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復習要點:操作條件作用論


點擊查看:2015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四章復習要點
2015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復習要點:操作條件作用論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是后期行為主義對學習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他堅持了科學、客觀、控制的行為主義傳統,繼承了刺激反應的學習觀,以動物實驗來研究學習規律,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教育心理學影響巨大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1.斯金納的經典實驗
斯金納以白鼠等動物為被試進行了精密的實驗研究。斯金納在桑代克迷箱的基礎上創設了“斯金納箱”。箱內裝有杠桿,下邊有食盤,只要按壓杠桿就會有食丸落到食盤中,記錄系統會將按壓杠桿的次數和時間記錄下來。斯金納將饑餓的白鼠關在箱中,白鼠在箱內不安地跑動,活動中偶然按壓了杠桿,得到一粒食丸。之后白鼠再次按壓杠桿,又可得到食物。由于食物強化了白鼠按壓杠桿的行為,因此白鼠按壓杠桿的頻率迅速上升,直至吃飽。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過程
根據實驗,斯金納發現,反應出現的結果對有機體作出的反應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后反應發生的概率。他認為,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后,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在今后發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經通過條件作用強化了的操作發生后,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今后發生的概率就降低,甚至消失,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本過程。
3.應答性行為與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種: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先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如眼睛遇強光時,瞳孔馬上收縮等,是經典條件作用論中研究的對象。操作性行為發生之前不與特定刺激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隨意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操作性行為不是不依賴于任何刺激作用,只是行為不取決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為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從事的大多數有意義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主要受強化規律的制約。
4.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1)強化
強化原理是斯金納理論的基礎和最重要的部分。斯金納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其原因就是強化,通過對強化的控制就可以控制行為。強化的作用在于改變同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強化物也即刺激物,它們的呈現或撤除能夠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銷懲罰)之分,又稱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正強化通過呈現某種刺激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負強化通過中止某種(討厭的)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
①正強化
有機體自發作出某種反應,得到正強化物,那么此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增加。正強化在塑造行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獎勵來對他人的行為進行積極強化。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對遵守紀律的學生進行表揚,家長對考試成績好的孩子給予物質獎勵,這種現象都屬于正強化,其中表揚和物質獎勵都屬于正強化物。獎勵是塑造行為的有效手段,但是獎勵的運用要得當,否則會強化不良的行為。這一點在中小學教育中尤為重要。
②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
逃避條件作用與回避條件作用所體現的現象都屬于負強化作用的現象。
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這類條件作用稱為逃避條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機體如何擺脫痛苦。
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刺激信號呈現時,有機體可以自發地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后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這類條件作用稱為回避條件作用。回避條件作用是在逃避條件作用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個體在經歷過厭惡刺激的痛苦后,學會了對預示厭惡刺激的信號作出反應,從而避免痛苦。
逃避條件作用和回避條件作用,都是在反應后撤除了厭惡刺激,加強了同類反應發生的概率,屬于負強化的原理。
(2)消退
有機體在作出某一行為反應后,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稱為消退。在經典性條件作用中,如果條件刺激出現后,不再有無條件刺激伴隨,那么久而久之條件作用就會消失。在操作性條件作用中,如果撤除強化,人或動物將不會持久地表現某一特定的行為,最終這一行為會消失。例如,推銷員挨家挨戶地推銷一種機器,但是如果幾周都沒有賣出一臺,他很可能會放棄推銷。可見,沒有強化發生,將會導致行為消退。
強化的作用在于增加某種反應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塑造行為的目的;而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消退是減少不良行為、消除壞習慣的有效方法。
(3)懲罰
懲罰是當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懲罰與負強化經常容易混淆。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反應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將來發生的概率。也就是說,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都是加強行為的過程,而懲罰則正好相反,是減少或抑制行為的過程。
但是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它只是暫時抑制行為,而不能根除行為。懲罰的運用須慎重,懲罰一種不良行為應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5.程序教學與教學機器
基于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和積極強化原理設計的教學模式“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風靡全球,成為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學改革運動。程序教學的基本做法是:將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學生可以自定步調,循序漸進,依次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反應給予及時強化和反饋,使學生的錯誤率降低。在 20世紀60年代,程序教學空前流行,許多教科書都是以程序化的方式編寫。但到了70年代,人們的熱情降低,并逐漸放棄了程序教學。不過,程序教學的合理部分被應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
同步訓練
【單選題】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學生表現良好,教師減少其家庭作業的量,教師這樣的行為稱為(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答案:B。強化有正強化和負強化之分,正強化即實施獎勵,負強化即撤銷懲罰,它們都可以增加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作出某種反應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懲罰和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將來反應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將來反應發生的概率。消退是指有機體作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本題中,教師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是為了學生以后繼續表現良好,是增加學生日后表現良好反應發生的概率,所以屬于強化,由于是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多的作業),所以本例屬于負強化。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辨析題】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化分正強化和負強化。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其作用都是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答案:正確。斯金納進一步發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應學說,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條件反射。斯金納按照強化實施以后學習者的行為反應,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種方式。正強化是指學習者受到強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種學習行為發生的概率。負強化是指教師對學習者消除某種討厭刺激以后,學習者的某種正確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