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環評師考試:導則與標準講義六


聲環境(續)
5.各評價等級評價工作基本要求
5.1一級評價工作的基本要求:⑴聲環境現狀監測全部要求實測。⑵聲環境預測要覆蓋全部敏感目標,繪制工程運行期等聲級線圖并給出預測噪聲級的誤差范圍。⑶給出項目建成后各噪聲級范圍內受影響的人口分布、噪聲超標范圍和程度。⑷對工程項目噪聲級變化應分階段分析評價(如建設期、投產運行后的近期、中期、遠期)。⑸對于項目建設而引起周邊地域或時域聲環境變化給予分析(如機場建設引起相關道路車流量增多噪聲升高)。⑹對建設項目設計中或環評中提出的不同選址方案、選線方案和建設方案等進行同等級定量評價分析⑺針對建設項目工程特點和環境特征提出噪聲防治對策,并進行經濟與技術可行性分析,給出降噪聲效果。
5.2 二級評價工作的基本要求:⑴聲環境現狀監測儀實測為主,可有針對性適當利用當地已有的環境監測資料。⑵聲環境預測要覆蓋全部敏感目標,繪制項目建設對城鎮規劃區影響的等聲值線圖。⑶分析項目建成后,各噪聲級范圍內的人口分布、噪聲超標范圍和程度。⑷按工程不同階段分析評價聲環境影響情況。⑸針對建設工程特點和環境特征提出噪聲防治措施并分析其降噪效果。
5.3三級評價工作的基本要求:⑴聲環境現狀調查可利用當地已有環境監測資料,并給予說明。⑵針對重點敏感點進行預測評價,對項目建成后噪聲級分布進行分析并給出受影響的范圍和程度。⑶針對建設工程特點提出噪聲防治措施并進行降噪效果分析。
6.聲環境影響評價范圍
依據評價工作等級和建設項目評價類別確定。
6.1固定聲源建設項目的范圍一般項目邊界向外200m的評價范圍可滿足一級評價的要求,相應的二級、三級評價范圍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縮小。若建設項目噪聲源強或周圍較為空曠而較遠處有敏感區域,評價范圍可延長到敏感區。
聲環境(續)
7.5聲環境現狀評價的主要內容:⑴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敏感區、保護目標的分布情況,與建設項目之間的方位、距離及高差關系,環境噪聲功能區的劃分情況等。以表格、示意圖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說明。⑵聲環境現狀的調查和測量方法:包括測量儀器、參照或參考的測量方法、評價標準、測量點位、測量時段、讀數方法等。⑶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噪聲時空分布特性,主要噪聲源分析等。⑷評價范圍內聲環境現狀。包括:A各環境噪聲功能區噪聲級、達標與超標狀況及主要噪聲源;B評價范圍邊界或工業企業廠界噪聲級、達標與超標狀況及主要噪聲源;C典型測點晝夜24小時連續監測聲級分布圖表及樓房垂直聲》植紀急恚荒機場改、擴建工程應給出各監測點主要機型的最大A聲級、有效感覺噪聲級和該點的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值,給出現狀該點的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值70dB、75dB、80dB、85dB聲等值曲線。⑸評價范圍內受噪聲影響的人口分布。
8.聲環境影響預測
8.1預測范圍:一般同評價范圍,也可稍大于評價范圍。
8.2 預測點布設原則:⑴所有的環境噪聲現狀測量點都應作為預測點。⑵為了便于繪制等聲及圖,可以用網格法確定預測點。網格的大小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對于建設項目包含呈線狀聲源特征的情況,平行于線狀聲源走向的網格間距可大些(如100~300m),垂直于線狀聲源走向的網格間距可小些(如20~60m);對于建設項目包含呈點聲源特征的情況,網格的大小一般在20mX20m~100mX100m范圍。⑶評價范圍內需要特別考慮的預測點。
8.3聲源聲級衰減計算方法的選用原則:在聲環境影響評價中,需要根據靠近聲源某一位置(參考位置)處的已知聲級來計算距聲源較遠處預測點的升級。在預測前需根據聲源與預測點之間空間分布形式對聲源簡化成三類聲源:點聲源、線聲源和面聲源。⑴點聲源確定原則:當聲波波長比聲源尺寸大得多或預測點離開生源的距離比聲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時,聲源可做點聲源處理,等效點聲源位置在聲源本身的中心。⑵線聲源確定原則:當許多點聲源連續分布在一條直線上時,可認為該聲源是線狀聲源。⑶面聲源狀況的考慮:當聲源體積較大(有長度有高度)聲源聲級較強時,在聲源附近的一定距離內會出現距離變化而聲級基本不變或變化微小時,可認為該環境處于面聲源影響范圍;當城市市區主干道周邊高樓樓房建筑某一層附近出現垂直聲場最大值時,可認為該層聲環境受到主干道多條車道線聲源疊加的影響。
8.4室外聲源聲波在空氣中傳播引起聲級衰減的主要因素:幾何發散引起的衰減、地面效應引起的衰減、聲屏障(遮擋物)引起的衰減和大氣引起的衰減。
9.聲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
① 項目建設前聲環境現狀;②評述建設項目在施工、運行階段噪聲的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和超標狀況。重點要評價敏感區域或敏感點聲環境的變化;③分析受噪聲影響的人口分布;④分析建設項目的噪聲源和引起超標的主要噪聲源或主要原因。⑤分析建設項目選址、選線、設備布局和設備選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設項目設計中已有的噪聲防治措施的適用性和防治效果。⑥提出建設項目需要增加的噪聲防治措施,進行其經濟、技術的可行性論證;⑦提出建議:A.噪聲污染管理B.噪聲監測 C.城市規劃。
10噪聲防治對策的環節和原則
噪聲防治對策必須符合針對性、具體性、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原則。
10.1從聲源上降低噪聲⑴選用低噪聲設備和材料;⑵改革工藝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聲;⑶加強設備維護使之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⑷建設項目避讓或線路擺動。
10.2從噪聲傳播途徑上降低噪聲⑴采用“合理布局”和“鬧靜分開”的設計原則;⑵采用吸聲、隔聲、消聲等控制措施降低噪聲(如隔聲箱、隔聲間、消聲器等);⑶采用隔聲屏障降低噪聲,結構形式可采用規范的聲屏障或利用自然地形地物或建生態型聲屏障。
10.3從受聲敏感目標自身降低噪聲⑴敏感目標安裝隔聲門窗或隔聲通風窗;⑵通過置換改變敏感點使用功能;⑶敏感目標搬遷,遠離建設項目。
11.環境振動評價
環境振動評價的基本任務、類別、評價等級、現狀監測、影響預測與評價可參照聲環境評價內容。
11.1 環境振動評價的評價量與現狀測量。⑴評價量為鉛垂向Z振級。⑵現狀測量要點:A沖擊振動:取每次沖擊過程中的最大示數為評價量。對于重復出現的沖擊振動,以10次讀數的算術平均值為評價量。B無規振動:每個測量點等間隔的讀取瞬時示數,采樣間隔不大于5s,連續測量時間不少于1000s,以測量數據的10 次瞬時示數的算術平均值為評價量。C鐵路振動和城市軌道交通:讀取每次列車通過過程中的最大示數,每個測量點連續測量20次列車,以20次讀數的算術平均值為評價量。
11.2環境振動評價范圍:⑴工業企業項目、建筑施工項目,可視振動源強大小在50~100m確定。⑵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評價范圍50~60m。
11.3振動防治對策:⑴工業企業固定振動源可采用減震墊、減震彈簧、減震溝、減震基礎等措施。⑵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可采用重鋼軌、無縫線路(長鋼軌)減震扣件、減震道床、軌道減震器、浮置板整體道床等措施。
課堂練習:1.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依據是(A B C)。
A.噪聲源種類和數量。
B.項目建設前后噪聲等級的變化程度。
C.建設項目噪聲有影響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目標、環境噪聲標準和人口分布。
有關聲環境的標準
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是:1.掌握各類標準的適用區域;2.掌握鄉間生活區參照執行的標準類別;3.掌握各類廠界噪聲的標準值;4.掌握各施工階段的標準限值;5.熟悉城市5類環境噪聲標準值;6.熟悉城市各類區域鉛垂向Z振級標準值;7.熟悉《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的適用范圍;8.熟悉噪聲監測點的選擇方法;9.熟悉《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的適用范圍;
一.聲環境質量標準
1.《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1.1標準值:城市5類環境噪聲標準值見教材表。
1.2 適用區域:⑴0類標準適用于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位于城郊和鄉村的這一類區域分別按嚴于0類標準5dB執行。⑵1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鄉村居住環境可參照執行該類標準。⑶2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⑷3類標準適用于工業區⑸4類標準適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內河航道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的背景噪聲(指不通過列車時的噪聲水平)限值也執行該類標準。
1.3《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標準中晝間、夜間的時間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當地習慣和季節變化劃定。
1.4夜間突發噪聲限值:最大值不得超過標準值15dB。
2.《機場周圍飛機噪聲環境標準》
2.1評價量:本標準采用一晝夜的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作為評價量。
2.2標準值見教材表5.2,適用區域地帶范圍由當地人民政府劃定。
3.《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
3.1適用于城市區域環境。城市各類區域鉛垂向A振級標準值見教材表5.3。
3.2 要點:⑴本標準適用于連續發生的穩態振動、沖擊振動、無規振動。⑵每日發生幾次的沖擊振動,其最大值晝間不允許超過標準值10dB,夜間不超過3dB。⑶ 本標準適用的地帶范圍,由地方人民政府劃定。可參照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功能區劃的結果確定。晝間與夜間的時間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當地習慣和季節變化劃定。
二.噪聲排放標準
1.《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
1.1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工廠及有可能造成噪聲污染的企事業單位的邊界。測量點應選在法定廠界外1m,高度1.2m以上的噪聲敏感處。
1.2標準值見教材表5.4
1.3標準適用范圍:⑴Ⅰ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⑵Ⅱ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及商業中心區。⑶Ⅲ類標準適用于工業區。⑷Ⅳ類標準適用于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⑸各類標準適用范圍由地方人民政府劃定。
2.《鐵路邊界噪聲限值及測量方法》
2.1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城市鐵路邊界處鐵路噪聲的限值及測量方法。適用于對城市鐵路邊界噪聲的評價。
鐵路邊界指距鐵路外軌軌道中心線30m處。
2.2鐵路邊界噪聲限值
2.3其他:⑴標準中晝間、夜間的時間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當地習慣和季節變化劃定。⑵測量時間:晝間、夜間各選在接近其機車車輛運行平均密度的某一個小時,用其分別代表晝間、夜間。必要時晝間或夜間分別進行全時段測量。
3.《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
3.1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城市建筑施工期間場地產生的噪聲。建筑施工場地的邊界由政府有關部門限定的建筑施工場地最外面的邊界線。
噪聲值指與敏感區域相應的建筑施工場地邊界線處的線值。
3.2標準值
課堂練習:1.現行的《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規定了城市各類區域鉛垂向Z振級標準值及其適用地帶范圍。其中,鐵路干線兩側的晝間和夜間鉛垂向Z振級標準值是(D)。
A.65和62dB B. 70和67dB C. 75和72dB D. 80和80dB
2.我國現行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0類區的晝間標準為50dB,不同類別噪聲標準晝間標準級差為(B)dB。
A.3 B.5 C.10 D.不等
3.我國現行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其中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應采用的標準是(E)。
A.0類標準 B.1類標準 C.2類標準 D.3類標準 E.4類標準
小結: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是
作業:1. 我國現行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其中0類標準適用于()。
A.文教機關 B.療養區 C.高級別墅區 D.高級賓館區
E.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
2.《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將廠界噪聲分為四類,其中第Ⅳ類廠界噪聲的晝夜間標準值分別是(D)dB。
A.55和45 B.60和50 C.65和55 D.70和55
3.《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將廠界噪聲分為四類,各類廠界噪聲的標準值分別適用于不同功能區,其中Ⅱ類標準適用于(D)。
A.工業區 B.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 C.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 D.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及商業中心區
4.列舉《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規定的城市各類區域鉛垂向Z振級標準值。
5.《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中各類標準的適用范圍是如何劃定的?并試列舉各類廠界噪聲的
非污染生態影響(一)
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是:1.掌握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原則及依據;2.掌握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原則;
一.基本術語
1.生物量:單位面積或體積內生物體的重量,又稱現存量。是衡量環境質量變化的主要標志。
2.生態因子:生物或生態系統的周圍環境因素。可歸納為兩大類,非生物因子(如光照、溫度、鹽分、水份、土壤和大氣等)和生物因子(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3.生物群落:在一定區域或一定環境中各個生物種群相互松散結合的一種結構單元。任何一個群落都由一定的生物種和伴生種組成,每個生物種均要求一定的生態條件,并在群落中處于不同的地位和起著不同的生態作用。
4. 景觀:一個空間異質性的區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塊或生態系統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景觀是高于生態系統的自然系統,是生態系統的載體。生態系統是相對同質的系統,而景觀是異質性的。景觀是一個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單位,有明顯的邊界,范圍可大可小,它具有可辨別性和空間上的可重復性,其邊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地貌和干擾狀況所決定。
5.景觀生態學著重研究景觀的三個特征:⑴結構:具有生態系統或存在元素的空間關系。主要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構形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⑵功能:指空間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物質、能量、物種在生態系統間的流動。⑶變化:生態鑲嵌體的結構與功能隨時間的變化。
6.自然資源: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自然界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都稱為自然資源。如土壤、水、草場、森林、野生動植物、礦物、陽光、空氣等。
7.區域環境:包括人工環境在內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間的自然環境。
8.自然環境:環繞著人群空間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稱。
9.社會環境: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了自然物質,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所形成的環境體系。
10.異質性:指在一個區域里(景觀或生態系統)對一個種、或者更高級的生物組織的存在起決定作用的資源(或某種形狀)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程度(或強度)。
11.相對同質:指自然等級體系中低于景觀的等級系統(主要指生態系統)具有不同于景觀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組分或元素組成的系統。這些組分和元素即表現相對同質。
12.生態影響評價:通過定量揭示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作用的分析確定一個地區的生態負荷或環境容量。應包括對區域自然系統生態完整性的評價以及對敏感生態區域或敏感生態問題的評價兩大部分內容。
13.土壤侵蝕:土壤在外營力(風、水流、凍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剝蝕、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14.荒漠化: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15.物種:具有一定的形態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區的生物類群。
16.連通程度:指一個地域空間成分具有的隔離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適宜物種流動通道的能力。
在火災多發區設置防火障,是為了降低連通性防止火災蔓延;在森林繁育時注意多物種團塊式混交,可防止蟲害擴散,同時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17. 敏感區:指下列具有不同特征的區域⑴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如飲用水源保護區、世界遺產地、歷史文化保護地等;⑵生態敏感與脆弱區,如沙塵暴源區、嚴重缺水地區、重要濕地和天然漁場等;⑶社會關注區,如黨政機關集中的辦公地點、醫院、及具有歷史文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等。
18.植被覆蓋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積與該地域面積之比,用百分數表示。
19.頻率:指景觀體系中某一類型拼塊在某一地域出現的樣方數與總樣方數的百分比。
20.密度:指景觀體系中某一類型拼塊在某一地域中的數目與拼塊總數的百分比。
二.評價工作等級劃分
1. 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原則和依據:根據項目對生態影響的程度和影響范圍的大小,將生態影響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為1、2、3級。一般選擇1~3個方面的主要生態影響,依據生態影響及生態因子變化的程度和范圍進行工作級別劃分,依據其中評價級別高的影響確定整個評價工作的級別。見教材表6.1
2.判定步驟:⑴影響性質的確定;⑵影響程度的確定;⑶影響的敏感程度
6.2流動聲源建設項目的范圍。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路等項目兩側200m評價范圍一般可滿足一級評價要求,二級、三級評價范圍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縮小。若建設項目周邊較空曠而較遠處有敏感目標,可適當將評價范圍延長至敏感目標處。
6.3機場評價項目,可根據飛行量計算到70dB的區域。一般以主要航跡離跑道兩端15┪,側向各2┪范圍可滿足一級評價范圍要求,二級、三級評價范圍可適當縮小。
7.聲環境影響評價現狀調查與測量
7.1 聲環境影響評價現狀調查的內容:⑴評價范圍內現有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背景噪聲值準確與否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聲環境預測結果。交通噪聲源應給出相應的種類、流量、速度、路況等;工業企業應給出廠界噪聲達標與超標情況。⑵評價范圍內現有敏感目標及環境噪聲功能區劃分情況。現有敏感目標應調查其名稱、行政區域、數量及戶數人數等;環境噪聲功能區應調查當地政府關于功能區劃文件,以確認環境噪聲功能區類別。⑶評價范圍內聲環境質量情況。要調查各環境噪聲功能區聲環境現狀,達標及超標情況以及受噪聲影響的人口分布情況。
7.2環境噪聲現狀調查的基本方法:收集資料法、現場調查測量法、實際工作中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使用。
7.3 聲環境現狀測量布點原則:⑴聲環境現狀測量點布置一般要覆蓋整個評價范圍,但重點要布置在現有噪聲源對敏感區有影響的那些點上。樓房建筑要增加垂直聲場分布測點,視情況可間隔一或二層布點或逐層布點。繪制監測點示意圖,明確敏感目標與工程之間的相對位置(方位、距離、高差)及環境特征。⑵聲環境現狀測量點布置要考慮建設項目聲源性質:對于點聲源性質建設項目靠近聲源處測量點密度應高于距聲源較遠處的測點密度;對于線聲源性質建設項目,可根據噪聲敏感區域分布狀況和工程特點,貫徹“以點代線,點段結合,反饋全線”的原則,確定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噪聲測量斷面。⑶聲環境現狀測量點布置要考慮現狀聲源源強特性:對于新建工程,當評價范圍內沒有明顯的噪聲源且聲級較低時,現狀測量點可以大幅度減少;對于改、擴建工程可按室內和室外聲源分別給出主要噪聲源的源強;若要繪制環境現狀聲等級線圖,也可采用網格法布置測點。
7.4聲環境現狀測量的測量量和測量時段
⑴測量量:A.環境噪聲測量量為等效A 聲級;高聲級的突發性噪聲測量量為最大A聲級及噪聲持續時間;機場飛機噪聲的測量量為計權等效連續感覺噪聲級。B.噪聲源的測量量有倍頻帶聲壓級、總聲壓級、A聲級或聲功率級等;C.脈沖噪聲應同時測量A聲級及脈沖周期。⑵測量時段:A.應在聲源正常運轉或運行工況的條件下測量;B每一測量點,應分別進行晝間、夜間的測量。測量時間與時段應有代表性,要符合各類聲源環境的監測技術規范;對于噪聲起伏較大的情況,應增加晝間、夜間的測量次數,或進行晝夜24 小時連續監測以取得較為客觀、準確的現狀值;機場噪聲必要時進行一個飛行周期(一般為一周)的噪聲監測。
三.評價范圍的確定
1.確定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原則和依據:生態因子之間互相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是劃定評價范圍的原則和依據。非污染生態影響評價的范圍主要根據評價區域與周邊環境的生態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態目標的保護需要決定。對于1、2、3級評價項目,要以重要評價因子受影響的方向為擴展方向,一般不能小于8~30┪,2~8┪,1~2┪。
2.判定步驟:區域生態完整性維護和敏感生態目標保護是決定評價范圍的第一要素。因此范圍判定的步驟如下:⑴明確建設項目既有工程內容和布局,根據項目施工和運行的特點,分析生態影響的主要特點與范圍。 ⑵如果是只造成局部的、短時的、可以恢復的一般影響時,可以直接受影響的方向為擴展方向確定相應范圍。⑶如果有非局部的、潛在的、長期的、重要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時,要從維護生態完整性的需要和敏感生態目標的保護需要確定評價范圍。
課堂練習:1.以下各項表述錯誤的是:(C)。
A. 生物量是指單位面積或體積內生物體的重量;
B. 生態因子是指生物或生態系統的周圍環境因素;
C. 頻度是指在景觀體系中某一類型拼塊在某一地域中的數目與拼塊總數的百分比;
D.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區域或一定的生境中各個生物種群相互松散結合的一種結構單元。
2.對于一影響范圍為20~50平方公里的工程,使其所在區域內的生物量減少量大于或等于50%,則生態影響的評價等級應為(B)。
A.1級
B.2級
C.3級
D.4級
3.在生態影響評價過程中,對于一級評價項目,以重要評價因子受影響的方向為擴展方向,距離不應小于(C)。
A.2~8┪
B. 30~40┪
C. 8~30┪
D. 1~2┪
小結: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是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