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學考點復習9.4:德育模式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第四節 德育模式
一、認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前者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理論建設上,后者的貢獻體現在從實踐上提出了一種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該模式假設人的道德判斷力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行為的發生。它要求概括兒童已有的發展水平,確定德育內容,運用沖突的交往或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等方式,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于他們一個階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尋求新的認識平衡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斷的發展水平。這一學說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質是理性的,因此必須利用智慧達到對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②必須注重個體認知發展與社會客體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賦或外界規則的直接灌輸,而是主客體在實踐的過程中互動的結果;③注重研究個體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強調按道德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進行學校道德教育,選擇內容和方法。
二、體諒模式
體諒或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為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風靡于英國和北美。
(一)理論假設
①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
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③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芙逃磳W會關心。
(二)圍繞人際一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
1.設身處地
這部分的目的在于發展個體體諒他人的動機,所用的教材和教學策略的特點或要求有:教材具有情境性;這些情境能根據各自的親身經歷,補充情境的細節,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所提問題一般涉及做而不涉及理論思考;圍繞學生所提出的行動方針的角色扮演和戲劇表演,一般比班組更有可能促進情感和理性的投人,因而促進對人類行為更加現實的鑒賞和理解;鼓勵青少年進行社會試驗的自然傾向;教材使用中提供的體諒人的基本動機,是回報性反饋引起的體諒的傾向;可以列出事件一覽表,但它只表示師生所能做的事情,并非固定不變;盡可能讓學生自行選擇情境;設身處地中的情境不得用作懲罰性的作業。
2.證明規則
其一般目的在于給學生以機會,“以設法解決當他們試圖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與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礎上生活和工作時發生的各種常見的問題”。
3.付諸行動
其宗旨在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的問題。
(三)簡要的評論
1.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
其一,麥克費爾對于青少年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的描述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可他關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觀察學習和社會模仿的觀點又有明顯的行為主義傾向。
2.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體諒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于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社會問題遭遇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大家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三、社會模仿模式
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國的班杜拉創立的,該模式吸取了認知發展論的某些觀點,與行為主義的合理內核相結合,創立了新的認知一行為主義學說。
(一)理論假設
該理論認為,學習并非刺激一反應(S―R)的結果,而是相當復雜的過程,S―R說既不能說明新行為的產生,也無法解釋人的完整行為和復雜行為系統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說明學習后要延續時間行為才會出現等問題。
(二)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
1.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社會學生論認為,人類的學習既包含品德學習的內容,也必須有個體品德的參與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展階段
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兒童道德行為、道德判斷是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同樣也可通過社會學習加以改變。
3.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該理論強調:道德教育的人格特征,即關心人格的整體性,而不是簡單的某種行為反應;教學中的德育意義,例如師生互動的道德因素、教師的人格形象等;潛在課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園文化的熏陶。
4.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榜樣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兒童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內部成長的自發的發現過程,而且是由社會示范的呈現和社會實踐、訓練來實現的。
5.提出環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論
主張德育應當在引導學生道德真諦過程中,把獲得的認識付諸于道德行動,在改變環境的實踐中發展道德水平。
(三)簡要的評論
1.社會模仿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
社會學習論為當代學校德育提供了一種有啟迪的新理論和新的教育方法,使它與各派之間建立起重要的聯系,但作為一種新理論。
2.社會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發展改革的啟示
社會學習論對學校德育提出了獨特的新見解,其主要貢獻表現在:①在吸收其他學派的基礎上,發展了行為主義;②在文化環境與人的道德發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③自我評價和自我評價能力,建立認知調節基本過程,把環境的示范和個體的發展與認知調節機制的互動表達出來;④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