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復習:簡答(十六)


150、簡述明代散曲三期(前期、中期、后期)創作特點。
明代前期的散曲仍然采用北曲,實際上是元末散曲的余緒。無論是由元入明的作家,還是明代出生的作家,大多安于承平盛世,往往以散曲點綴升平,風格上不出閑適、疏狂的情趣,不外陳言套語,缺少新意。從明代中期開始,南散曲開始出現,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的優勢。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均出現在這個時期。從白乞體產生到明末,南散曲成為散曲的主流。這些散曲作家或者玩弄形式翻新,大搞集曲;或者以詞代曲,文雅雕琢;或者追求音律,忽略辭意,致使散曲內容貧乏,形式浮艷,終于使散曲趨向衰微。
151、論述明代民歌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1)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間流行的俗曲和民間謠諺兩種,其內容以情歌為主。歌中所表現的男女戀情既表現了民間愛情的大膽和袒露,又體現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個人情欲的新思潮。同時,作為民間詩歌,站在市井百姓的立場,表達反抗封建政治壓迫經濟掠奪的情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由于民歌來自民間,所以它能將生動的口語、新鮮的的比喻和想象融入其中,故而能在藝術上顯示出清新活潑的本色。當然,民歌中也有很多作品未免流于油滑和庸俗,情調不夠健康,這是民歌與生俱來的缺憾。
152、明代散文的創作走向?
明代散文的基本走向于明代詩歌相同,它始終是在“文”與“道”,“情”與“理”的相互對峙和交鋒中向前推進發展。明代散文在前期道統勢力的影響要大于文辭的追求,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明代散文最終以“文”對“道”,“情”對“理”的勝利而告終。
153、宋濂的散文成就?
答:在內容上;多美化,歌頌明初政治集團上層人物的作品,多表彰節烈婦女,忠臣義士的作品.在作文主張上,繼承宋代理學家的道統觀,提出文外無道,道外無文的觀點.突出道,排斥文;在散文風格上,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講究作文技巧,吻合道德規范.傳記散文最出色,寓褒貶于自然敘述之中,深得《史記》筆法.另有寫景散文,寓言體散文。議論散文也各有特色.代表作品有《王冕傳》L(送東陽馬生序),。(環翠亭記)等.
154、簡述唐宋派及其文學主張。
唐宋派是出現在明代嘉清年間以反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文學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唐宋派的文學主張,代表人物之間可謂大同小異。其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恢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傳統,力主“文道合一”。但他們之間有細微差別:王慎中和唐順之是地道的唐宋派,推崇宋代理學,將理學作為評價文學的標準;茅坤在理論上與王、唐略同,但取舍有所寬松,在宗宋的同時,亦不排斥唐代散文;真正能正確繼承唐宋散文的真諦,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理學羈絆的是歸有光。歸有光對前后七子的復古理論和模擬文風表示不滿,主張為文根于六經,提倡道德,但他所提倡的“道”是傳統的儒教,而非宋代理學;而尤為重要的是他在重道的同時,又特別重視文學的抒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重“情”的傾向。
155、簡述歸有光的文學主張及散文創作。
歸有光是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能夠正確地繼承唐宋散文的真諦,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理學觀念的羈絆。歸有光和唐宋派其他代表人物一樣,對當時聲勢煊赫的前后七子的復古埋論和模擬文風表示不滿,主張為文要根于六經,提倡道德。但他的主張又有王慎中、唐順之有不同: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學,而是傳統的儒教;尤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時,特別重視文學的抒情作用。正因重視文學的抒情作用,故其散文名作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均以感情真摯、通欲暢達著稱。文章多于簡潔淡雅的筆墨中透露出深摯的感情,一唱三嘆,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外。這些文章雖不多,但當時在文壇引起頗大震動,奠定了他在明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156、公安派的文學主張在散文領域的體現?(以袁宏道為代表)
答: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獨抒性靈,不拘俗套”,這一主張在晚明的詩歌和散文創作中都得到了貫徹,他們以及張岱的小品文的創作體現了這個主張。公安派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要更加突出,其中以袁宏道最為突出,他的七十多篇游記為柳宗元之后游記文學的新高峰。他的一些傳記散文則寄托了他對個性抒張的向往和追求,如散文名篇《徐文長傳》,抒發當時進步文士的個性難以抒張的抑郁之情。
157、張岱小品文的特點.
答:張岱小品散文的特點:題材廣闊,舉凡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寫法上,能將公安袁清新灑脫之筆法,與竟陵派幽深孤峭之意境為一爐,又能避免雙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淺薄,以明快救僻澀,堪稱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159、章回小說的文體特征?
答:⑴藝術特征。因為通俗小說的前身是說書人講故事,所以形成了章回銷售在藝術上嚴格的可敘述性。它要求情節連貫,故事完整,盡量不使用倒敘,敘述角度基本是第三人稱等。⑵形式特征。章回小說在形式上采用散韻結合的方式,保留著早期講史的痕跡。其中散文是主體,韻文是過度,裝飾。韻文的安排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在全書開場和收尾時往往以一首詩或一首詞作起和作結。如《水滸傳》以宋代邵雍的一首七律開始。其次,每一回開場大都沒有詩或詞,個別如《西游記》,但每一回的結尾,必定有詩,如《水滸傳》第六回末。第三,在正文中。受變文,鼓子詞,話本的影響,適當插入詩詞。有的為作者自作,有的采用古人的。3,敘事特征。在敘述方面,它很注意說與聽的關系。一是絕大多數章回小說前面都有一個入話,或叫做“笑耍頭回”“得勝頭回”,即正式的故事前的帶有插科打諢的短小故事或插曲之類。二是注意保存講話的痕跡。很多章回小說正文中留有說話藝術中“說”和“聽”的痕跡。如自稱“說”,對方稱“聽”,每回開頭必有“卻說”“且說”,末尾必定有“且聽下回分解”等說書痕跡。三是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常常采用“賣關子”,在情節關鍵處戛然而止。
160、簡述《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184)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共九十七年的歷史,是當時三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斗爭的形象反映,具有極大的認識價值。首先,作品寫了三國之間尖銳復雜的政治斗爭。三方在制訂戰略決策時,總以政治為先導,力爭政治上的主動權,如曹操牢牢把持住漢獻帝這張“王牌”,劉備總打“中山靖王之后”的旗號,以皇權自居,孫權也以“保父兄余業”為已任。其次,作品寫了三國之間的軍事爭奪。政治斗爭的激化則演變為戰爭。《三國演義》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戰爭史,是古代軍事文化的百科全書。它在軍事思想、軍事謀略、軍事技術、軍事文藝等方面,都繼承了史傳文學以來的古代軍事文化,寫出了許多錯綜復雜的輝煌戰例。再次,作品寫了三國之間令人眼光繚亂的外交斗爭。不但寫了三方如何通過外交手段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還寫了他們所創造的成功的外交斗爭經驗。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學考試《思修》簡答題高頻考點,附歷年真題2025-09-26
- 2025年10月自學考試考前沖刺資料包+歷年真題整理(9月26日更新)2025-09-26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