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初中政治教師資格面試真題第2批


【摘要】小編給大家帶來2017下半年初中政治教師資格面試真題第2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最后的晚餐》,請同學們說一說對這幅畫的感受。之后教師介紹:這幅圖片就是出自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之手,他本人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三杰之一。那么,文藝復興時期還有哪些代表人物呢?他們又會有怎樣的藝術或文學成就呢?導入新課講授。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第一段內容,并思考兩個問題:14世紀前后意大利的經濟狀況是什么樣的?帶來了哪些變化?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4世紀,意大利商品經濟發達,繁榮的工商業城市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要求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展。
教師簡介歐洲中世紀的封建教會統治,教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對人們進行欺詐和壓迫,提問:假如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產階級和市民,你會怎么做?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點明:歐洲封建教會對思想文化的摧殘和對人們進行精神世界的控制,引起人們的極度不滿。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興起了人文主義思潮。
提問:那么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掀起這場運動的呢?
學生回答: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掀起了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教師補充,所以人們把這場運動稱為文藝復興運動。
(二)內容
1.教師通過PPT展示恩格斯對文藝復興的評價:“這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個偉大的時代出現了哪些巨人嗎?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的相關內容,包括國家、代表作、反映思想等方面,完成下面表格。

2.教師出示中世紀時期的圣母像與《西斯廷圣母》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并提出問題:中世紀繪畫中的耶穌與圣母形象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形象有何不同?同是宗教人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這反映了藝術家們的什么思想內涵?
以歷史小組為單位,根據問題,參照課本,進行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中世紀的人物表情嚴肅,以“神”為中心,要表現神的莊嚴,而文藝復興時期,要沖破宗教神權對人思想的束縛,以“人”為中心。在這些文藝復興的作品中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文主義”,要求表現人的天性、人的情感、追求人的幸福、人的個性,以“人”為中心。人文主義也就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
(三)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文藝復興有什么歷史作用呢?請結合課文正文內容,以及前面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概括。
學生自主發言后,教師總結: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廣泛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幾百年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解放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采用問答法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2.作業:請同學們回去之后搜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代表作品,并對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內涵的分析。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參考答案】
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特。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
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2.請簡述人文主義的含義。
【參考答案】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人文主義重視現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主張發揮人們的創造力。人文主義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財致富,認為事業的成功及發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總之,人文主義就是一種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歌曲《中國共青團團歌》,并提出問題:歌詞中為什么說“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帶著問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電影《五四運動》中顧維鈞先生參加巴黎和會的片段,并提出問題: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怎樣的待遇?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合理要求遭到無理拒絕,而且規定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
教師繼續提問: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國民的反應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這一消息傳回國內,引得群情激憤,于是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所以這就成為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教師提問:五四運動具體是什么時候爆發的?
學生回答: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舉行游行示威,五四運動爆發。
(二)五四運動的擴大
五四運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請同學們觀看五四運動的紀錄片,結合課本內容,找出五四運動兩個階段的時間、地點、主力軍、斗爭方式、斗爭結果等內容,補充完善PPT中的表格。

(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通過多媒體出示四個問題,請學生思考進行回答:1.五四愛國運動的斗爭對象是誰?2.斗爭的結果怎樣?3.在五四愛國運動中起先鋒帶頭作用的是什么人?4.對斗爭勝利起了決定作用的是什么人?
在教師的指導下回答上述問題,并總結出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第一,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斗爭結果是在學生和工人的堅持斗爭之下取得了初步勝利,這顯示了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第二,起先鋒帶頭作用的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第三,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工人階級,這體現了工人階級的偉大的力量,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因此五四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2.作業:五四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請課下對比新民主主義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找出他們的異同點,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
【參考答案】
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所謂舊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國家為目的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則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即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把它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是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完整的科學表述。
2.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
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PPT上展示兩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比阿爾卑斯山更高”,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嗎?
學生紛紛猜測之后,教師引出拿破侖,并提問:拿破侖在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他造就了怎么樣的一個帝國?以此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建立帝國
1.拿破侖其人
教師在PPT上展示拿破侖少年的生平,請學生扮演歷史小故事家,介紹他傳奇的一生。
2.帝國的建立
教師在PPT上給出表格,請同學閱讀教材,補充完整拿破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二)鞏固帝國
教師設置情境:假如你是拿破侖,建立帝國之后,你會從哪些方面鞏固你的國家?學生紛紛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從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分析。
1.對內:制定和頒布了《拿破侖法典》
教師展示《拿破侖法典》的材料,并提問:法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對歐洲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學生閱讀材料進行回答,教師總結:《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財產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它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外:抗擊反法聯盟
過渡:除了對內鞏固政權之外,此時的法國還面對著反法聯盟的干涉,為此,拿破侖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
教師展示法蘭西第一帝國極盛圖,及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史料,并提問: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呢?
學生結合圖片及史料思考、發言,最后教師總結: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但是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的利益,激起當地民眾的反抗。
(三)帝國覆滅
過渡:顯赫一時的拿破侖帝國在對外戰爭的激蕩下如曇花一現,走向了滅亡,那么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到底經歷了什么歷程呢?
1.教師展示下列《拿破侖率軍遠征俄羅斯》《拿破侖第一次流放前向士兵告別》《萊比錫戰役》《滑鐵盧戰役》圖片,請學生歸納帝國覆滅的過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遭遇慘敗;1813年萊比錫戰役使拿破侖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1814年反法聯軍開進巴黎,把拿破侖趕下臺;1815年拿破侖重登皇位,在滑鐵盧展開會戰,法軍全線潰敗,拿破侖的政治生命從此結束。
2.學習完拿破侖的活動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我們應如何評價拿破侖?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相互交流和啟發,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要了解杰出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和重要貢獻,必須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是法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統治法國期間,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頒布的《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一部法典,為后來許多歐洲國家所效法。拿破侖發動的對外戰爭,一方面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帶到了歐洲各地,另一方面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以板書為線索進行總結。
2.作業: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異同,以此為主題,制作手抄報,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單說一說拿破侖能夠上臺的原因。
【參考答案】
(1)拿破侖上臺的必然性:形勢需要;大資產階級從鞏固自己的統治秩序出發需要;中、小資產階級和廣大工農從維護自己在革命期間的既得利益出發需要。
(2)拿破侖上臺的偶然性:拿破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并得到了法國銀行家、軍火商和軍隊的支持,使他能夠在法國需要這樣一個人物的時候,恰恰由他來充當這個角色,確屬偶然。
2.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參考答案】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簡述拿破侖帝國興亡的基本情況;掌握拿破侖的統治措施;理解《拿破侖法典》的重要地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資料,提高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拿破侖功過的分析,提高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拿破侖的活動,樹立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唯物史觀。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問題:如果某天沒有了電,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引導學生發言,認識到電的重要性,進而對電的發現產生疑問,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1.教師展示相關史料,要求同學結合教材說一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開始的?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供了制造發電機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西門子研制出發電機。到70年代,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機,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教師介紹:由于電力取代了蒸汽成為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動力,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們把以電力為主要動力引發的革命,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1.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哪些領域呢?
學生閱讀教材可以得到:電的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發明與使用。
2.電燈的發明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家家戶戶使用的電燈是由誰發明的?它是如何被發明的?請同學們認真觀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紀錄片,進行總結。
學生觀看之后自由發言,最后教師總結:電燈是由愛迪生發明的。自從電出現以后,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但電燈壽命都不長,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3.教師順勢進行情感教育:只要肯付出努力,每個人都會成功,因此我們也要積極拼搏,勇于奮斗,開拓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成功和輝煌。
4.教師提問: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交通工具的動力有哪些新突破?有哪些新成果呢?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蒸汽機,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內燃機。
成果:(1)1885年,德國的卡爾本茨試制汽車成功,經過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2)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制成飛機。
5.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后,師生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器產品深入到生產生活多個領域;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交通運輸事業更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建構知識體系來結束本堂課,強化學習效果。
作業:搜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舉辦一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展。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參考答案】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工業產生(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
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
(2)第二次工業革命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參考答案】
(1)講述法;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
(2)圖示法;簡稱圖示法,就是用簡明的文字、字母、數字、表格、符號等表示歷史事實或歷史概念。
(3)問答法;通過教師的語言逐步引導學生。
來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免費領取老師精品課程咯!更多教師資格考試課程福利等待著你!點擊領取~
智能題庫免費下載: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來練手!25下幼兒教師資格證筆試綜合素質文化素養3類經典考題,做完漲分2025-08-22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練習題真題2025-08-20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2025-08-19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一日一練(8月14日)2025-08-14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2025-08-05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題練習(含答案及解析)2025-08-04
- 筆試備考,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題目練習2025-07-30
- 打卡!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每日一練2025-07-30
- 2025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題每日一練2025-07-28
- 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型(保教知識與能力),快來做題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