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鄧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知識點(4)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一、選擇題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C)
A.發展生產力B.提高綜合國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實現現代化
2.我國的國民經濟基礎,是(A)
A.農業B.工業
C.信息產業D.第三產業
3.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產業結構是指(D)
A.物質生產資料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
B.各企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C.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D.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部門和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
4.我國的經濟增長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從實質上說是(B)
A.數量擴張型增長方式B.質量效益型增長方式
C.適度緊縮型增長方式D.適度膨脹型增長方式
5.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C)
A.經濟高速發展B.企業經濟效益高
C.國民經濟比例協調D.市場需要穩定
6.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要實施(A)
A.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B.經濟穩步發展戰略
C.國民經濟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戰略D.“三步走”戰略
7.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始終(A)
A.以經濟效益為中心B.以發展速度為中心
C.以平衡比例為中心D.以經濟增長為中心
8.農業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發展中起(C)
A.決定作用B.主導作用
C.基礎作用D.穩定作用
9.按照我國對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分類法劃分,屬于第三產業的是(D)
A.工業B.農業
C.建筑業D.服務業
10.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作用的要素是(A)
A.科學技術B.勞動者
C.勞動工具D.勞動對象
11.鄧小平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是(A)
A.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
B.新興產業
C.第三產業
D.金融業
12.經濟增長的速度、比例、效益的相互關系是(B)
A.速度是中心
B.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必要條件、效益是中心
C.比例是中心
D.速度優先
13.我國到2000年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要做到(D)
A.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三番
B.人民生活達到富裕水平
C.人民的生活更加寬裕
D.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生活達到小康
14.我國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是(A)
A.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B.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狀況
C.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D.我國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15.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增長,主要是靠(C)
A.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數量B.增加資金和資源的投入量
C.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D.增加積累和擴大生產規模
16.農業的發展主要靠(A)
A.政策和科學B.資金投入
C.人力投入D.政策保證
17.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中,應積極發展的是(D)
A.農業B.第二產業
C.工業D.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18.我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是(D)
A.分階段深入B.寬領域發展
C.全方位推進D.梯次推進
19.十六大提出2020年我國實現的發展目標是(B)
A.小康水平B.小康社會
C.中等發達國家D.發達國家
二、辨析題
1.經濟發展必須以速度為中心
錯誤。
(1)經濟發展必須以效益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重要因素,其中經濟效益處于核心的地位。它們是辯證的統一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但也會產生矛盾。
(2)速度是前提,只有經濟發展了,財富增多了,比例協調了,才能取得經濟效益;比例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而經濟效益是中心,沒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會給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而且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3)當三者發生矛盾時,必須服從經濟效益,必須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我們應當把經濟發展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增加效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
三、簡答題
1.簡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主要意義。
(1)可以節省資金和資源的消耗,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經濟發展同資源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消費品的品種,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需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4)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2.經濟發展國為什么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經濟發展必須以效益為中心。速度、比例、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重要因素,其中經濟效益處于核心的地位。它們是辯證的統一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但也會產生矛盾。
(1)速度是前提,只有經濟發展了,財富增多了,比例協調了,才能取得經濟效益;比例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而經濟效益是中心,沒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會給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而且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2)當三者發生矛盾時,必須服從經濟效益,必須始終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我們應當把經濟發展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增加效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來。
3.為什么農業是基礎?如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答:(1)農業是根本,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①農業是人類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②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
③農村是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
④農業的大力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
(2)我國發慌農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②我國人口大部分在農村,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系到二十世紀末能否到達小康水平;因為農產品是城鄉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又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物價穩定,社會安定。
③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后的書面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已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它部門的快速發展。
(3)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一靠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靠科技、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4)鄉鎮企業的重要作用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分子間縮合。鄉鎮企業對繁榮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巨大作用。
4.如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1)黨的十五大指出,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所謂“科教興國”戰略,就是把科學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快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一,要加快科技進步;第二,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第三,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
四、論述題
1.試述為什么及怎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因為:
(1)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而且絕不包含侵犯國家主權的含義。
(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在環境問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人們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工業化和經濟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但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主要是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環。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在經歷了一系列全球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的痛苦之后,人類開始積極反思,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于是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了。
(3)實行可持續發展對中國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建國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國仍是一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技術能力還非常薄弱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4)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
①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
②合理利用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
③加強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2.試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豐富內涵。
(1)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提出,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思想在認識上的深化。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的講話中,寸步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
①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變革力量。
②科技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的科技本身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它作用于其它諸因素,比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③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管理是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有機結合,是使潛在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科學、技術、管理并稱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④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下個世紀將是高科技的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將更體現出科技的突出地位。
(3)意義:鄧小平從申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是簡略的思想,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的一個飛躍。這一命題提示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巨大變革和推動作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①這一命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學說的重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②這一命題的提出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嶄新概括。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已經成為現代簡略和社會經濟的重大因素。
③這一命題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發展生產力,要從科學技術和教育入手。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中國的發慌離不開科學,要把科學技術和教育放到戰略高度支認識。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