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環境影響評價師《技術方法》教材:第一章


特別推薦:2014環評師《各科目》新舊教材對比匯總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2014年版)
目錄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環境影響評價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第二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和工作程序"
第三節環境影響評價常用術語
第二章工程分析
第一節污染型項目工程分析
第二節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
第三節事故風險源項分析
第三章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一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調查
第二節大氣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三節地表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四節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五節聲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六節生態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四章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因子篩選
第一節環境影響識別的一般要求
第二節環境影響識別方法
第三節環境影響評價因子的篩選方法
第五章大氣環境影晌預測與評價
第一節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法
第二節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推薦模式說明
第三節報告書對附圖、附表、附件的要求
第四節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案例分析
第六章地表水環境影晌預測與評價
第一節地表水體中污染物的遷移與轉化
第二節地表水環境影響預測方法
第三節河流水質模型的應用
第七章地下水環境影晌評價與防護
第一節地下水的運動
第二節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與轉化
第三節地下水污染途徑
第四節污水入滲量計算
第五節地下水影響半徑計算
第六節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
第七節地下水環境保護
第八章聲環境影晌預測與評價
第一節聲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第二節聲環境影響評價基礎
第三節噪聲隨傳播距離的衰減
第四節其他衰減的計算方法
第五節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
第九章生態影晌預測與評價
第一節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的內容
第二節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的方法及應用
第三節生態風險評價
第四節景觀美學影響評價
第十章固體廢物環境影晌評價
第一節固體廢物的來源與分類
第二節固體廢物特點
第三節固體廢物中污染物進入環境的方式及遷移轉化
第四節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第五節垃圾填埋場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一章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積影晌評價方法
第一節環境容量分析方法
第二節環境承載力分析方法
第三節累積影響評價方法
第十二章清潔生產評述
第一節建設項目的清潔生產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清潔生產評述
第三節清潔生產分析指標體系
第四節建設項目清潔生產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第十三章環境污染控制與保護措施
第一節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概述
第二節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概述
第三節環境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
第四節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概述
第五節生態保護措施
第六節水土保持措施
第七節地下水污染防治
第八節環境風險防范
第九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第十四章環境影晌的經濟損益分析
第一節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概述
第二節環境經濟評價方法
第三節費用效益分析
第四節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的步驟
第十五章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與調查
第一節驗收重點與驗收標準的確定
第二節驗收監測與調查的工作內容
第三節驗收調查報告編制的技術要求
第四節驗收監測報告編制技術要求
第-章概論
第一節環境影響評價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一、環境影晌評價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給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定義為: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對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對其組織編制的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在該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向審批該專項規劃的機關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
對于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和編制環境影響篇章或說明的規劃的具體范圍,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于2004 年7 月3 日以《關于印發〈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的具體范圍(試行))》和《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篇章或說明的規劃的具體范圍〈試行)》(環發[2004]98 號〉文件予以發布。《規劃規劃影響評價條例》中對規劃評價的內容、具體形式及公眾參與進行了規范。
對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建設項目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價:建設項目可能造成輕度環境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對于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其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還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
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建設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應當向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請該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環境保護設施經驗收合格,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三同時”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對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的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對策和措施的具體落實和檢查,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延續。從廣義上講,也屬環境影響評價范疇。
二、環境影晌評價的分類
按照評價對象,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分為: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按照環境要素,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分為: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
?聲環境影響評價;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
按照時間順序,環境影響評價一般分為: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環境影響預測評價;
?環境影響后評價;
環境影響后評價是在規劃或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后,對環境的實際影響程度進行系統調查和評估。檢查對減少環境影響的措施落實程度和效果,驗證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正確可靠性,判斷評價提出的環保措施的有效性,對一些評價時尚未認識到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并采取補救措施,消除不利影響。
三、環境影晌評價應遵循的技術原則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重點在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開始前,體現出環境影響評價的預防功能。決策后或開發建設活動開始,通過實施環境監測計劃和持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還在延續,不斷驗證其評價結論,并反饋給決策者和開發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其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為體現實施環評的這耕作用,在環境影響評價的組織實施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循環經濟理念,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做到科學、公正和實用,并應遵循以下基本技術原則z
?與擬議規劃或擬建項目的特點相結合;
?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和法規;
?符合流域、區域功能區劃、生態保護規劃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布局合理;
?符合清潔生產的原則;
?符合國家有關生物化學、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保護的法規和政策;
?符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
?符合國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要求;
?符合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區域環境質量的要求;
?正確識別可能的環境影響;
?選擇適當的預測評價技術方法;
?環境敏感目標得到有效保護,不利環境影響最小化;
?替代方案和環境保護措施、技術經濟可行。
第二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和工作程序
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
1.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環境影響評價中分析項目建設影響環境內在因素的重要環節。
(1 )工程分析的原則。當建設項目的規劃、可行性研究和設計等技術文件中記載的資料、數據等能夠滿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時,應先復核校對再引用。對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內容,應通過分析盡量給出定量的結果。
(2 )工程分析的對象。主要從下列幾方面分析建設項目與環境影響有關的情況:工藝過程,資源、能源的儲運,交通運輸,廠地的開發利用:對建設項目生產運行階段的開車、停車、檢修、一般性事故和泄漏等情況發生時的污染物不正常排放進行分析,找出這類排放的來源、發生的可能性及發生的頻率等:其他情況。
(3 )工程分析的重點。工程分析應以工藝過程為重點,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簡稱不正常排放)。資源、能源的儲運,交通運輸及廠地的開發利用是否進行分析及分析的深度,應根據工程、環境的特點及評價工作等級決定。
(4 )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的階段劃分與工程分析。根據實施過程的不同階段可將建設項目分為建設過程、生產運行、服務期滿后三個階段進行工程分析。所有建設項目均應分析生產運行階段所帶來的環境影響。生產運行階段要分析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兩種情況。個別建設項目在建設階段和服務期滿后的影響不容忽視,應對這類項目的這些階段進行工程分析。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時,應進行建設項目的環境風險評價或環境風險分析。
(5 )工程分析的方法。目前采用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有:類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計算法、查閱參考資料分析法等。
2. 評價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和評價
環境現狀調查是各評價項目(或專題)共有的工作,雖然各專題所要求的調查內容不同,但其調查目的都是為了掌握環境質量現狀或背景,為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和累積效應分析以及投產運行進行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1 )環境現狀調查的一般原則。根據建設項目所在地區的環境特點,結合各單項評價的工作等級,確定各環境要素的現狀調查的范圍,篩選出應調查的有關參數。原則上調查范圍應大于評價區域,對評價區域邊界以外的附近地區,若遇有重要的污染源時,調查范圍應適當放大。環境現狀調查應首先搜集現有資料,經過認真分析篩選,擇取可用部分。若這些引用資料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再進行現場調查或測試。
環境現狀調查中,對與評價項目有密切關系的部分應全面、詳細,盡量做到定量化:對一般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調查,若不能用定量數據表達時,應做出詳細說明,內容也可適當調整。
(2 )環境現狀調查的方法。現狀調查方法主要有:搜集資料法、現場調查法和遙感法三種。
3. 環境影響預測
(1 )環境影響預測的原則。預測的范圍、時段、內容及方法應按相應評價工作等級、工程與環境的特征、當地的環境要求而定,同時應考慮預測范圍內,規劃的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
(2 )環境影響預測方法。通常采用的預測方法有z 數學模式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和專業判斷法。預測時應盡量選用通用、成熟、簡便并能滿足準確度要求的方法。
(3 )預測階段和時段。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分三個階段(即建設階段、生產運營階段、服務期滿或退役階段)和兩個時段(即冬、夏兩季或豐、枯水期〉。所以預測工作在原則上也應與此相應,但對于污染物排放種類多、數量大的大中型項目,除預測正常排放情況下的影響外,還應預測各種不利條件下的影響〈包括事故排放的環境影響)。
(4 )預測的范圍和內容。為全面反映評價區內的環境影響,預測點的位置和數量除應覆蓋現狀監測點外,還應根據工程和環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要求而設定。預測范圍應等于或略小于現狀調查的范圍。預測的內容依據評價工作等級、工程與環境特征及當地環保要求而定,既要考慮建設項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要考慮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既要考慮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污染途徑,也要考慮對人體、生物及資源的危害程度。
4. 環境影晌評價
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是關于環境影響資料的鑒別、收集、整理的結構機制,
以各種形象化的形式提出各種信息,向決策者和公眾表達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的范圍、程度和性質。
關于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可以歸納很多,主要方法有:列表清單法、矩陣法、網絡法、圖形疊置法、組合計算輔助法、指數法、環境影響預測模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模型等。
在這些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中,應用的原理、需要的設備條件及最后結果的表示方式都不一樣。在結果的表述中,有的是定量的數據,有的則是定性的描述。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正在不斷改進,科學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目前已從孤立地處理單個環境參數發展到綜合參數之間的聯系,從靜態地考慮開發行為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發展到用動態觀點來研究這些影響。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晌評價的工作程序
1. 建設項目環境影晌評價工作程序(圖1-1)
2. 環境影晌評價工作等級的確定建設項目各環境要素專項評價原則上應劃分工作等級,一般可劃分為三級。一級評價對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詳細、深入評價,二級評價對環境影響進行較為詳細、深入評價,三級評價可只進行環境影響分析。
建設項目其他專題評價可根據評價工作需要劃分評價等級。
具體的評價工作等級內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參閱專項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的相關規定。
工作等級的劃分依據如下:
( 1 )建設項目的工程特點(工程性質、工程規模、能源及資源的使用量及類型、源項等)。
(2 )項目的所在地區的環境特征(自然環境特點、環境敏感程度、環境質量現狀及社會經濟狀況等)。
(3 )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
(4 )國家或地方政府所頒布的有關法規(包括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
對于某一具體建設項目,在劃分各評價項目的工作等級時,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所在地區的環境特征或當地對環境的特殊要求情況可作適當調整。
第三節環境影響評價常用術語
( 1) 環境要素。環境要素也稱作環境基質,是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通常是指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水、生物巖石、土壤以及聲、光、放射性、電磁輻射等。環境要素組成
(2 )環境遙感。用遙感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的現狀、動態變化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的各種技術和方法的總稱。具體地說,是利用光學的、電子學的儀器從高空(或遠距離)接收所測物體的反射或輻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成為能識別的圖像或能用計算機處理的信息,以揭示環境如大氣、陸地、海洋等的形狀、種類、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3 )環境災害。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環境惡化所導致的災害,是除自然變異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災原因。其中氣象水文災害包括:洪澇、酸雨、干旱、霜凍、雪災、沙塵暴、風暴潮、海水入侵。地質地貌災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
(4 )環境區劃。環境區劃分為環境要素區劃、環境狀態與功能區劃、綜合環境區劃等。
(5 )環境背景值。環境中的水、土壤、大氣、生物等要素,在其自身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受到外來污染影響下形成的化學元素組分的正常含量。又稱環境本底值。
(6 )環境自凈。進入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降低和消除的現象。
(7 )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規律和防治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措施。
(8 )水源地保護。為保證飲用水質量對水源區實施的法律與技術措施。
(9 )水質布點采樣。為了反映水環境質量而確定監測采樣點位,采集水樣的全過程。
(10 )水質監測。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分析技術,對地表水、地下水、工業和生活污水、飲用水等水質進行分析測定與評價的分析過程。
( 11 )水質模型。天然水體質量變化規律描述或預測的數學模型。
(12 )生態影響評價。通過定量地揭示與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及其對人類健康與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來確定一個地區的生態負荷或環境容量。
( 13 )生物多樣性。一定空間范圍內各種各樣有機體的變異性及其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各種生態復合體總稱。包括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14 )生物監測。利用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質量及其變化所產生的反應和影響來闡明環境污染的性質、程度和范圍,從生物學角度評價環境質量的性質、程度和范圍,從生物學角度評價環境質量的過程。
(15 )生態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影響識別、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
(16 )生態監測。是觀測與評價生態系統的自然變化及對人為變化所做出的反應,是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變量的測定。
(17 )背景噪聲。除研究對象以外所有噪聲的總稱。
(18 )大氣污染。由于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種物質進入大氣或由它轉化而成的二次污染達到一定濃度和持續時間,足以對人體健康、動植物、材料、生態或環境要素產生不良影響或效應的現象。
(19 )大氣樣品采樣。采集大氣中污染物的樣品或受污染空氣的樣品,以獲得大氣污染的基本數據a
(20 )大氣質量評價。根據人們對大氣質量的具體要求,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評價標準和采用某種評價方法對大氣質量進行定性或定量評估。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