與正常行為的劃分方法等正是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科學依據。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心理與行為差別(跨文化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人口的角度來說,就是當今世界上的60多億人口的心理與行為的規律。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通常個體都是在單一的社會環境下、在固定的國度里度過自己一生的時光,他們的心理與行為自然也就烙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在科技化、信息化時代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空間時,跨地區交往、跨國交往、跨文化交流的現象日益增多,人們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與行為差別規律渴望有更多更深的理解,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正是應此而生的。
此外,心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還有工業心理學、軍事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創造心理學等?,F代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深入到人類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不斷地向橫向和縱向擴展,形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龐大而復雜的心理學學科結構。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及考試時間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三、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人的心理活動支配參與和調節之下完成的,為此,心理學就必須完成以下基本任務:
1.描述和測量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活動若不能夠被描述和測量,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有時甚至會被看成是完成任意的,主觀自決的,不受因果規律支配的,絕對自由的。為此,心理學首要的任務是描述和測量人類的心理現象,尋找其規律性。例如,心理學通過各種各樣的測量,揭示人類遺忘的規律、注意的廣度和穩定性、氣質、性格的類型和智商高低等等,找出其規律性。心理學所使用的測量工具有兩種性質:一是可行性(可信度),即所測量的數據不應該在測驗時有大的變化;二是有效性(效度),即這個測驗必須能測量想要測量的東西。例如,用化驗血型來測量一個人的智商,盡管每次都得到相同的數據(可信度),但是這種測量不能真正測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缺乏效度),因為它與智力并無關系。
2.解釋和說明人的心理現象。解釋和說明人的心理活動,實際上就是找出產生所觀察到的心理現象的原因。例如,影響心理的因素很多,它包括環境因素、機體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心理學研究就是查明這些因素的變化與心理活動的確切關系。解釋與說明還包括把已知事實組織起來以形成與事實相符的說明,也包括就事件之間的關系提出需要證明的假定。例如,有的小學生在上課期間,注意力經常不易集中。究其原因,并非是“多動癥”或心理異常,而是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的。小學生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最長一般不超過20分鐘,否則就會開小差。因此,作為教師,在一節課內應該有準備地對待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
3.預測和控制人的心理狀態??茖W的重要作用在于預測和控制。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就能根據客觀現實的需要去預測和控制心理活動。例如,心理學家根據學生的一般智力就能夠比較準確地預測這個學生的作業成績。另外,了解了影響心理活動的因素,就能夠盡量消除不利因素,創造有利因素,改造和控制個體的行為,使活動效率提高。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2015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報名及考試時間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面試不熟怎么辦?2025下半年考教師資格證面試需要注意什么2025-11-14
- 面試備考必看!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題目模板2025-11-14
- 教案寫的不好,面試扣分嗎?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如何寫?2025-10-14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2025年下半年幼兒園教師資格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