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社會心理學串講資料(2)


第4章 社會動機
第1節 社會動機的研究在心理學體系中的地位與意義
社會動機是推動個體具有某種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原因和力量。
傳統的個體心理學把個體理解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談論人的動機問題時,也多半只從人的生理需要方面來談論人的動機。
第2節 需要、動機和個體的行為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缺乏某種東西在人腦中的反映。需求是客觀的,需要則是主觀的,是對客觀需求的一種主觀現象,一種主觀意識。需要是人的活動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動機則是推動個體活動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個體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推動個體去達到目的的心理活動。動機必有目的,而沒有動機所引起的和維持的個體活動,也達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動機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動機而去達到不同目的。
動機和行為的關系:動機推動個體行為,而行為的結果又能使動機得到加強、減弱或消失。動機是內在的心理,動機的產生與對個體的影響都是個體之外的別人所看不見的,凡能見的只是個體的行為。但動機與行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據行為來追溯、窺察動機;而對某個個體的動機有相當認識之后,也可據以了解和預測人的行為。
第3節 動機的分類
動機分類的標準按照四個方面來確定:
(1)按照動機的性質來歸類,分為自然動機與社會動機。
自然動機:也稱為物質性動機,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引起的,以個體的生理需要為基礎。社會動機:也稱為精神性動機,是由人的社會屬性引起的,它是人類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社會動機比自然動機更重要。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歸屬與愛、尊重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基礎的自然動機,其它幾種為社會動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最高的社會動機。
(2)按照動機的作用來歸類,分為主導動機與一般動機。
最強烈最穩定的動機是主導動機,也可叫優勢動機,它對個體行為起著支配的作用;其它對個體行為不起支配作用的動機為一般動機,也稱輔助動機,或非主導動機。
(3)按照動機的范圍來歸類,分為廣泛動機與局部動機。
廣泛動機:指個體的行為由多種動機所推動,并且能長期堅持一貫的方向,也稱概括動機。局部動機:指對人的行為直接起作用的動機,也稱具體動機。
(4)按照動機與活動本身的關系來歸類,分為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
內部動機:指人們對活動本身感興趣,由于活動能使人們獲得滿足,活動本身就是人們自己的獎勵與報酬,無需外加的獎賞。
外部動機:指那種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在聯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誘發出來的動機。
第4節 動機的特征
簡答:*動機的特征:(1)動機強度是動機的第一特征;它表明動機在強度上有強弱之分;對動機強弱的觀察測量可以從動機的持續性上來加以判定。(2)動機清晰度是動機的另一個特征;它表明動機指向的目標在意識程度上有高低之分。(3)動機轉換是動機的第三個特征,它指一個動機為另一個動機所替代,也稱動機更替,它對改變個體的行為有直接的影響。一般說來,被取代的動機常常是動機強度較弱的。
挫折:是一種主觀感覺,它是在個體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在個體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而感到灰心喪氣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
第5節 侵犯
侵犯:亦稱侵犯行為,指有意圖的傷害或危害他人的行為。
侵犯動機:是決定侵犯行為的性質的;而侵犯行為的效果,不能改變侵犯行為的性質。侵犯行為一般說來總是不好的,但也不能對它作絕對化、抽象化的理解。
侵犯的幾種理論:(1)本能論。這是早期心理學家看法,認為人天生帶來一種侵犯沖動、好斗的本能。人類在戰爭中互相殘殺只是這種本能的表現,這種把本能看作人的侵犯行為根源的觀點,顯然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自然觀、生物觀。(2)挫折論。這是另一種有影響的侵犯理論,一些西方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挫折這種消極的主觀狀態總會引起侵犯行為。現時西方挫折論由原先挫折→情緒→侵犯這一公式轉向挫折→情緒→理解→侵犯消除這一公式。(3)學習論。這是與本能論在觀點上正好相反的一種侵犯理論。
* 論述:學習論是怎樣解釋侵犯行為的?答:學習論認為個體的社會行為,包括個人的侵犯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是環境影響造成的。這種理論認為只要改變外界的環境條件,就能改變人的社會行為,改變個體的侵犯行為。本能論是一種先天論、生物決定論,學習論則是一種后天論,環境決定論。
學習論代表人物有:
a斯金納——強調學習的強化機制,以為對侵犯行為直接給予獎賞、鼓勵,個體的侵犯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強化。學習強化機制過于死板與簡化。
b班社拉——提出學習模仿機制,認為個體不一定要親身受到獎懲,而只需通過觀察別人受到獎罰,同樣可以形成或消除侵犯行為。
*如何控制以避免侵犯?答:(1)宣泄,即精神發泄,這是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最早在精神病治療中使用過的一種方法,讓患者將自己痛楚或精神創傷的經驗訴說出來,像把滿肚子的臟東西從內心深處傾吐、排除出去,沒有了壓抑之感,病也就好了。西方學者運用宣泄原則來理解和處理侵犯問題。以為侵犯多半由遭受挫折引起,就認為應提供機會與場合讓怒不可遏或積有怨憤的個體把胸中的不平說出來,氣消了,可能引發的侵犯行為也就減免了。但單純依靠發泄,也可能越發泄,舊恨未消,又添新憤。(2)懲罰:懲罰可以抑制一些人的侵犯行為,但不是唯一的與根本的辦法。懲罰可能減少明顯的侵犯行為,卻會導致出現隱蔽的侵犯行為,使人無法抓獲。懲罰必須與教育改造相結合,并以教育改造為主,才能起作用。(3)自我控制:對侵犯行為重要的是學會自我約束與控制。發揮自我意識的積極能動作用。要對侵犯行為的后果具有明確意識,設身處地地想象受害者的不幸與痛苦。而且從道理上說服自己,感到它的不對,產生內疚之感,這才不只是對后果產生憂慮不安而已,而會有抑自己產生侵犯行為的強烈愿望。
第6節 青少年犯罪與利他教育
利他:恰好與侵犯相反,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而不圖報的助人為樂的行為。
犯罪動機是可以克服的。教師的表揚與同學們的好感,大眾傳播媒介。
第5章 社會知覺
第1節 知覺與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專指具有社會意義的那種知覺。而社會意義是離不開人的,所以社會知覺也稱人知覺、對人知覺、人際知覺。也包括個體對自我的知覺,對群體成員和群體本身的知覺。
感覺被認為專指人對外物現象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則是整體性的認識。
知覺的整體性和理解性是知覺的兩大重要特征。
社會知覺也稱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的具體對象是人,當然應該包括自我這個人在內。自我知覺: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也是社會知覺、人際知覺的一個方面。
第2節 社會認知的范圍
社會認知:主要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對人的行為原因的認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個人若干有意義的特性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個具有結論意義的特征。
阿希對性格的印象形成進行研究。對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為中心特征和邊緣特征。以“熱情”、“冷淡”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為邊緣特征。
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包括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人與他人的關系,研究者塔舊里(1955)。
社會認知的范圍:①對他人表情的認知;②對他人性格的認知;③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④對行為原因的認知。
對他人表情的認知通過哪些線索?(1)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刺激,它既有先天遺傳的成分,也有后天習得的成分。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2)身段表情。身體姿勢和姿態傳遞著信息,人們可以通過身段表情,來判別認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圖。(3)言語表情。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不僅取決于他說話的內容,也取決于他怎么說,如說話的音調、速度、節奏等等。言語的音調、速度等特征統稱言語表情。
對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認知,必須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這正如中國有句老話所說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3節 社會知覺的特點
□社會知覺的總的特點:復雜性、主觀性、易出偏差。
第4節 社會知覺的若干效應
※首因效應:當與人接觸,進行認知的時候,首先被反應的信息,對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這種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對后來的信息較不重視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根據間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這種現象稱近因效應。
魯欽斯1957年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們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總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過程。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的印象之后,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樣,如果被認定是壞的,那么他就被消極的光環所籠罩,這種效應稱為暈輪效應。
狄恩、柏斯切德、沃爾斯特的研究說明了暈輪效應。
定勢: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動會對以后的心理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從而影響到以后心理活動的進行。
社會刻板印象:對人類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為判斷評價其人格的依據,稱為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集團最簡單的認識,它有利于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容易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認識和交往。
職業、地區、性別、年齡、民族都可以成為各種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礎。
第5節 影響社會認知的主客觀因素
論述:影響社會認知的心理因素:
(1)興趣與動機;(2)需要與價值;(3)過去的經驗;(4)認知者的性格;
(5)情緒影響;(6)期待的影響。
第6節 歸因理論及其評價
歸因:就是根據人的外部特征對其內部的心理狀態或行為的原因所做的解釋和推論。
海德是歸因問題研究的創始人。1958年他在《人際關系的心理學》一書中從樸素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他把行為的原因基本分為兩類:內因與外因;他認為人們歸因往往使用兩個原則:共變原則和排除原則。
共變原則:如果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原因總是與一個結果相聯系,而且沒有這個原因時,這個結果不發生,那么我們把這個結果歸于這個原因。
排除原則: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為,就排除個人歸因,反之亦然。
維納1972年提出了他的歸因理論,是在海德的歸因理論和阿特金森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居^點認為:內因-外因方面只是歸因判斷的一個方面,還應增加另一方面,即暫時-穩定方面,兩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獨立的。
凱利的三度理論:凱利吸收了海德的共變原則,并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于1967年提出三度理論1)說明行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種不同的解釋。①歸因于從事該行為的人;②歸因于行動者的對方,即行為者知覺的對象;③歸因于行為產生的環境。(2)要找出真正原因,主要使用三種信息:一致性、一貫性、特異性。(3)有了上述三種信息,就可以進行歸因判斷。
瓊斯與戴維斯的對應推論理論1)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或不為社會所公認,即是行為的非期望性與非順從性。(2)如果我們知道,某人從事某個行為是自由選擇的,而并非受外在強大的壓力才作的,我們也會認為這個行為與內部品質相對應。
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覺理論。前面的幾種歸因理論都沒有明確涉及到自我歸因,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是對前面幾種理論的補充。
基本(主要)歸因錯誤:在個人行為的歸因上,人們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個人或內因的作用。
引起歸因錯誤的原因:
(1)基本(主要)歸因錯誤產生原因。原因可能是:①我們有一種信念,相信人們對自己的活動結果負責,所以多從內因去評價結果,而忽略外因對結果的影響。②情境中的行動者比情境中的其它因素往往更突出,我們注重行動者,而忽略背景因素和社會背景。
(2)行動者與觀察者之間的差別。行動者傾向于作情境歸因,強調情境的作用;觀察者傾向于作內部歸因,強調行動者的特點的作用。
(3)自我服務傾向。自我服務傾向就是在歸因時人們愿意把積極的結果歸因于自己,把消極結果歸因于情境。
(4)自我損害偏向。
第6章 社會態度
第1節 態度概念
態度: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定義最多的概念。目前最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義,他吸收了認知認與學習論的要素,認為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
態度的心理成分: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
態度的三個成分之間的關系:①態度的三個成分是相互依賴、協調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與關鍵。③態度與實際行為只有在某種情況下才有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態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態度的社會性、態度的具體性、態度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態度的內在特征包括:認知的復雜性和評價的單純性。
評價的單純性,如你對一個人了解多少,你在評價的時候都是十分簡單的:要么喜歡、要么不喜歡。
第2節 態度的形成
態度形成的條件:①態度是在滿足個人社會性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②態度的形成離不開外界環境。③態度是經驗作用的結果。
針對一個具體事物的態度,*凱爾曼認為態度的形成過程要經過三個階段:依從、認同和內化。
依從:指人們為了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
認同:是個體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樣人物的觀點、信念,使自己的態度與他們相一致。
內化:是態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階段。
態度的形成是學習過程中經驗積累的結果,其具體過程是從依從到認同再到內化。
*影響態度形成的因素:(1)個人因素,包括知識、需要和個性。(2)人際因素。家庭、同伴和社會群體都在態度的形成與發展中起著作用。
紐科姆1935年做了一項有關女大學生態度的研究。
霍夫蘭德提出態度的學習論,學習論的基本假設是:態度與其它習慣一樣,都是后天習得的。
學習論中,態度學習的主要機制有:聯想、強化、模仿;因此,有關態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學習論支配。
誘因論把態度的形成看成是對利益或損失的衡量過程,并在衡量的基礎上選擇最佳方案。誘因論的具體形式有:認知反應論和預期價值論。
認知反應的主要假設是:人們是信息的主動處理者,他對信息產生認知反應,而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
預期價值論強調人們的主觀效用,而這種效用由兩方面因素所決定:每種結果的價值和采取這種立場時對各個結果的預期。
關于態度的理論主要有:學習論、誘因論和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一致性論又包含:平衡理論、認知-情感一致性理論、失調理論、歸因理論。平衡理論: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論的假設主要有兩個①強調我們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著“趨向平衡的壓力”,這一觀點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則”。②不平衡結構趨向于轉變成平衡結構,這個假設是平衡理論的核心。
失調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為認知失調理論,失調理論最早由費斯汀格1957年提出。
認知失調理論的重點在于討論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兩種來源:決策及從事違反態度的行為。
歸因理論由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們并不是通過檢查或反省自己的內部來了解自己的態度,而是從自己的行為及對當時情境的知覺推論出自己的態度。
第3節 態度改變的說服模型
態度改變既存在著可能性,也存在著必要性。
霍夫蘭德提出一個態度改變的說服模型,西爾斯對這和模型進行了簡化與補充,整個說服模型由4部分組成:外部刺激、目標對象、作用過程及結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與態度改變量之間關系的結論:在某一限度內,態度改變隨著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繼續嗇,態度的改變反而減少。
賈尼斯對信息喚起的恐懼感研究結果認為:被喚起的恐懼程度處于中等水平時,恐懼越高所產生的態度改變愈大,超過某一限度后,由于喚起的恐懼太強烈反而會引起防衛作用,因此所產生的態度改變反而變小。它們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倒U形曲線關系。
第4節 態度與行為
論述: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及減少失調的方法。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是由費斯汀格提出,并成為以后許多理論的基礎。他指出如果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相對立,這兩個認知的關系就叫做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變態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與態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
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通常有4種1)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它與另一個相一致。(2)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么失調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3)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4)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決策后失調 當決策后失調與購買行為相聯系時,又稱為購買后失調。
怎樣減小像這種購買后失調呢?人們在決事常傾各于增加對所選事物的喜愛程度,而減少對沒選擇事物的喜愛;人們認為被自己選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沒有被選擇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