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自考社會心理學串講資料(1)


第一章 社會心理學的一般問題
第1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帶有主觀性。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社會心理現象:指在周圍社會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響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觀感覺與變化。
社會心理現象的主體離不開個體,這個個體指處在周圍社會情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響下的個體。群體不等于若干個體相加的總和。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
第2節 社會心理學的性質和類別
心理學大致上可有兩種歸類:一種是歸為心理學的基礎學科的性質或歸為心理學的應用學科的性質;另一種是歸為自然科學的性質或歸為社會科學的性質。
不能把社會心理學視為一門單純的應用科學,應歸屬于心理學分支中的基礎性學科,它與生理心理學一起應該構成心理學兩個基礎與支柱,分別從生物自然屬性與社會制約性來闡明人的心理所依據的基礎與基本原理。
人們對心理學學科性質的一般看法認為,它屬于中間學科或邊緣學科,介乎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兼有兩類科學的性質。
簡述:SSP與PSP的區別?答:1.SSP指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PSP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2.SSP更著重定性分析;PSP著重在定量分析基礎上再進行定性分析。3.在研究著眼點上,SSP的著重點似乎是面向社會結構的,從宏觀方面著重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對社會組織所具有的功能與意義;而PSP的著重點似乎是面向個體的,從微觀方面研究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在個體身上產生發展的過程與條件。
第3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變量:指一個具有不同數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觀察和測量。科學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種變量之間的關系。
變量通常分為自變量和因變量。在年齡和學習能力的研究上,年齡是自變量,學習能力是因變量。自變量既可以是研究者控制之下的,也可是被試者影響心理或行為的特征,如性別;因變量是被試者在實驗中的行為反應。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既可能是相關關系,又可能是因果關系。
信度指測量本身的一貫性,如果測得的分數是可重復的、一貫的,則測得的分數是可信的。效度指當研究者所測量的正是他要測量的東西,發現的正是他要發現的東西時,研究就有了效度。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檔案研究法。其中,觀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觀察法:觀察在心理學中即指人們對特定現象或事件有目的、有計劃、周密而系統的知知。優點:現實性(自然性);缺點:對自變量缺乏控制,難于得出因果關系的結論。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實驗法:實驗指研究者有意安排的一套程序,它使研究者在控制的條件下取得能揭示因果關系的經驗,因而能使這種經驗得到重復或驗證,而不帶有偶然性。對實驗情境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比較清楚、明確,但在實驗安排上也不同于心理學實驗的特點。優點:提高了效率;缺點:不可隨意遷移到社會情境中去,不易于推廣。
調查法:在社會心理學中,常用的調查法有訪談法和問卷法。優點:直截了當,針對性強,問卷法比訪談法更經濟,更省時,可以同時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結果也有較大的概括性。缺點:主要問題在準確性上,被試者回答問題可能發生有意無意的偏差。
檔案研究法:指對現存檔案材料的內容進行調查分析,可使研究者在較廣闊的時間空間范圍內考慮假設。
物理痕跡研究:是利用殘留在物體上的印記來研究有關的社會心理現象。
現代心理學始建于1879年,以德國教授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為重要里程碑。
#德國馮特的個體心理學與美國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構成了西方社會心理學爾后發展的基本特征。
西方社會心理學一般定位由1908年開始,這一年,出版了兩本社會心理學的書,一本是羅斯寫的,另一本是麥獨孤寫的《社會心理學緒論》,他用的心理學理論是本能論。
第4節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
△論述:學習社會心理學的意義:1.學習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意義: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于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豐富的科學理論與實際資料,使它更加充實,更加具體化,因而使人們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理論認識和哲學水平。2.學習社會心理學的實踐意義:社會心理學研究人們對人的知覺、對自我的知覺和人際交往。它所揭示的規律,對于理解他人、認識自我和正確地與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論、評價的標準和相處的原則,是個人提高自我修養,加強自我教育,協調人際關系,改進社會風氣的有益的幫助。社會心理學還著重研究人們的社會態度及其形成與改變的規律,這對于處在社會改革今天的我們說來,尤其具有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
第2章 個體的社會化
第1節 什么是個體的社會化
個體社會化:個指的是個體在社會環境影響下認識和掌握社會事物、社會標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個體得以獨立地參加社會生活。
每個人降生到人間后,就面臨著 物質環境 和 社會環境。
論述:什么是個體社會化,有那些特點?(個體社會化概念),有如下特點:1.長期性。a-因為人不同于動物,初生兒吸取食物以維持營養,披衣蓋被以維持體溫,總之,在生存生長方面,有個特別長的生活依賴期。b-初生兒面臨的社會環境極端復雜,他逐漸長大起來,要掌握的社會事務和道理很多??傊瞬煌趧游?,有一個特別長的學習時期,所以個體實現社會化是個特別長的過程。2.發展性。個體從不認識和不掌握社會事務、社會標準到認識和掌握它們,是個發展過程:a-這種發展是隨個體身體的發育、年齡、智力和經驗的增長而發展的。所以個體社會化的發展過程是與個體生理、心理的成熟發展過程相適應的。不到一定年齡階段,不能認識和掌握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要點和準則。b-個體社會化應該理解為一個貫穿個體一生自始至終的過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過程的寫照。
個體實現社會化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機械的過程。
第2節 個體社會化的機制
實現個體社會化最初是從機械地模仿開始的。
依從,是出于父母的“威嚴”、“權力”,是薄弱的。
個體接受社會影響的機制或根據,社會心理學上稱作“認同”或叫“自居作用”。“認同”或“自居”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的一種更為有效的機制。
個體社會化的進一步實現則是憑借“內化”機制,使個體社會化完完全全實現了一種由外在轉向內在、由被動轉向主動的歷程。
依從、認同和內化三種機制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往往綜合地重疊地起著作用,成人甚至老年人在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同樣有這三種機制的表現。重要階段是從出生到青年。
第3節 個體社會化的內容
△個體從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的重要內容:個體從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稱之為社會化的初步形成階段;首先是要求個體掌握作為社會成員應具備的生活基本知識與技能,使個體學會獨立自理,為參加社會生活做必要準備;其次,是要求其掌握有關行為規范、準則,根據個體所處的周圍的社會環境,學習相應的禮貌、公德以及與人交往應遵循的原則;第三,是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懂得做一個孩子、學生或少先隊員等的不同社會責任;第四,樹立面向未來的生活目標,要求個體明確自己“長大了干什么?”。
個體從成人一直到老年時期趨于定型。
個體社會化還存在改造和重建的問題。它指個體從一種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種方式迅速轉變與適應的過程中遇到的社會化問題,或可稱為丙社會化問題。它不同于個體社會化的繼續發展。第一,它不是在個體原有社會化基礎上按照同一個方向進一步發展,而要求實現改向轉變;第二,這種轉變又是非常迅速的一種轉變,而使個體在實現這一社會化轉變過程中顯得特別難于適應。
第4節 個體社會化的結果——社會角色的獲得
社會角色的獲得既是社會化的目的,又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角色指個體在現實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身份,而根據這種社會地位、身份、規定了這個個體應該具有的心理和行為。人們正是根據個體的社會角色對他抱一定的期望,稱之為角色期望。個體所擔任的多種多樣的叢雜的社會角色構成了網絡,被稱為角色網絡或角色叢。
性別角色是指社會認為適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為、興趣和思想方式。性別角色的社會分工除了生理的自然方面 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文化的、社會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5節 老年人的個體社會化
老年人個體社會化的特點:①表現在個體社會化的方向與目標上。為了使個體得以保持健康,延緩衰老,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②在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方面,在扮演社會角色上也表現出老人的特點。③在個體社會化的內容方面,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特點。
老年人個體社會化的實現途徑:①要明確認識到個體社會化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過程,人到老年但社會化還要繼續進行。②應順應形勢的發展,認識到離退休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是必要的。③搞好家庭、鄰里關系,開展人際交往活動。④正確對待疾病、喪偶以及其他突發的不幸變故。
第6節 逆反心理與青少年的個體社會化問題
發展心理學講到青少年青春期時,常常把這個時期看作個體發展的“危險”階段;從心理學上說,表現出“非理性”傾向的,屬于一種心理上的適應困難,或稱“順應不良”。
心理的適應是一種根源于生物進化的機能,表現為有機體某種應變的能力,起到對行為的調節作用。
青少年的適應不良(逆反心理)的表現:①與環境的矛盾: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意識很快增強了,要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大人的管教使青少年感到委曲,難于承受。②與家長的矛盾:③社會責任感與經驗有限的矛盾。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在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適應,根源在于整個心理生活正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它是以心理上受到挫折、創傷,心理適應機能的發揮受到阻礙,因而降低了適應機能水平為基礎,受盲目的、非理性的支配為其行為的特征。
第3章 自我——自我意識
第1節 什么是自我、自我意識,它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自我:在心理學中就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的察覺。這里所說自己的一切指包括我們的軀體,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活動,別人對自己的關系。三個層次:覺察到生理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個體對軀體的自我意識是靠通過活動、接觸,通過大腦神經活動的分化抑制過程才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表明“自我”觀念、自我意識是形成發展得更晚,更慢的,正是在與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過與他人打交道,孩子通過建立聯系,建立分化,才逐漸形成了自我身體的意識。
#□心理的自我是自我發展的第三階段,從青春期開始,個體確立起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表現為高度的自我覺察,個體關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處于這種狀態時,個體得以更多更好地處理有關自己的信息,使自己能更妥善地協調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個體與整個周圍情境的關系,由于加強了自我監控,工作更有效,與他人相處更融洽,也更能學習他人所長,改進自己的不足。
第2節 自我及自我意識的表現
并非所有的行為都表現為自我意識,還受環境他人態度的影響。自我及自我意識總是在與別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特別是表現在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上。在對人關系中自我與自我意識的表現又常常是比較復雜的。
格京1965年實驗說明,在對人關系中對方的特點與情況常常成為你的自我表現的參照點。另外,個人所屬群體、團體組織,也常常成為自我表現的參照點。
第3節 自我評價及其研究
自我評價:指個體對他自己的判斷,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我評價是通過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的分析來實現的。
*自我評價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家長)個體主要是從自己的身體、衣著、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來作自我判斷,從而表現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緒。第二階段(同伴)主要從自己的名譽、地位,社會中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方面來作自我評價和判斷,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體驗。第三階段(行為結果)主要表現為對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評價和判斷,從而產生如自我優越感等自我體驗,追求政治上的、事業上、道德上的上進和發揮自己的才智。
心理的自我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
第4節 正確認識并實現自我
△個體要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必須遵循的原則是什么?答:①思想方法。首先得有明確的指導思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武裝自己,否則,就會不能正確認識社會從而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會使自我實現成為一句空話,甚至迷失方向,走上邪路。②把目標化為實際行動。而自我實現除了方向正確之外,重要的問題在于認真實踐,所以為了正確認識并實現自我,必須大處著眼又能小處著手,要使千里之行落實到能夠始于足下,在不斷實踐中總結自我,提高自我。
最新資訊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