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2.2教育與生產力


>>>2013年教師資格通用版保過班輔導震撼上線!八折優惠! 2013各省教師資格考試信息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開始就和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物質水平的提高,教育與人類物質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一方面,辦教育需要有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一)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于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即能提供多少勞動年齡人口,多少社會剩余產品,多少可以從事學習的富余時間,以及多少以教育經費形式表現出來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動的條件。另一方面的條件是生產力發展、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它們分別決定著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教育的體系、結構。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該國的文盲率、人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直接相關。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教育結構通常是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及比例構成。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變化。如大、中、小學的比例關系,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的關系,全日制學校與社會教育的關系,高等學校中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之間的比例關系,都要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比例失調的問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現象。
(三)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知識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促進人們的認識能力、思維水平不斷進步,并由此促進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不斷改進與更新。l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思想家斯賓塞根據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行業要求,根據他對科學知識分類的觀點,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課程理論,對英國以及歐洲實科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后,世界各國許多重大的教育改革都以課程改革為核心,而這些改革大都反映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樣,學校的物質設備、教學實驗儀器等都是一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改進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將大大提高教育質量。
(四)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盡管生產力對教育有制約作用,但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并非完全同步,具體表現為:一是在一定時期內,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后于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思想、內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在生產力處于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會轉型、傳統的影響,教育的思想、內容、方法等也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但教育只是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的。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生產力對教育有制約作用,而教育對生產力也有促進作用。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即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承擔著再生產勞動力的重任。在現代生產過程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才;豐富的自然資源、先進的生產工具要通過高素質的勞動者來發揮作用;高技術的生產和效率的提高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活動來實現。而勞動者基本勞動素質的優劣,技術人員科技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員管理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教育能培養人的勞動能力,使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使他們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把一個簡單勞動力訓練成一個復雜勞動力,把一個體力勞動者培養成為一個腦力勞動者。教育可以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發展,“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從而擺脫現代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馬克思曾經指出“生產力里面也包括科學在內”,但是科學知識在未用于生產之前,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或潛在的生產力,必須依靠教育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因為任何人剛生下來時,都不會有什么科學知識,如果不通過教育就無法掌握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科學知識也就無從得到繼承和發展。所以,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原來為少數人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的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傳遞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但它也擔負著發展科學、生產新的科學知識的任務。尤其是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和發明新的科學技術,發揮其再生產科學知識的功能。高校科學研究力量比較集中,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學術思想活躍,信息來源豐富,這些特點使其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生產新的科學知識作出特別的貢獻。
(三)人力資本理論
關于教育對生產力貢獻的認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處于經驗認識的水平。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有研究者試圖以實證的研究證明教育的經濟貢獻,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特別是人力資本理論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看作生產的三要素,并認為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量是Eh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個基本要素的投入量決定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學家從對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組合比例的分析中發現,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除了土地、勞動、資本的投入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就是人力資本。他們提出和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資本理論把這些因素歸結為知識的進步、技術的改進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
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本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言的,也是一種生產要素資本,對促進生產起重要作用。與物質資本相比,人力資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更活躍、更具發展特性的因素。在現代經濟中,人力資本常常是更具關鍵性的因素。
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學校教育、職業訓練、衛生保健及為適應就業變化而進行的信息搜尋等形式。所有這些方面的投資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識、技能等人力品質,從而提高生產力,增加物質和精神收益。
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對教育資本儲藏量的分析,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教育資本儲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因為教育支出是一種投資活動,教育支出與資本形成及國民收入有密切關系。要探討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從測定教育資本儲量人手。舒爾茨首先計算出美國1929年積累的教育資本總額為1800億美元,l957年增至5350億美元;l929年每個勞動力平均的教育資本是3659美元,1957年增至7868美元。這說明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結在每個勞動者身上的教育資本量增加了。通過計算美國l957年比l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資總額,舒爾茨推算出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