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數HRBP效果不佳?


HRBP這一理念來自戴維·尤里奇提出的人力資源“三支柱模型”,所謂“三支柱”也是三種定位,一是SSC,二是BP,三是COE,由于“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得到一些西方優秀企業的認可,因而聲名遠揚,繼而被中國企業迅速“拿來”,但實踐效果并不理想。
企業在“拿來”過程中,對這兩個模型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導致BP這一概念獨占風騷,反而忽視了整體模型的價值,也就是說中國企業根本沒有建立“三支柱”,只是建立了“一支柱”,這也注定了HRBP只能風光一時,終究難以擺脫演變為雞肋的命運。
HRBP為什么受到本土企業追捧?
傳統企業一般采取職能型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會遇到發展瓶頸:“母子矛盾”與“子子矛盾”,沒有形成母子公司格局的企業則是“總部”與“業務單元”之間的矛盾以及業務單元與業務單元之間的矛盾,矛盾在于雙方價值導向發生偏離,因此“管控”就成為這些規模型企業面臨的課題。
職能型組織結構
在西方管理學理念中其實只有“管理”而沒有“管控”,本土化后才出現了“管控”這一專有名詞,說明“控制”已經在傳統管理思維中根深蒂固,這也導致了“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成為了傳統企業管理的主旋律,當企業規模不斷增加時,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而且至今也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案,說明這是傳統企業的“硬傷”。
當傳統管控方式無法解決問題時,就必須轉換管控思路,這時正好趕上“四角色模型”和“三支柱模型”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但是本土企業似乎只對BP情有獨鐘,至于“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之間是什么關系,“三支柱模型”中SSC、COE與BP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反而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知道BP是什么。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源于BP這一概念是對傳統管控思維的顛覆。“伙伴”一詞是指“有著相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為達到目標而共同奮斗的人”,在我看來BP的典型特征有三:一是地位平等,BP與業務單元之間是一種對等的角色關系,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等級關系;二是目標相同,BP應該體現“母子之間”“子子之間”的共同目標,而不是單方目標;三是價值交換,BP與業務單元之間可以雙向選擇,任何一方不滿意可以更換,具備此三點方能稱之為BP,而這也恰恰是傳統管控方式中所缺乏的三點。
對于飽受“母子矛盾”與“子子矛盾”困擾的本土企業來說,BP這一概念太具有吸引力了,而且恰到好處,如同對癥下藥,頓時讓企業經營者眼前一亮,無論是總部還是業務單元都對BP寄予了厚望,隨后即開始大張旗鼓的招兵買馬,開始組建BP團隊,大力推廣BP管理機制,轟轟烈烈的把人力資源管理推進了BP時代,然而結果如何呢?
HRBP為什么在企業中迷茫?
由于沒有理解“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之間的關系,以及三支柱之間的必然聯系,導致HRBP在本土企業中出現了三種狀態:一是“伙伴”變“伙計”,雖一字之別卻差之千里,說明HRBP一到業務單元中就被強勢的業務負責人“拿下”,當“伙計”使喚,讓干什么干什么,認為總部派來解決業務單元人手不足、專業不足等問題,這就讓HRBP非常被動,地位一旦降低,對等的話語權就會消失,工作安排由業務單元決定,此時HRBP很難協調總部與業務單元之間的關系。二是“伙伴”變“監理”,HRBP說到底還是總部的人,如果真成了業務單元的“伙計”,也就不再是BP,為了避免被業務單元“拿下”,難免會產生“拿下”業務單元的想法,此時BP會強行在業務單元中推行總部的管控政策,就變成了“監理”的身份。在漢語中“監”是監視、督察的意思,“理”通“吏”,特指執行者,“監理”就是總部派到業務單元監督與執行管控政策的HR,這種身份如何能融于業務單元?自然也不會被業務單元視為“伙伴”。三是“伙伴”變“替補”,即不愿做業務單元的“伙計”,也沒能做成總部的“監理”,就有可能變成一名“替補”。通常BP被認為是人才資源管理領域中的通才,招聘、績效、薪酬、培訓樣樣皆通,通才就容易獲得“替補”的待遇,無論是總部還是業務單元,只要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缺位時,BP就有了“用武之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大事小情都能發現BP的身影,最后HRBP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哪部分”?
從以上三種情況不難看出本土企業對HRBP的功能定位尚不清晰,BP的三個特點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主要還是受到傳統管控思維影響,也就說企業并不清楚BP如何才能協調總部與業務單元之間價值關系。HRBP的“玄機”到底在哪里?其實HRBP要為業務單元解決個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這才是成為“伙伴”的關鍵所在。規模型企業出現的“母子矛盾”與“子子矛盾”根源皆在沒有充分考慮業務單元的獨特性,傳統管控方式根本無法做到一個業務單元采取一種管控策略,最多是對業務單元進行分類管理,這也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一旦市場頻繁變化時,分類管理就顯得有些僵化,業務單元迫切需要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HRBP綜合素質較高,恰恰能夠勝任這個角色,但前提必須是企業建立“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而不是僅僅依靠BP團隊就能解決的問題。
HRBP為何會淪落為雞肋?
一旦BP沒有解決企業中根本問題,最終就是這個結局,這幾乎成了西方管理工具本土化改造的一般規律,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從來沒有完整的“拿來”過,徒有其“形”,而無其“實”。傳統企業生生把“三支柱”改造成“一支柱”,殊不知BP與SSC、COE根本無法分割,所以才被稱之為“模型”,任何一個角色發揮作用,必須有另外兩個作為支撐,否則“獨木難支”。在沒有建立SSC、COE系統的情況下單練BP,如何能體現出“伙伴”關系?
“三支柱模型”是從人力資源管理流程與核心業務流程之間關系進行定位,在總部與業務單元之間建立起一種橫向的價值關系,從而打破了傳統的垂直型管理(管控)模式,SSC、BP、COE在這種橫向管理線條上扮演不同角色,而且缺一不可,如圖所示。SSC是為所有業務單元提供常規性、基礎性人力資源服務,大量的事務性、功能性工作都可以由SSC承載,現實中此類工作很多均可外包;COE是進行系統性、集成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設計,能夠為不同的業務單元制定出特色化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完全可以做到一個業務單元一套方案;BP則是為業務單元提供靈活性、個性化的人力資源服務,在業務單元中即能貫徹與執行COE設計的解決方案,又能指導業務單元進行SSC方面的具體工作,三者之間角色清晰,并且相互貫通,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保障人力資源管理流程流暢運行。BP在總部與業務單元之間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在業務單元與業務單元之間扮演著協調與整合的關鍵角色,有效的緩解了企業的“母子矛盾”與“子子矛盾”,屬于一種創新型的“管控”方式。如今在本土企業中即缺SSC,又少COE,反而把BP推到最前面,如何能解決企業現實問題?自然免不了“背黑鍋”、做“擋箭牌”,如果徹底放棄,發現還有些作用,如果繼續堅持,發現效果不明顯,最終只有淪落為“雞肋”。
“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關系
只有完善SSC與COE,BP才能發揮真正作用,成為解決“母子矛盾”與“子子矛盾”的重要棋子,此時BP才能定位清晰,既能滿足業務單元個性化、差異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需求,而又能保證與公司整體戰略方向一致,“伙伴”關系才能真正確立。從這個角度再看“四角色模型”:戰略伙伴、行政老師、員工后盾與變革推動者,也會變得更加清晰。“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是從不同的角度定位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相互作用、互為補充才會被尤里奇同時提出。很多人把四角色當成BP的四種角色,這顯然是對“四角色模型”的嚴重誤解,BP根本承擔不起如此重任。事實上“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在企業中構成了一個矩陣,一個代表縱向功能定位、一個代表橫向功能定位,因此與之相對應的企業運行系統應該采取矩陣型組織結構形式,而本土企業多數是直線職能型或事業部型組織結構,缺少橫向管理線條,無法建立人力資源管理流程與核心業務流程之間的對等關系,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再好的管理工具,如果沒有適合的環境,也會折戟沉沙。在我看來,“四角色模型”與“三支柱模型”是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的功能定位,不僅改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且實現了升級換代,這將是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功能未來轉變的方向。
環球網校小編友情提示:以上是環球網校HRBP頻道為您整理的帶你了解為何多數HRBP效果不佳?對于想要參加HRBP考試的小伙伴們,本網站會小編會及時更新相關考試信息,請大家持續關注環球網校HRBP頻道。
最新資訊
- 2025年如何做好HRBP?從“人事專員”到“業務伙伴”的躍遷打法2025-09-21
- 2025年hr與hrbp的區別是什么?角色定位、能力模型與成長路徑一文讀懂2025-09-20
- HRBP和招聘專員區別是什么?全方位對比解析2025-09-19
- HRBP和HR職位哪個級別高?一文看懂崗位區別與晉升路徑2025-09-18
- 2025年HR和HRBP區別深度解析:職能定位、核心價值與職業發展方向2025-09-17
- HRBP接手工作后怎么開展工作?新手必看的實戰思路與方法2025-09-14
- 2025HRBP怎么支持銷售團隊?全方位助力業績提升的關鍵策略2025-09-13
- 2025HRBP六大模塊全解析:人力資源管理必備知識框架2025-09-11
- HRBP的定位和價值是什么?2025從業者必讀的核心解析2025-09-10
- HRBP是什么崗位?核心職責與職業發展路徑全解析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