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章節習題1.4: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摘要】2015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統考報名結束了,考試日期定于11月1日,已報名的你,準備的怎么樣了呢?沒復習的要抓緊時間備考嘍,先行一步的考生,一定要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掌握牢固。本文為“2015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章節習題1.4: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恰為備考的你量身準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點擊查看:2015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復習要點匯總
一、單項選擇題
1.(2013年真題)“課程不應指向活動,而應該直接關注制定一套有結構、有序列的學習目標,所有教學活動都是為達到這些目標服務的。”這一觀點意味著課程即( )。
A.經驗習得
B.教學科目
C.預期學習結果
D.社會改造
2.下列不屬于課程特點的是( )。
A.普及性
B.基礎性
C.全面性
D.科學性
3.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來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這是指( )。
A.課程目標
B.課程計劃
C.課程任務
D.課程目的
4.下列不屬于課程目標確定的依據的是( )。
A.學習者的需要
B.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C.學科知識及其發展
D.課堂管理的需要
5.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是( )。
A.課程目標
B.課程計劃
C.課程標準
D.課程開發
6.課程標準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其核心部分是( )。
A.課程內容
B.課程目標
C.課程結構
D.課程理念
7.(2012年真題)小學數學課程中“概率與統計”這一部分的知識按照由深入淺、由易到難,以關鍵概念和基本原理為主,逐步擴展。這一教材編寫方式屬于( )。
A.螺旋式
B.單一型
C.活動型
D.直線型
8.學科標準是指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也稱為( )。
A.教學標準
B.教學計劃
C.教學課程
D.課程標準
9.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標準,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是( )。
A.課程編制
B.課程開發
C.課程實施
D.課程選擇
10.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是( )。
A.教學計劃
B.課程標準
C.課程目標
D.教學目標
11.學校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課程目標
D.教科書
12.在我國,小學教科書長期以來采取( )。
A.認定制
B.國定制
C.審定制
D.選定制
13.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C.過程評價模式
D.成果評價模式
14.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評價模式
B.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C.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
D.以上都不對
15.課程開發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拉爾夫•泰勒
B.斯克里文
C.夸美紐斯
D.洛克
16.(2012年真題)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的課程開發模式是( )。
A.工作分析模式
B.任務分析模式
C.目標模式
D.過程模式
17.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是( )。
A.活動課程
B.學科課程
C.綜合課程
D.顯性課程
18.(2012年真題)按課程設計主體可將課程劃分為( )。
A.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B.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C.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D.基礎課程、學術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19.(2012年真題)從課程論角度來看,教室座位安排、圖書角的設置屬于( )。
A.活動課程
B.綜合課程
C.隱性課程
D.顯性課程
20.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并針對學校本年級或本班特定的學生群體的課程是( )。
A.正式課程
B.綜合課程
C.校本課程
D.地方課程
二、簡答題
1.課程的特點有哪些?
2.課程的作用有哪些?
3.簡述課程開發的主要模式。
4.簡述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5.課程的類型有哪些?
6.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基本觀點。
7.簡述活動中心課程論的基本觀點。
8.簡述社會中心課程論的基本觀點。
9.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0.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呈現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這句話告訴我們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不應該指向活動,而應該直接關注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即要把重點從手段轉向目的。
2.D【解析】課程的特點主要有普及性、基礎性和全面性(發展性)。
3.A【解析】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來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
4.D【解析】課程目標的確定依據主要有:學習者的需要(對學生的研究)、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對社會的研究)、學科知識及其發展(對學科的研究)。
5.C【解析】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6.B【解析】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文件,其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
7.A【解析】螺旋排列式是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簡繁、深淺、難易的不同程度,使一科教材關鍵概念和基本原理分層次地重復出現,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
8.D【解析】我國2001年開始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課程標準”取代原來使用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國家依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9.D【解析】課程選擇就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課程標準,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
10.B【解析】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
11.A【解析】課程計劃是學校組織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安排整個課程檢查、衡量學校工作和質量的基本依據。
12.B【解析】課程按制定者可以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長期以來我國課程教科書采取國定制形式,當前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一格局,改“國定制”為“國審制”。
13.B【解析】目的游離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提出的。它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施的結果”上來。
14.A【解析】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老師泰勒提出。泰勒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行為,評價就是要衡量學生行為實際發生變化的程度。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故被稱為目標評價模式。
15.A【解析】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課程開發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老師拉爾夫·泰勒。
16.C【解析】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他于l949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在書中指出課程開發模式是目標模式。
17.B【解析】學科課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課程類型。
18.C【解析】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主體來看,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19.C【解析】題干所述屬于隱性課程的范圍。
20.C【解析】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以教師為開發主體的有關學校課程計劃的編制、實施和評價活動,對象指向學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普及性。課程應適應兒童發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學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質量要符合國家基本標準。
(2)基礎性。小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
(3)全面性(發展性)。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2.【參考答案】
(1)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
(2)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
(3)課程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4)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5)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3.【參考答案】
(1)目標模式。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的模式。課程開發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老師拉爾夫·泰勒。
(2)過程模式。過程模式強調課程開發關注的應是過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預先指定目標,而是詳細說明內容和過程中的各種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動、經驗中,不斷予以改進、修正。
(3)情境模式。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4.【參考答案】
(1)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老師泰勒提出。泰勒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行為,評價就是要衡量學生行為實際發生變化的程度。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
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預期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斯克里文主張采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5.【參考答案】
(1)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
(3)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4)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5)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學校)課程。
(6)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6.【參考答案】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是最早出現、影響最廣的課程理論。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等是學科中心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要素主義、結構主義是其代表理論。
這派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學科為中心,通過分科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科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從而形成學生的知識結構。這個原則對學校課程設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因而至今仍是學校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但是這個學派的理論較多強調的是按知識體系編制課程,而對社會生活與生產實際不夠重視;對于學生學習上的興趣、愛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準備也較少關注。
7.【參考答案】
活動中心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和其學生克伯屈。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第二,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第三,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的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活動中心課程論夸大了兒童的個人經驗,忽視了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影響了系統的知識學習,只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識,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降低。此外,活動中心課程不指定具體明確的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活動的教材由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動課程往往帶有隨意性和狹隘性。
8.【參考答案】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主張圍繞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代表人物有社會改造主義代表布拉梅爾德,批判理論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學校應該致力于社會的改造而不是個人的發展。為此,該理論批判兒童中心課程理論過于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自由及活動而忽視了社會的需要,主張課程的最終價值是社會價值,課程是實現未來理想的運載工具。
9.【參考答案】
(1)在學校教育中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造性。
(2)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并且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了學生經驗。
(3)現行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為核心,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強調不同學科的獨立性,科目過多,忽視了科學、藝術和道德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學科之間的整合性和關聯性。
(4)學生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
(5)在教育評價上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評價促進學習者發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過于強調對結果的評價,忽視了對過程評價或者說對過程評價不夠;評價技術方法傾向于單一的量化評價,忽視了定性評價,甚至以考試代替評價。
(6)課程管理過于集中,強調統一,忽視了地方在課程管理與開發中的作用,對學校的積極性重視不夠,教師缺乏參與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權利和機會。
10.【參考答案】
(1)各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都非常重視調整培養目標。努力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質,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目標。
(2)各國都十分關注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和調整。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培養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公民。
(3)各國都非常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強調精選適合學生發展需要、具有合理結構、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經驗,反映社會、科技最新進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4)各國都非常重視評價改革。目標取向的評價在被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的評價所超越,評價方式進一步多樣化,注重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等方面發展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來練手!25下幼兒教師資格證筆試綜合素質文化素養3類經典考題,做完漲分2025-08-22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練習題真題2025-08-20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2025-08-19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一日一練(8月14日)2025-08-14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2025-08-05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題練習(含答案及解析)2025-08-04
- 筆試備考,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題目練習2025-07-30
- 打卡!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每日一練2025-07-30
- 2025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題每日一練2025-07-28
- 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題型(保教知識與能力),快來做題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