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財政學”第五章重點知識:稅收理論與稅收制度(1)


第五章 稅收理論與稅收制度
稅收制度是一個國政府在稅收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根據實際國情的需要建立的稅收體系,同時也是征、納稅的基本指導準則。稅收公平原則是設計和實施稅收制度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原則,是指政府征稅要使 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各個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均衡。經濟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應當繳納數額相同的稅收,反之不同。
衡量稅收公平標準: 受益原則,即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中獲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支付能力原則,根據納稅人的支付能力,判定其應納多少稅或其稅負應為多大。
稅收效率原則,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稅收要有利于資源的有效率配置,使社會從可用資源的利用中獲得最大效益;從經濟機制的角度,稅收要有利于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從稅務管理的角度,稅務行政要講求效率等。
稅收效率原則要求政府征稅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
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旨在考察稅收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經濟機制運行的影響狀況,而檢驗稅收經濟效率的標準,在于稅收的額外負擔最小化和額外收益最大化。
稅收本身的效率原則:指在考察稅務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狀況,而檢驗標準在于稅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的比重。
稅收的轉嫁;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之后,通過種種途徑將稅收負擔轉嫁給他人的過程。
稅收的歸宿:指稅收負擔的最終歸著點或稅收轉嫁到最后結果。
前轉,即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通過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的方法,向前轉移給商品或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最典型最普遍形式,多發生在商品課稅上。
后轉,納稅人將其所納稅款以壓低生產要素進價或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等方法,向后轉移給生產要素的提供者負擔的一種形式。
消轉,納稅人對其所納稅款,既不向前轉嫁,也不向后轉嫁,二手貨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補償納稅損失,使支付稅款之后的利潤水平不比納稅前低,從而使稅負在生產發展和收入增長中自行消失。
散轉,多種轉嫁形式一起起作用的形式。
稅收資本化,資本還原,生產要素購買者將所購生產要素未來應納稅款,通過從購入價格中預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轉嫁給生產要素的出售者。主要發生在某些資本品的交易中,與后轉不同之處,耐用資本品,轉嫁方式不同。
稅收轉嫁與歸宿和供求彈性的關系:商品或生產要素的供求彈性是決定稅收轉嫁與歸宿狀況的關鍵因素
商品或生產要素的需求彈性越大,稅收前轉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
商品或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越大,稅收前轉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
商品或生產要素的需求完全沒有彈性,稅收全部前轉;反之供給完全沒有彈性,全部后轉
商品或生產要素的需求完全有彈性,稅收全部后轉;反之供給完全有彈性,全部前轉
需求彈性大于供給彈性,稅收后轉或不能轉嫁到可能性大,反之前轉可能性大。
稅收轉嫁與歸宿和課稅范圍的關系:課稅范圍越寬廣,越易于稅收轉嫁,反之越不易轉嫁
稅收轉嫁與歸宿和經濟交易關系:稅收轉嫁與歸宿和課稅商品性質的關系;稅收轉嫁與歸宿與市場結構的關系。
流轉課稅,也稱商品稅或流轉額課稅,是以商品和服務的流轉額作為課稅對象的課稅體系。一個以規范化增值稅(生產、流通領域普遍征收)為核心,以消費稅(有選擇對某些消費品征收)、營業稅(對交運、金保、建安、文體、娛樂、服務業、無形資產和不動產轉讓等產業征收)、關稅(進口環節征收)相互協調配套的商品稅制。
增值稅是對從事商品生產、經營的企業和個人,在產制、批發、零售的每一個周轉環節,以產品銷售和營業服務所取得的增值額課征的一種稅。
我國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從鼓勵投資角度消費型增值稅最優,收入型增值稅次之。
征稅范圍:除農業生產環節和不動產外,對所有銷售或者進口的貨物,而且包括所提供的工業性及非工業性的加工、修配和修理服務都要征收增值稅。納稅人:單位個人。稅率:基本稅率加一檔低稅率,17%和生活品相關13%
計稅方法:一般納稅人普遍實行憑進貨發票扣稅的方法,以企業銷售商品的全值的應納稅金減去法定扣除項目的已納稅金,作為企業銷售商品的應納增值稅金;小規模納稅人(生產100萬以下,批發零售180萬以下,會計核算不健全的企業),商業企業4%,商業企業以外6%,不能享受稅款的抵扣權;進口貨物增值稅=(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稅率;實行價外計稅方法;專用發票制度。納稅期限和納稅地點。
消費稅:是國家為體現消費政策,對生產和進口應稅消費品征收的一種稅,征稅對象:煙酒化妝品等11種產品。
實行價內稅,只在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環節征收。納稅人單位和個人。稅目稅率。計稅依據從價定率和從量定額征收兩種;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及納稅期限;納稅申報和納稅地點。
營業稅:是對規定的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全部收入征收的一種稅。征收范圍;單位個人;稅目稅率3%、5%、8%比例稅率和5%-20%幅度比例稅率。計稅依據:營業額(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及納稅期限;
納稅申報和納稅地點,采取屬地征收方法,經營行為發生地繳納
關稅:是海關依法對進出關鏡的貨物、物品征收的一種稅。進口、出口關稅;財政、保護關稅。納稅申報 15日內
關稅稅則根據國家關稅政策和經濟政策;計稅依據完稅價格;稅收優惠,法定減免、特定減免、臨時減免。
所得課稅:是以納稅人的所得額作為課稅對象的課稅體系
個人所得稅是對本國居民的境內外所得和非居民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企業所得稅是指國家對境內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
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是為了適應外資企業特點,專門對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的純收益征收的一種稅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