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環評師考試:導則與標準講義二


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
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是:1.掌握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2.掌握各等級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確定原則;3.掌握常用預測模式的適用條件;4.熟悉大氣污染源調查的對象。5.熟悉各等級大氣污染源調查的基本內容。6.熟悉大氣環境現狀監測因子選擇、監測布點原則與監測制度。7.熟悉大氣環境現狀監測結果統計分析的基本要點。8.熟悉建設項目所在地附近臺站現有常規氣象資料的采用原則。9.熟悉各等級評價項目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內容。10.熟悉大氣環境影響預測中的多源疊加的技術要求。11.熟悉評價大氣環境質量影響的基本原則。
一.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
1.等標排放量(評價等級判別參數)Pi:Pi=(Qi/C0i)X109 m3/h
Qi-第i類污染物單位時間排放量t/h;C0i-第i類污染物環境空氣質量標準mg/m3;各污染物按1h平均取值時間的二級標準濃度限值計算。對于沒有1h平均濃度限值的,按日平均濃度限值計算。
2.評價工作等級的劃分
根據評價項目的主要污染物(選擇1~3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以及當地執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等因素,依據主要污染物的等標排放量Pi,將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劃分為三級。見表3.1
如果污染物數量大于1,取Pi值中最大者,確定評價工作的級別。
項目周圍地表特征可分為平原和復雜兩類地形。復雜地形指:山區、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區等。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況處理,只作事故排放情況的空氣質量預測。
3.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而又沒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特殊污染物,其評價工作等級不應低于二級。
對于評價工作級別的調整,可根據項目的性質、總投資額和產值、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環境敏感區的分布情況、當地大氣污染程度、評價區域所在地的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環境功能區劃,對評價工作的級別作適當調整,調整幅度上下各不超過一級。
4.評價范圍的確定原則:
建設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主要根據項目的級別確定。同時還應考慮評價區內和評價區邊界外有關區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該區域內是否包括大中城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保護敏感區。一般取項目的主要污染源為評價區的中心,以主導風向為主軸,按正方形或矩形劃分評價區的范圍。如無明顯主導風向,可取東西或南北向為主軸。
對于一、二、三級評價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邊長,一般分別不應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復雜地形取下限,對于少數等標排放量較大的一、二級項目,評價范圍應適當擴大。
如果界外區域包含有環境保護敏感區,應將評級區擴大到界外區域。如果評價區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大氣環境保護敏感區,則可適當縮小評價區的范圍。
核設施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以設施為中心,半徑為80km的圓形地區。
二.大氣環境狀況調查
1. 大氣環境調查內容:
包括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環境狀況、項目和區域大氣污染源以及評價區域內的空氣環境質量現狀。
其中自然環境狀況包括評價區域的地理、地形概況、土地利用情況和氣象概況等。社會環境概況包括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環境功能區劃以及評價區環境敏感點(區)的分布。
2.污染因子的篩選:
首先選擇該項目等標排放量較大的污染物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考慮在評價區內已造成嚴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調查中的污染因子數一般不宜多于5個。
污染因子:待評價的大氣污染物。
3.大氣污染源調查對象:
污染源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兩大類。固定污染源包括工業污染源和民用污染源。
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包括擬建項目污染源(對改擴建項目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評價區的工業和民用污染源;對于三級評價項目只調查擬建項目工業污染源。
4.污染源調查的基本內容
不同級別的評價項目污染源調查的基本內容不同。評價級別越高,污染源調查的基本內容越多。
一級評價項目需進行以下九方面的調查:⑴繪制污染流程圖;⑵統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⑶對改擴建項目計算最終排放量;⑷估計非正常排放量;⑸將污染源按點源和面源分別統計;⑹點源調查統計內容(詳);⑺面源調查統計內容(詳);⑻對于顆粒物污染源,調查其密度及粒徑分布;⑼原料、固體廢棄物等堆放場產生的揚塵按面源處理。通過試驗或類比調查,確定其起動風速和揚塵量。
5.評價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5.1現有例行監測資料分析:收集評價區內及其界外區域各例行大氣監測點的近三年監測資料。(教材詳)
5.2空氣質量現狀監測:⑴選擇監測對象:篩選出的污染因子即監測對象;⑵在評價區內以環境功能區為主兼顧均布性的原則布點(詳);⑶監測制度:一級評價項目不得少于兩期,二級評價項目可取一期不利季節,三級評價項目必要時可作一期監測。(詳)⑷監測結果的統計分析:根據不同的需要和監測的具體情況,以列表的方式給出各監測點各種主要大氣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濃度變化范圍,計算并列表給出超標率和最大超標倍數,評價達標情況。
注意監測時間滿足評價標準對數據統計有效性的要求。
大氣環境下
三.污染氣象調查分析
1.常規氣象資料的采用原則:
對于一、二級評價項目,若氣象臺(站)在評價區域內,且和該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地理條件基本一致,大氣穩定度和探空資料可直接使用;其他地面氣象要素可作為該點的資料使用。三級評價項目直接使用建設項目所在地距離最近的氣象臺的資料。
2.常規氣象資料的調查期間:
對于一級評價項目,至少應獲取最近三年的常規氣象資料;對于二、三級評價項目,至少應獲取最近一年的常規氣象資料
四.大氣環境影響預測
1.概念:
是利用數學模式和必要的模擬試驗,計算或估計評價項目的污染因子在評價區域內對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
2. 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內容
2.1不利氣象條件:
指熏煙狀態以及對環境敏感區或關心點易造成嚴重污染的風向、風速、穩定度和混合層高度等條件,(或稱典型氣象條件)。
2.2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內容:
?、判r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濃度和位置;⑵不利氣象條件下,評價區域內的濃度分布圖及其出現的頻率;⑶評價區域年長期平均濃度分布圖。一級評價還應預測可能發生的非正常條件下上述預測內容和施工期間的大氣環境質量預測內容。
3.多源疊加的技術要求
3.1二、三級評價項目的多元疊加方法:
?、庞嬎阍摻ㄔO項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氣污染源的地面濃度,并在接受點上進行疊加。⑵改擴建項目,還應計算現有全部大氣污染源的疊加地面濃度。
3.2一級評價項目的多元疊加方法:
在二、三級評價項目要求的基礎上,還應考慮評價區的其他工業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區的高大點源,疊加其地面濃度。
4.常用的環境空氣質量預測模式及其適用條件:
4.1有風時點源擴散模式:點源在距地面10m高平均風速U10≥1.5m/s情況下的一次排放濃度預測。
4.2小風和靜風時點源擴散模式:點源在小風速(1.5>U10≥0.5m/s)和靜風時(U10<0.5m/s)情況下的一次排放濃度預測。
4.3長期平均模式:對于孤立排放點源長期平均濃度預測。
4.4多源排放模式:適用于多個污染源對評價區大氣污染的預測。計算地面濃度時,應將各個點源對計算點的濃度進行疊加。
4.5面源模式:面源或無組織排放源的地面濃度預測。一般采用把面源劃分為若干個點源,再按后退點源法模擬面源的擴散。
4.6體源排放模式:當無組織排放源為體源時的濃度預測。
4.7顆粒物排放模式:有風時能發生重力沉降的污染物濃度預測。
五.評價大氣環境影響的基本原則
1.評價區內各環境功能區是否滿足相應的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是否有容量。
2.建設項目的現有、在建、擬建污染源是否滿足達標排放的要求。
3.項目完成后,當地的環境空氣質量是否能滿足環境功能區的要求。
4.建設項目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是否可行。
5.從大氣環境影響角度論證項目選址的可行性。
課堂練習:
?、艑τ谀扯壐慕ㄔu價項目,其大氣污染源調查對象應包括(A B C D)。
A該項目新污染源
B評價區內工業污染源
C評價區內民用污染源
D項目原有污染源
⑵對于某三級評價項目,在對其進行大氣監測時,每次的檢測時間為(A B C E )。
A. 02時
B. 07時
C. 14時
D. 20時
E. 19時
⑶在對評價區面源進行調查統計過程中,將評價區在選定的坐標系內網格化之后,按網格統計面源應包括哪些參數。(A B C)
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B面源排放高度
C面源分類
D污染物的來源
⑷在評價項目對環境空氣的影響時,如何篩選污染因子?
?、珊喪龃髿馕廴驹凑{查時,點源調查統計的內容。
小結:大綱對本講內容的要求。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環評工程師備考經驗:2026年環評工程師考試全年學習計劃來襲!2025-08-21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法規+導則+技法)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師《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真題與考前資料對比2025-07-04
- 2025年環評師考試真題考情分析(4科目)2025-07-04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內含7個章節)2025-06-11
- 考前資料:2025年環評師考試思維導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與標準》2025-06-10
- 考前資料:2025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師速記口訣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