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中國古代文學(一)考點:《孟子》


《孟子》的雄辯風采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以及滕、魯、宋等國,不為所用,于是“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而《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11篇,所多出的4篇,被稱為《外書》。東漢趙岐注《孟子》,以《外書》為偽托而不注,此4篇遂漸亡佚。孟子主張行“王道”,施“仁政”,是對孔子思想正統的承襲和發展,所以后世往往以孟子為“亞圣”,“孔孟”并稱。他們開拓的儒家思想傳統,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孟子》文章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辯色彩。孟子的雄辯,并非簡單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而是具有獨到特點。這特點,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不知不覺地投入到自己設置的機彀中來,使對方心悅誠服;二是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自己設置的機彀,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這兩個特點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構成了孟子的雄辯。例如《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滕文公上》)。再如《梁惠王上》的《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抓住齊宣王想要稱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首先用齊宣王在祭祀時以羊易牛的實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說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齊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與齊宣王拉近了距離。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齊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引起了齊宣王渴望了解“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的興趣。孟子遂得以闡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推恩”的思想。這體現了《孟子》善于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的特點。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預設必然答案而追問的辦法,逼出齊宣王欲以武力爭霸天下的真實想法,從而指出以戰爭謀求稱霸天下,猶如緣木求魚,必然失敗。進而洋洋灑灑,鋪排縱恣,鮮明透徹地闡述了他的王道理想。這又是《孟子》氣盛恣肆特點的體現。
《孟子》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典型事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比喻的例子更多,后漢趙岐《孟子注題辭》即說,《孟子》“長于比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如為了說明“不能”與“不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齊桓晉文之事章》);為了說明應當學習高明的道術,以“出于幽谷,遷于喬木”為喻(《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為了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章》)等等。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顯而易見,也使文章形象生動。使用寓言說理的例子,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長”(《公孫丑上》),“齊人乞?”(《離婁下》),“楚人學齊語”(《滕文公下》),“弈秋誨弈”(《告子上》)等。這些寓言,本身就寫得精粹生動,形象傳神。如“齊人乞?”,不長的篇幅,卻把齊人的夸口、無恥和得意洋洋揭露無余,也活畫出其妻妾懷疑、羞愧的心態和哭罵的形貌,實現了對“求富貴利達者”的辛辣諷刺,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更多自考動態請您持續關注環球網校自考頻道!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