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藥學筆記(8)


紫蘇(掌握)
【性能】 辛,溫。歸肺、脾經。
1.發汗解表:風寒感冒(發汗解表力量不強,用于輕證。)(了解: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作用比它的種子紫蘇子強。)
2.行氣寬中:脾胃(脘腑滿悶)(中焦,定位)氣滯,胸悶,嘔吐,惡心(代表方:香蘇散),理氣安胎(用于治療胎氣上逆)
3.解魚蟹毒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紫蘇用葉,梗沒有解表的功效。梗有行氣寬中的作用。
生姜(熟悉)
【性能】 辛,溫。歸肺、脾、胃經。
1、解表散寒:發散風寒(作用輕微,用于輕癥,輔助作用。)
2、溫中止嘔:用于脾胃寒癥(作用于中焦),嘔吐:胃寒引起的胃氣上逆嘔吐(中焦引起的),非中焦引起的生姜也是很重要的藥物(嘔家圣藥)。
3、溫肺止咳:肺寒咳嗽(輔助藥物)。
特殊用法:(參考)用生姜搗汁入藥,也可配竹瀝,沖服或鼻飼給藥,治中風卒然昏厥者,3-10滴。 生姜皮 為生姜根莖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10g。
香薷(熟悉)
【性能】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發汗解表:作用較強(有比較明顯的發汗作用);氣味濃烈(可能引起胃脘不適);
2、化濕和中:可收外解風寒、內化濕濁之功(最佳主治證)。前人稱“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常配伍厚樸、扁豆,如香薷散
3、利水消腫:可用于風水證;利尿作用比麻黃明顯,其它癥狀的水腫也可以用。
特殊用法:發汗解表時候煎煮時間短些,用量小些(氣味比較大);利水消腫時候,煎煮時間要長些。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6、荊芥(掌握)
【性能】 辛,微溫(溫性不明顯)。歸肺、肝經。
1.祛風解表:發散風寒力量最為平和,無論風寒風熱,寒熱不明均可使用荊芥。用于外感表證(無風寒二字,可以用于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清頭目利咽喉,風熱引起的,風性輕揚最容易上擾清竅(頭昏,頭痛,目赤腫痛,目癢流淚)疏風熱清頭目。利咽喉:咽喉為內臟的門戶,風熱內犯,淤積在咽喉,出現了咽喉癢痛甚至紅腫;
2.祛風止癢,宣散解毒,透疹: 祛風用于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煎湯外敷); 麻疹不透,麻疹初期,疹點不暢使用。
止血: 炒炭后(收斂性止血藥,苦味,平性,肝經)其性味已由辛溫變為苦澀平和,長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此外:可以用于瘡癰。
防風(掌握)用根,產地東北又叫關防風
【性能】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1.發散解表:可以少量用于風熱表征(次要作用);除發散風寒作用外,有明顯的止痛作用。
2.勝濕止痛:風濕痹痛 ,祛風濕的作用明顯。
3.止痙:肢體的抽搐肌肉的痙攣,主要用于破傷風(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注意】 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羌活(用根)祛風和散寒的作用都很明顯,在發散風寒藥中應用非常廣泛。(掌握)
【性能】 辛、苦,溫。歸膀胱(肺經)、腎經。
1.發散風寒:外感風寒表證,當代廣泛使用。(用途廣于麻黃,無副作用)
2.勝濕止痛:風寒濕痹,用于腰以上的風濕痹痛。(項背)。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9、白芷(根)溫性不強(熟悉)
1.發散風寒:普通風寒感冒。而以止痛、通鼻竅見長,宜于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證(頭痛主要作用在陽明經)
2.祛風止痛:頭、牙、風濕痛;頭風痛
3.通鼻竅:治療鼻淵(鼻竇炎)
4.燥濕止帶:本品辛溫香燥,善除陽明經濕邪而燥濕止帶。治療寒濕下注,白帶過多者,可與鹿角霜、白術、山藥等溫陽散寒、健脾除濕藥同用;若濕熱下注,帶下黃赤者,宜與車前子、黃柏等清熱利濕、燥濕藥同用。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