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師資格 >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 > 2013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4.3我國教育目的

2013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4.3我國教育目的

更新時間:2013-02-25 19:50:43 來源:|0 瀏覽0收藏0

教師資格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考試頻道2013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4.3我國教育目的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點擊進入:2013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考點匯總

  >>>點擊進入:湖南省各市2013年教師資格證考試信息通知

  第三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

  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經過多次變動。

  1957年,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種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人們經常把這一表述簡稱為“四有、兩愛、兩精神”。

  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我們要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提出

  一般認為,1993年2月國務院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是政府正式提倡素質教育的開端。該文件中強調中小學教育要“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再次強調推動素質教育。l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后,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此文件被稱為是“構建21世紀充滿生機活力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

  (二)素質教育的含義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處于基礎地位。為此,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為中華民族21世紀的全面振

  興培養教育一代新人。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決定》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每個人、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不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的基本權利。我們應該尊重這種權利,保護這種權利,創造條件實現這種權利。因此,素質教育不同于應試教育,因為應試教育搞選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顧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發展,在很多情況下,多數人成了陪襯者。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此《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①德育。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學生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養成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態和應變能力。

  ②智育。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學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③體育。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求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要求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④美育。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也不僅是“美學”的學習,它的內容要比藝術教育和“美學”學習寬闊得多。普通中學生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對自然、社會中存在的現實美,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從根本上說是提高人的整體性的精神素養;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學的基礎知識,具有分辨美與丑、文與野、優與劣的能力,具有區分美的程度和種類的能力,懂得各種類型美的特性與形態的豐富性,領悟美所表達的意蘊和意境,從而達到“物我同一”的審美境界,并使人格與性情得到陶冶;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藝術美的創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創造,它是美育的最高層次的任務。

  ⑤勞動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普通中學生在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是: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結合勞動技術教育,還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使學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了解當地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從教育對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來看的。但每一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如有不同的認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價值指向、不同的創造潛能,鑄造了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個性獨特的學生。因此,教育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以往的教育,一般只著重于對學生的共同要求,過分強調統一性而忽視差別性,以統一性代替個別性,對所有學生按統一模式進行教育,結果抹殺甚至是扼殺了學生的個別性。針對教育的這種弊端,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對學生的基本方面的發展有統一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又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評價方案,從而把學生的差別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人。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為國力競爭的基礎工程的教育,必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

  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和精神狀態。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知識,但創新能力決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不僅表現為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面對多樣的、多變的世界,任何一個人、一種職業、一個社會都缺少不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對教育來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應成為教育活動的根本追求,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應試教育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犧牲多數學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應試教育忽視甚至是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傳統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的。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強調的是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因此,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現代社會,知識創造、更新速度的急劇加快,改變著以知識的學習、積累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知識的學習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這樣,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統考考試大綱匯總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綜合素質》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介紹《教育知識與能力》

  全國各省市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入口

  更多相關信息:教師資格頻道  教師資格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教師資格資格查詢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教師資格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