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自學考試古代漢語復習資料(六)


第十六課馮諼客孟嘗君
一字:屬→囑,責→債,?= 遍,說→悅,介―芥,反→返。
二虛詞:1 、客無好也。客無能也。表肯定的句尾語氣詞。2 、食以草具:用(介)3 、左右以告:
把(介),后省賓語。4 、無使乏:不要。5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就是(副)。“夫”,那個(代)。6 、因燒其券:“因”,于是,就。“其”,那些(代)。7 、竊以為君市義:私自(副詞,表示自謙)。8 、乃所以為君市義也:用來的方式。9 、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才。10、僅得免其死耳:才(副)。11、齊其聞之矣: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12、視吾家所寡有者:代詞,……
的東西。13、齊人有馮諼者:代詞,復指前面的名詞。譯為馮諼這樣一個人。14、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代詞,表示……的原因。
三、實詞:1 、食以草具:“食”給他吃。“草具”粗劣的飯食。2 、揭其劍,過其友:“揭”,高舉。“過”,拜訪。3 、左右皆惡之:厭惡。4 、馮公有親乎:父母親。5 、使人給其食用:供應。6 、吾負之:對不起。7 、請而見之,謝曰:道歉。8 、于是約車治裝:捆扎,套。9 、驅而之薛:“驅”,趕車。“之”,到去(動)10、市義奈何:買。11、孟嘗君顧謂馮諼:回頭看。12、遣太傅赍黃金千斤:
攜帶。
四、詞類活用:1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賤”,形→意動,認為…貧賤,即輕視。2 、孟嘗君客我:名→意動,把…當門客。3 、先生不羞:名→意動,以…為羞恥,后省略賓語。4 、孟嘗君怪其疾也:形→意動,認為…怪。5 、衣冠而見之:名→動:穿好衣服戴好帽子。6 、不拊愛子其民:名→意動,把…當作兒子。7 、因而賈利之:“賈”,名→狀,用商賈的方法。“利”,名→動,取利。
五、句:1 、客何好?客何能?(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2 、為之駕。(雙賓語)3 、以何市而反?
(疑代作賓語前置)。4 、不拊愛子其民(二動詞共一賓語)5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判斷句)。
六、常用字:
1 、給:(1 )本義:衣食豐足、富裕。(2 )引申義:使…豐足,即充足的供應、供給。如本課“使人給其食用”。
2 、約:(1 )本義:用繩索捆縛、套。如本課“約車治裝。”(2 )引申義:用別的東西套―約束、限制―簡約、節儉―訂立盟約―約會―大約(副)
3 、驅:(1 )本義:策馬前進。如本課“驅而之薛”。(2 )引申義:驅趕、驅逐―逼迫、迫使。
4 、之:(1 )本義:到…去。(2 )假借義:代詞。A 作賓語。如本課“左右以君賤之也”。B 作定語。“之二蟲又何如?”C 作賓語前置的標記。D 假借為連詞。位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使用句子詞組化。
5 、被:(1 )本義:睡眠蓋身的被子。(2 )引申義:A 復蓋、披復,如“披堅執銳”―長發復在肩背上也叫“被”。此二義后來寫作“披”。B 某一事物加在另一事物之上―及、至―遭到―表被動意義的助動詞。
6 、稱:(1 )本義:稱量物體的重量。(2 )假借義:通常借為“?”。舉起、揚起―發起、舉事―舉用、稱引―稱為、稱呼―稱頌、稱揚。如“民稱萬歲”。
第十七課郭隗說燕昭王求士
一字:嘿= 默,馮→?,反→返,籍―藉,句-?。
二虛詞:1 、欲將以報讎:用,(介詞后省略賓語)2 、然得賢士與共國:和(介詞后省略賓語)3 、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怎么(疑問代詞)4 、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且”尚且。“況”,何況。
三實詞:1 、以雪先王之恥:洗刷。2 、詘指而事之:“詘”,彎曲、屈服。“指”,意思、想法,此義,后多寫為“旨”。“事”,侍奉。3 、天下聞王朝其賢臣:拜見。4 、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事”,侍奉。此處指“與…打交道”。“捐”,失去,丟棄。5 、士卒樂佚輕戰:輕視,不害怕。6 、燕兵獨追北:打敗仗的軍隊。
四活用;1 、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形→使動,使…低下。2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都是名→動,成就帝業,成就王業,成就霸業。3 、豈遠千里哉:形→意動,以…為遠。4 、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名→動,作為老師。
五句:1 、寡人將誰朝而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2 、千里之馬至者三:數量詞作謂語。3 、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見”表被動的助動詞,整句是被動句。)
六、常用字:
1 、因:象形字。(1 )本義:席墊。是“茵”的本字。(2 )常用義:憑借、依靠(動),如本課“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沿襲、因襲―由于、因為(介)―原因、緣由(名)-于是、就(連)。
2 、期:(1 )本義:限定的時間,即期限。(2 )引申義:A 限度―約會―期望B 一周(年、月)
讀作,如本課“不能期年”。
3 、北:象形字。象兩個人背對著背,(1 )本義:背離。(2 )常用義:背棄、背叛―敗北、逃跑,如“未嘗敗北”―敗逃的軍隊。如本課“燕兵獨追北”―方位名詞,北方。
4 、致:(1 )常見義:送到、送給、獻出。(2 )引申義:傳達、稟告―使至、導致、取得―招引、引來。如本課“此古道致士之法也。”―歸還、交出。
5 、宮:(1 )本義:住宅、房屋。如本課“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2 )引申義:秦漢以來專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宮殿―宗廟、佛寺、道觀等莊嚴宏偉的建筑(3 )古代還指音樂中的“五聲”之一、五刑之一
6 、室:(1 )古義:房屋內部,后部中央叫室。(2 )引申義:房屋、居處的統稱―人家、住戶―家人。也表示家族―墳墓―裝刀劍的套子。
第十八課項羽本紀
一字;說→悅,埽→掃,戮―?,沈→沉,采→?,內→納,蚤―早,伏―服,罷―疲,承―乘,寤→悟,
一、 =蜂。
二虛詞:1 、毋妄言,族矣:不要。2 、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即使。3 、莫知其處:沒有誰(否定性無定代詞)4 、行略定秦地:將要(副)。5 、具告以事:全部(副)本段下文三個“具”字用法同。
“告”后省“之”。6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前“為”,替(介)。后“為”,出(動),“者”,的人。
7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代)。“且”,將,(副)。8 、側其盾以撞:連接兩項動作行為,表示前項是后項的方式。8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且”,尚且。“安”哪里(疑代)。9 、何辭為:“何”,什么,作狀語。“為”,語氣詞,表反問。10、舜目蓋重瞳子:大概。
三實詞:1 、毋妄圖言,族矣:殺死全族,(動)。2 、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先”,先做某事,(動。)“后”,后舉事(動)。3 、使公及桓楚將:統率軍隊(動)。4 、桓楚亡人:逃亡。(“是時桓楚亡在澤中”同。)5 、籍為裨將,徇下縣:“裨將”,輔佐主將的將領。“徇”,帶兵巡行并收取地方。6 、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鼓”,擊鼓。“舉”,攻下。7 、很如羊:乖戾,不聽從。
8 、將戮力而攻秦:并力、合力。9 、歲饑:年成不好,出現饑荒。10、莫敢枝梧:本指架屋的小柱與斜柱,引申為支撐、抗拒。11、行略定秦地:奪取財物和土地。12、沛公軍霸上:駐軍(后省“于”)1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馳”,騎馬馬快跑。“之”,往,到去。1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道歉、告罪。15、常以身翼蔽沛公:近義復合詞,遮掩、遮蔽。16、衛士仆地:向前倒。17、沛公起如廁:往,到去。(動)18、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動)。19、會其怒:適逢。正碰上。20、道芷陽間行:“道”,經由(動),“間”,秘密地。21、再拜:二次。22、業已講解:講和、和解。23、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惡”厭惡、嫌忌。“負”,背棄、違背。24、乃陰謀曰:暗中,策劃。(兩個詞)。25、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前“泣”名詞,眼淚。后“泣”動詞,小聲地哭。26、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決戰:前“決”,一定(副)。后“決”,決定性的(形)。27、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園,兩個詞。
四、詞類活用:1 、梁以此奇籍:形→意動,認為…同凡俗。2 、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方名→動,西進。3 、故不如先斗秦趙:使動:使…斗。4 、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形→名,分別指堅甲、銳兵。5 、無不膝行而前:名→狀,用膝蓋。6 、沛公欲王關中:名→動,稱王、為王。后省“于”與關中構成述補結構。5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動,使…活。6 、吾得兄事之:名→狀,像對待兄長一樣。7 、籍吏民:名→動,登記入戶口冊。8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動,使…跟隨。9 、范增數目項王:名→動,用目示意。10、頭發上指,方名→狀,向上。11、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方名→動,往東撤。12、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阻”,名→意動,以…為險阻。“都”,名→動,建都,定都。“霸”,名→動,建立霸業。13、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名→動,戴帽。14、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名→使動,使…為王。15、田父紿曰:“左”:方名→動,向左走。16、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名→使動,讓…當王。17、豪杰蜂起:名→狀,像蜂群一樣飛起。
五、句:1 、項籍者,下相人也。(判斷句)2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賓語前置)。3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斷句。4 、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三”是謂語。
“者”字結構表示“的次數”作主語。5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被動句。6 、賜之卮酒、賜之彘肩:雙賓語。6 、大王來何操(疑代賓語前置)7 、吾為若德。(雙賓語)。
六、常用字:1 、及:會意字,從人從又(手)(1 )本義:追趕上,抓住。如本課“及之齊,殺之。”
(2 )引申義:A 達到,如“將及華泉”―涉及,連及―和,與(介或連)B 比得上。
2 、奉:(1 )本義:兩手恭敬地捧著。如“沛公奉卮酒為壽”(2 )引申義:A 進獻,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給予―供養,供給―奉祿,此義后寫作“俸”。B 持、拿―輔助、擁戴。C 尊奉―表敬意的副詞。
3 、勝:形聲字,從力朕聲。(1 )本義:有能力承擔。(2 )引申義:禁受得起,勝任。A 如本課“沛公不勝杯杓”―盡(形)如“刑人如恐慌不勝”以上舊讀sheng.B 打勝仗(動)與“敗、負”相對。
-勝利(名)(3 )后起義:勝過―優美的、卓越的(形)-優美的山水或古跡(名)
4 、說:(1 )本義:用言語說解、開導。如本課“人或說項王”(2 )引申義:勸說、游說。此義舊讀shuo. -勸說的話、主張如“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評議、評論―談說(今義)(3 )聽取了別人的主張,心情開解,也稱為“說”,此義后來寫作“悅”yue
5 、具:(1 )本義:設食,準備酒席。(2 )引申義:飯食(名),如“食以草具”―設置,備辦,如“繕甲兵,具卒乘。”―A 具有―完備(形)-全都,一五一十地。B 用具、器具(名)-才具。
6 、俱:(1 )本義:一起做某件事。(2 )引申義:一起一同(副),如“欲呼張良與俱―全都(副)。
第十九課田單列傳
一、字:傅―附,涂→途,距―拒,反→返,插―鍤,溢―鎰,無―毋,文→紋,畔―叛,適―敵。
二、虛詞:1 、已而保莒城:后來不久。2 、以夼折車敗,為燕所虜:“以”由于。“為”被。(介)
3 、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由于的緣故。4 、城中相與推田單:共同。5 、城之不拔者二耳:用在主謂間,取獨用法,(連)。6 、唯恐他將之來:“他”,其他的,(代)。“之”,取獨。(連)7 、卒至河上:終于(副)。8 、田單知士卒之可用:取獨用法(連)。
三、實詞:1 、習兵:熟悉兵法。2 、城壞,齊人走:城墻倒塌。3 、與樂毅有隙:裂痕。4 、宣言曰:揚言。5 、每出約束:命令。6 、入臨淄而聽政:處理政事。7 、適不及距:敵人來不及抵擋。
四、詞類活用:1 、燕既盡降齊城:使動,使……投降。2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南”,名→狀,向南。“南面”即坐北朝南,指代稱王。“王”,名→動,當王。3 、引還,東向坐,師事之:“東”,名→狀,向東。“師”,名→狀,象對待老師一樣對待。4 、因師之:名→意動,以…為師。5 、可為寒心:形→使動:使…寒。7 、追亡逐北:動→名,“亡”,指逃跑。“北”指敗逃。現活用為敗逃的人。
五、句:其田單之謂邪:(代詞復指賓語前置)
六、常用詞:
1 、習:(1 )本義:鳥類反復地試飛。(2 )反復練習、鉆研―A 熟習,通曉。如本課“習兵”―常常、經常(副)B 習慣―習慣于(動)
2 、鄉:古文字形是兩人相對共食的情狀。(1 )本義:用酒食款待別人,是“?”的古字。(2 )
引申義:面對著、朝著,讀 xiang. 此義又寫作“?”如本課:“東向坐”。-方向,名詞。此義又寫作“向”―趨向、向往。(3 )作時間名詞,指先前、過去。(4 )古代基層行政區域名稱,讀xiang ―鄉村、家鄉。
3 、邑:(1 )古義:國,又指國都。(2 )引申義: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域,指無宗廟的城市及周圍地域。如“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一般城鎮,如本課“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封邑,分封給人以一定地方―縣(3 )通“悒”,愁悶不安。
4 、封:(1 )本義:給樹木培土(2 )引申義:把土堆積起來筑墳―A 古代帝王在泰山堆土筑壇祭天的活動也叫封。-厚-大。B 邊界。如“四封”-帝王劃出一塊土地賜給臣子。如“襄王封田單,號曰平安君”C 封閉,如“封府庫而待將軍。”
5 、即:會意字,像人就食之形。(1 )本義:接近、靠近、走向,如“固即死也”。特指就君位。
(2 )引申義:―就在某時某處―立刻、馬上―就、便―即是、就是。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動)-表示假設的連詞。即和就是同義詞,但“即”的反義詞是“離”,而“就”的反義詞是“去”。
第二十課蘇武傳
一、字:葛==并,?==醫,蹈―?,畔-叛,縣→懸,見→現,旃―?,去―?,伏―服,砒==船,笙―歡,- ?==沾,衿==襟,決→訣,歐→嘔,囔→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MO)?→強,須→糶.
二、虛詞: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遷:逐漸。3 、數通使相窺觀:屢次。(副)。4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如果。5 、明日復然:如此(代詞)。6 、君因我降:依靠,憑借。7 、即時誅滅:
立刻。8 、羝乳乃得歸:才。9 、信義安所見:哪里(疑代)。`10 、壹聽陵言:一定、務必要。(副)
11、具自陳道:全部。12、令漢且貰陵罪:令,假設。且,姑且。12、庶幾乎曹柯之盟:庶幾,差不多。
乎,句中語氣詞。13、已矣:算了吧。14、凡隨武還者九人:總共。
三、實詞:1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對年長者的尊稱。“行”,輩份。3 、因厚賂單于:送厚禮。4 、置幣遺單于:泛指用作禮品的玉、馬、皮、帛等物。5 、會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數通使相窺觀:窺探觀察。7 、欲發使送武等:派遣。8 、以狀語武:“狀”情況。“語”,告訴。(動)
9 、單于使使曉武:前“使”,動詞,派。后“使”,名詞,使者。10、會論虞常:判決罪犯。11、副有罪,當相坐:相連坐,一個人犯罪,他的親屬也要連帶一同受罰,稱為“連坐”。12、馬畜彌山:滿。13、即時誅滅:殺。14、白單于:報告。15、羝乳乃得歸:“羝”公羊,“乳”,生育。16、杖漢節牧羊:
“杖”拄。(動)“節”,使節。17、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輦下除:臺階。19、宦騎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宮:囚禁。21、法令亡常:無。22、因泣下沾襟,與武決去:“泣”,淚。“決”,訣別。23、旦夕臨數月:哭吊死者。24、如惠語以讓單于:責備。
25、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駑,才能低下。貰,赦免,寬大。
四、詞類活用:1 、宜皆降之:使動。使…投降。2 、輿歸營:名→狀,用車。3 、單于壯其節:形→意動,認為…壯勇。4 、欲因此時降武:使動,使…投降。5 、劍斬虞常已:名→狀,用劍。6 、空以身膏草野:名→動,肥美、滋潤。7 、反欲斗兩主:使動,使…斗。8 、單于愈益降之:使動,使…降。
9 、絕不飲食:使動,使…飲食。10、別其官屬常惠等:使動,使…分開。11、王必欲降武:使動,使…
降。
五、句:1 、何以復加?(疑代)2 、何謂相坐?(同上)3 、何以女為見(同上)。4 、子卿尚復誰為乎?(同上)5 、皆為陛下所成就:“為所”被動句式。6 、雖欲報恩將安歸:(疑代)
六、常用字:
1 、賂:(1 )常用義:(贈送的)財物。(2 )引申義:用財物贈送給別人。如“因厚賂單于。”
―賄賂(帶貶義)。上古時“賄賂”用“賕”字來表示。
2 、闕:(1 )本義:皇宮門前兩邊的樓,中間有通道。如本課“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北闕”就是皇宮北門兩邊的樓。(2 )引申義:A 一般的城樓―朝廷―宮殿。B 豁口、空隙讀que ,-缺點、缺漏,此義現多寫為“缺”。(3 )又讀jue.通“掘”。
3 、乳:(1 )本義:人或鳥的生育(動),(2 )引申義:A 其他動物的生育。如本課“羝乳乃得歸”―乳房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間的動物。
4 、再:用法:作數詞,兩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現在用來指行為的重復。如本課“愿勿復再言”。古代表示行為重復的是“復”。
5 、賜:從貝從易,易亦聲,會意兼形聲字。(1 )本義:賞賜、賜給,本課“幸蒙大恩,賜號稱王”。
(2 )引申義:賜予的財物或恩惠。
6 、朝:(1 )本義:早晨。如本課“人生如朝露”。讀zhao(2 )引申義: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視、拜見、問安―拜見―使動,使朝見―朝廷―朝代。以上音讀chao
第二十一課班超傳
一字:研→硯,直→值,憂==睹,裁―才,然→燃,忄==鉛,禽→擒,→勢,?==恤,-邀,張→帳,萌―氓,縣→懸,蠲-捐,憂,匈→胸。
二虛詞:1 、而當封侯萬里之外:你。2 、后忽更疏懈:改變。3 、具服其狀:全部。4 、愿將本所從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 、互抱超馬腳不得行:交錯、交替,這里有紛紛的意思(副)。
6 、超因此叵平諸國:完全(副)7 、庶幾張騫棄身曠野:希望。(副)8 、宜因其力:依靠、憑借。9 、盛毀超擁其愛妻:大力、深(程度副詞)。10、莫不賓從:沒有(副)。11、其封超為定遠侯:語氣副詞,表祈使或命令。
三實詞:1 、祭酒,布衣諸生耳:“祭酒”,古禮,后因以為官名,這里等于說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稱。2 、帝乃除超為蘭臺令史:封官。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 、具服其狀:承認。5 、并求更選使使西域:前“使”,名詞,使者,兼語;后“使”,動詞,出使。6 、固欲益其兵:增加。7 、因辭讓之:責備。8 、逆遣吏田慮先往降之:預先。9 、下詔征超:招回。10、效命絕域:獻出。11、尚能和輯諸戎:懷柔、團結。12、將弛弄及義從千人就超:投向。13、盛毀超擁其愛妻:誹謗。14、啖以重利:利誘引誘。15、陰緩所得生口:“陰”,暗中。“生口”,俘虜。16、遂去其妻:離開。17、若邑任在外者:勝任。18、便留與從事:辦事。19、可須夜鼓聲而發:等待。20、及臣生在:趁時。
四、活用:1 、不恥勞辱:用于意動,以…為恥。2 、超手格殺三人:名→狀,用手。3 、帝壯超節:意動,以…為壯,贊許。4 、超既西:方名→動,向西走。5 、因辭讓之:名→狀,用言辭。6 、逆遣吏田慮先往降之:使動,使……投降。7 、終不聽其東:名→動,向東行。8 、寇盜河西:名→動,侵犯。
9 、復沒都護:使動,使…復沒。即推翻。10、不動中國,不煩戎士:形→使動:使…苦。11、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名→動,頭朝向。
五、句:1 、卿弟安在?(疑代)2 、恐見疑于當時矣:被動句。3 、是何言之陋也!(感嘆句)這說的話是多么的淺薄。
六、常用字:
1 、除:(1 )本義:宮殿的臺階。如“扶輦下除”(2 )引申義:一般的臺階―去舊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課“帝乃除超蘭臺令史。”
2 、更(1 )本義:改變、更換。如本課“后忽更疏懈”。(2 )引申義:A 舊時夜間報時的單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讀去聲,如本課“并求更選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層樓”。(3 )
假借為“經”,經歷。(4 )假借為“庚”,繼續。
3 、須:(1 )本義:胡須。(2 )引申義:獸的須。(3 )假借義:等待如本課“可須夜鼓聲而發”
―需要―必要、應當(助動詞)
4 、質:(1 )本義:抵押。如“遂納子為質”(2 )引申義:樸實―本質、體質―質地、底子―斬殺犯人時墊底的砧板。此義后造“?”“楨”以區別。-質問―對質。
5 、就:(1 )本義:接近、趨向,如“陳力就列”,如本課“廣德乃遣使就超請馬。”(2 )引申義:采納、擇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
6 、格:(1 )本義:樹木的長枝條。如“枝格相交”(2 )引申義:柵欄―阻止、阻攔―抵擋、抵御―搏擊,如“超手格殺三人”―方格―格式、規格、標準。(3 )假借義:常被借為“?”,表示到達、來到,-通達、感通―窮究、探底。
第二十二課華佗傳
一字:→…?→敷,藏→潘,?→倪,支→肢,管―脘,?==咳,?==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縣→懸,去―?,已―以,?→強,頸―經,?==猿。
二、虛詞:1 、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且”,將近(副)。“而”,然而。(連詞表轉折)。
2 、病亦行差:將(副)。3 、適至:剛(副)。4 、卒頭眩墮車:突然,同“猝”。(副)5 、卒可得寐:終于。6 、病是也:這,指示代詞。7 、其人盛怒則差:非常,程度深,(副)。8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大都(副)。9 、以醫見業:用在動詞前,指代自己。10、適值佗見收:“適”,正好。“見”,被。
三、實詞:1 、太尉黃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 、語其節度:服藥的禁忌及注意事項。3 、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壯”,量詞,一灸叫一壯。“應”,應手。4 、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針”,扎針,中醫和一種治病方法。“引”,延長。“許”,處。“語”,讀去聲,告訴。5 、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 、人亦不自寤:醒,感覺到。7 、藏氣已絕于內,當涕泣而絕:前一“絕”,斷絕。后一“絕”,死。7 、故令不時愈:應時。8 、彭城夫人夜之廁:到(動)。9 、呻呼無賴:辦法。10、止親人宿:留宿。11、五日卒:死。12、欲造佗:到去。13、逆見:迎面。14、士大夫不耐痛癢:疼痛難受。(偏義復詞)。15、此脈故事有胎:(按照)
先例。16、必燥箸母脊:附著。17、長可尺所:表示大約的數量。18、佗恃能厭食事:侍奉,侍侯人。19、考驗首服:拷問審究。20、普依準佗治:依據按照。21、人體欲得勞動:運動。22、動搖則谷氣得消:運動。23、熊頸鴟顧:通“經”,掛。24、漆葉處所而有:處處。25、朝歌云:句末語氣詞,有“據說如此”
的意思。
四、活用:1 、縫腹膏摩:名→狀,用藥膏。2 、不汗,后三日死:名→動,出汗。3 、佗脈之:名→動,切脈。4 、以醫見業:名→動,作為職業。5 、佗久遠家思歸:形→動,遠離。6 、此可以活人:
使動用法,使…活。7 、太祖累書呼:名→狀,用書信。8 、熊頸鴟顧:名→狀,像一樣。9 、動諸關節:使動用法,使…動。10、輕體:形→使動,使…輕。11、于是傳付許獄:名→狀,用傳車。
五句:1 、車邊病是也:(判斷句)2 、耳目聰明:分承修辭方法,即耳聰目明。
六、常用字:1 、傳:(1 )本義: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來的一種快車。如本課“于是傳付許獄”
(2 )引申義:驛舍或傳舍―一般的傳遞、傳送―流傳―傳記―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經”以外的“賢人”著作也稱為傳。
2 、許:(1 )本義:應允、許可,(動)如“公弗許”。(2 )引申義:同意、贊許。(3 )處所(名)如本課“當引某許”(4 )用在數量詞后面,表示不能確定的零數,如本課“吐出三升許蟲”。
(5 )如此、這樣(代),如“許多”。
3 、辟:(1 )本義:刑,刑法。(2 )引申義:法度、法律―制定與執行法的君主,音讀為。-上對下的征召,如“太尉黃琬辟”。(3 )假借義:A 避免;B 開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
4 、案:(1 )本義:木制的托盤。(2 )引申義:矮長桌、幾案―案卷、文書―查辦―查訊、審問。
(3 )通“按”,用手摁或壓。如本課“案脈,胎未去也。”
5 、著:(1 )明顯、顯露。讀音zhu ,引申為:著述、寫作。(2 )附著,加于上。如本課“必躁著母脊”,后寫作“著”,讀zhuo―穿(衣),動詞。
6 、經:從糸從,亦聲。(1 )本義:機上的縱線,泛指紡織物上的縱線。(2 )引申義:主干―常法、經典,如本課“兼通數經”―度量、畫分,如“辨正方位,體(分)國經野”―經略、經營連用,表謀畫、籌畫并管理。
第二十三課肥水之戰
一字:已―以,閑→嫻,闕―缺,趣―趨,陳→陣。
二、虛詞:1 、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表命令的語氣副詞。2 、茍為諂諛之言:茍且、隨便。
3 、仍有后患,悔無及也:更、并。(副)4 、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語氣副詞。可譯作“希望”。5 、非汝,誰與成之:“非”,除了。“與”,介詞,后省賓語“我”。6 、今大敵垂至:將要、快要。7 、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8 、若移陳少卻:稍。9 、秦兵大敗:全(副)10、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將要。
三、實詞:1 、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入侵。2 、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 、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還”,返回。“第”,府第、住宅。4 、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 、安夷然:坦然無事,一點不著急的樣子。6 、已別有旨:“別”,另外。“旨”命令。7 、便為敵手而雙不勝:相匹敵。8 、安遂游陟:登山。9 、桓沖深以根本為憂:樹根,比喻事物的關鍵部分。10、謝安固卻之:“固”,堅決。“卻”推卻。11、朝廷處分已定:安排、部署。12、西藩宜留以為防:本義為籬,引申為國家的屏障。13、有廟堂之量:宰相的別稱。14、克之,執平虜將軍徐元喜等:捉獲。15、融馳使白秦王堅曰:報告。16、兼道就融于壽陽:“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趕路。“就”,靠近、會合。17、今乘諸軍未集:聚集、集合。18、融馳騎略陳:巡行。19、自相蹈藉而死者:踐踏。20、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投奔。21、了無喜色:完全沒有。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陳:緊靠。
四、活用:1 、吾其左衽矣:名→動,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裝。2 、欲不戰以老秦師:形→使動:使…疲憊。3 、、草行露宿:名→狀,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辭方法。指代晉國將要被符堅滅亡。2 、為晉兵所殺:被動句式。
六常用字:1 、還:(1 )本義:返回。如本課“勢還不遠”。(2 )引申義:交還、歸還―交納租稅―仍然、重復(副)今讀hai ,舊讀huan. -進一步、更加。
2 、歸:(1 )本義:女子出門嫁人。(2 )引申義:回家、回國。如本課“今兵斷其歸津”―歸還―歸附。(3 )通“饋”,kui ,贈送。(4 )通“愧”,kui 慚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3 、集:(1 )本義鳥群停在樹上。(2 )引申義: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諸軍未集”―事情的成功―詩文的匯集(3 )通“輯”,安定。如“故使軍司馬班超安集于以西。”
4 、別:(1 )本義:分解、分開。如“別其官屬常惠等”。(2 )引申義:分別、辨別―離別、告別。(3 )古代“別”代“另”字。
5 、色:(1 )古義:臉色、氣色。如“作色”多指發怒。(2 )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
“顏色”:聯合結構詞組,指臉上的氣色、表情。
6 、寇:會意字,從從元從攴。(1 )本義:入侵、侵犯。如“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2 )引申義:入侵者、敵人。如本課“豈可復留此殘寇”。(3 )后起義:強盜。
第二十四課寡人之于國
字:頒―斑,涂→途,無―毋。
二、虛詞:1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之”連詞,用于名詞和介詞結構之間,構成一個偏正詞組做全句的主語。“焉”等于說“于是”。“耳”等于“而已”,表限止語氣。“矣”,表報導語氣,合用后表示角乎如此的陳述語氣。2 、填然鼓之:形容詞尾。3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無定代詞)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過(副)。5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之”取獨用法。“于”,比(介)6 、谷不可勝食也:盡(副詞,讀一聲)。7 、斧斤以時入山林:按(介)8 、然而不王者:兩個詞,“然”,如此,這樣(指示代詞)。“而”,表轉折連詞。“者”,的人。9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無”,通“毋”,不要。“斯”,則(連)。“焉”,于是。
三實詞:1 、移其粟于河內:泛指糧食。2 、河內兇:饑荒。3 、填然鼓之:擊鼓(動)。4 、棄甲曳兵而走:“甲”,盔甲。“曳”,拖、拉。“走”,逃奔。5 、數罟不入?池:“數”,cu密,“罟”,網。“?池”,池沼,池塘。6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種(本義)7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豚”,小豬。“彘”,大豬。“畜”,養,飼養。“時”,繁殖時機。8 、僅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義:“庠序”,學校。“申”反復進行。“悌”,敬愛兄長。9 、途有餓莩而不知發:“餓莩”,餓死的人。“發”,打開,指開倉濟民。10、非我也,歲也:年成(不好)
四活用:然而不王者:名→動,稱王。
五句:1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借代修辭方法,指代教育普施,尊老成為社會風尚。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六常用字:1 、兵:(1 )本義:兵器、武器。如“非我也,兵也。”(2 )引申義:軍事、武力、戰爭―兵法、用兵策略―武裝力量、軍隊。
2 、甲:(1 )本義:植物果實或動物的硬質外殼(2 )引申義:古代軍人穿的皮制護身衣服,如本課“棄甲曳兵而走”―披甲的人,即甲士―天干的第一位―用來紀年―位居第一,(動)
3 、歲:(1 )本義:木星。(2 )引申義:年―年齡―時間、光陰―年成、年景。
4 、時:(1 )本義:季節、時令。如“瓜時而往”又“百畝之田,勿奪其時。”(2 )引申義:時候、時間、時辰―時代―時機、機會―時運。(3 )用作狀語:按時―那時、當時- 時常、經常。
5 、王:(1 )殷周時對帝王、天子的稱呼。(2 )春秋時,吳越等諸侯國君稱王;戰國時諸侯國國君普遍稱王。(3 )秦代開始,王便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最主封爵。(4 )由帝王引申為稱王、做王統治天下(動詞)讀wang.
第二十五課許行
一字:?→逼,振→賑,有―又,倍―背,沒→歿,反→返,暴→曝,尚―上,賈→價,伯―佰。
二虛詞:1 、雖然,未聞道也:兩個詞,“雖”,雖然(連)。“然”,如此(代)。2 、惡得賢:
哪里(疑代)3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句中語氣詞,表停頓。4 、何許子之不憚煩:取獨。5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然則”,兩個詞,如此,那么。“獨”,難道(反問副詞)。“且”,連詞,一面一面。6 、治人者食于人:被(介)。7 、圣人之憂民如此:取獨用法。8 、亦不用于耕耳:只是,不過。9 、未能或之先也:有的人(肯定性無定代詞)9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雖”,即使。
“莫”,沒有人(否定性無定代詞)。“或”句中語氣詞,強調沒有人這樣做。10、夫物之不齊:取獨用法。
三實詞:1 、自楚之滕:到(動)。2 、愿受一廛而為氓:“廛”一般百姓一戶人家住的地方。“氓”
由外地或別國遷來的百姓。3 、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衣”,穿,(動)“褐”,粗毛或粗麻編織成的衣服。“捆”,編織。“為食”,作為衣食來源。4 、棄其學而學焉:前“學”,學說(名)。后“學”,學習(動)。5 、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危害。6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養活,讀si.7、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登”,有收成。“逼”,威脅。8 、交于中國:中原地帶。9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農業上種叫“稼”,收叫“穡”。10、教以人倫:古代社會規定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11、惟堯則之:效法。12、民無能名焉:用言語稱贊。13、有天下而不與焉:參與(“焉”,“于是”,在其中。)
14、未能或之先也:超過。(動)15、??乎不可尚已:“尚”通“上”,超過。16、非先王之道:責怪。
17、雖使五尺之童適市:“使”,派。“適”,到去。18、以釜甑爨:燒飯。
四、活用:1 、踵門而告文公曰:名→動,腳后跟→走到。2 、饔飧而治:名→動,早飯、晚飯→做飯。3 、許子冠乎:名→動,戴帽子。4 、益烈山澤而焚之:名→動,大火→放大火燒。4 、勞之來之,匡之直之:使動用法,使…勞,使…歸順,使…正直。(賓語“之”代“民”)。
五句:1 、公與之處:雙賓語。2 、捆屨織席以為食:修辭上的需要而賓語前置。3 、“奚冠?”、“許子奚為不自織”、“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都是疑問代詞賓語前置。4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雙賓語)5 、大哉,堯之為君!:(因修辭需要而主謂倒置。)6 、君哉,舜也。(同上)7 、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賓語前置)。8 、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判斷句)。9 、江漢以濯人,秋陽以暴人:“江漢”、“秋陽”都是“以”的前置賓語。(修辭需要)10、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代詞復指賓語前置)意思是“痛擊西戎和北狄,懲治荊舒使之知戎止。”11、子是之學。(復指前置賓語)。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六、常用字:1 、衣:(1 )本義:上衣(2 )引申義:泛指衣服―穿衣,舊讀yi,如“衣褐”―包、裹、包扎。
2 、冠:(1 )本義:帽子(2 )引申義:轉化為動詞。讀guan. 戴帽子。如“冠素”―古代一種禮儀―居于首位。
3 、樹:(1 )本義:種植。如“樹之以桑”、“樹藝五谷”。(2 )引申義:培植、培養―豎立、直立、設置―樹木(名)。“樹”在先秦時一般用作動詞。“樹木”的意思在先秦時用:木:字來表示。
4 、藝(1 )本義:種植。如“樹藝五谷”。(2 )引申義:技藝、才能、本領。“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儒家的六部經典:詩、書、易、禮、樂、春秋。-限度、準則。
5 、賈:(1 )本義:做買賣。(2 )引申義:招惹―商人(名),以上意義讀為gu―價格。此義后來寫作“價”,讀jia.(3 )商賈連用泛指商人。商特指外出做生意的商人,賈指囤積貨物,坐地販賣的商人。
第二十六課天論
一字:?-強,殿==妖,?==忒,倍-背,畜-蓄,臧→藏,隊→墜,黨―?,常―嘗,葛==并,錯―措。
二虛詞:1 、禹以治,桀以亂:憑借(介)后省略賓語(指代日月星辰瑞?)。2 、怪星之黨見:
“儻”,偶然(副)3 、是無世而不常有之:通“嘗”,曾經。4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前兩個“之”,取獨用法。中間三個是連定中詞組的,后兩個是代詞。5 、在天者莫于日月:沒有什么(否定性無定代詞)以下三句同。6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問和比較。
三實詞:1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治”,有條理、合正道的措施。“亂”違反客觀規律的指施。2 、天行有常:恒,規律。3 、修道而不貳:“貳”應是“忒”,差錯。4 、寒暑未薄而疾:迫近。5 、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分”,職分。“至人”,最了不起的人。6 、治亂,天邪:
治和亂,是天決定的嗎?7 、繁啟蕃長于春夏,畜積收臧于秋冬::繁殖、生長。8 、雩而雨:(動詞)
求雨。
四活用:1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強”,使…強,加強。“貧”,使動,使(人)貧窮。2 、則天不能病,則天不能禍:使動。使…得病,使…得禍。3 、風雨之不時:名→動,合時節。4 、雩而雨:名→動,下雨。5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君”名→動,統治。“隆”,形→使動,使…興盛。“王”,名→動,稱王。“霸”,名→動,成為盟主。6 、大天而思之:形→意動,認為…偉大。7 、孰與物畜而制之:名→狀,像物一樣對待。8 、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動用法。使…增多,使…變化,使…成為物。
五、句:日月星辰瑞?,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斷句。“是”復指“日月星辰瑞?”,做主語。
六、常用字:1 、治:(1 )本義:治水。(2 )引申義:治理、管理、處理其他事物。或從事其他事情。-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與“亂”相對。
2 、亂:(1 )基本義:無秩序、不整齊。(2 )引申義:政治不安定、社會不太平。如本課“禹以治,桀以亂”―使之亂,即擾亂、破壞―特指破壞當世統治秩序,即造反、作亂―古代樂曲的末章叫“亂”。
3 、陽:(1 )本義:日光。(2 )引申義: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溫暖―明亮、鮮亮―明里、表面上、假裝―與“陰”構成一對哲學術語。
4 、陰:(1 )本義:云復日,陰天。(2 )引申義:A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陰暗處、陰影―時間、光陰。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C 暗中、暗地里、秘密地。D 與“陽”構成一對哲學術語。
5 、制:(1 )本義:裁、裁剪。(2 )引申義:制定、規定―規章、制度(名)-君王的命令。
6 、錯:(1 )粗磨石,用于琢玉之類。(2 )交錯。(3 )通“措”,安置―放棄。如“故措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錯誤”這一意義,上古文獻中極其罕見。
第二十七課大同
一字:與―舉,?―修,矜―鰥,知→智,?→勢,刑→型
二虛詞:1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大概(語氣副詞)。2 、與三代之英:跟、連同(介)。3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指示代詞,指代“善終的條件”,“用他們的地方”,“使他們成長的條件”,“供養他們的措施”。
三實詞:1 、出游于觀之上:宗廟門外的高建筑物,也叫“闕”。2 與三代之英:杰出人物,指禹湯文武。3 、丘未之逮也:趕上。4 、男有分,女有歸:“分”,職分。“歸”,出嫁。5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造反。“賊”,殘害人。“興”“作”,同義詞都是興起、產生的意思。6 、貨力為己:財物和出力。7 、大人世及以為禮:“世”父子相傳:“及”兄弟相傳。8 、禮義以為紀:準則。9 、以考其信:成全。
四詞類活用:1 、故外戶而不閉:名→動,從外關(戶,門)。2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名→意動,把(他的父母親)當作父母,把(他的兒子)當作兒子。3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正”“篤”“睦”“和”都是使動用法,使…端正、擺正;使…純厚;使…和睦;使…和諧。“賢”,形→意動,認為…賢。“功”名→意動,認為…有功,“為己”是它的賓語。“勇智”,形→名,有勇有智的人。4 、由此其選也:動→名,選拔出來的人物,即杰出人物。5 、以著其義:形→使動,使…顯著(表彰)6 、刑仁講讓:名→意動:把…定為法式。
五句:1 、君子何嘆?(疑代作賓語前置)。2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
修辭需要,介詞“以”的賓語前置。3 、后未之逮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六、常用字:1 、觀:(本義):觀看。(2 )引申義:A 特指有目的地看―觀賞、觀覽―對人或對事物的觀察、考察。B 顯示、給人看。(3 )名詞guan- 值得觀賞的景物、景象;guan幾種高大可觀的建筑。A 望樓,如“出游于觀之上。”B 臺榭。C 道觀。
2 、城:(1 )本義:城墻,如“城郭溝池以為固。”(2 )引申義:作動詞時指構筑城墻―城鎮、城市。在城、郭對舉時,城指內城,郭指外城。
3 、池:(1 )古義:護城河,如“城郭溝池以為固”。此義今天一般不用。(2 )今義:水塘、池塘。
4 、貨:(1 )常用義:財物、物資。如“貨惡其棄于地也”(2 )引申義:出賣,如“貨而不售”。
(3 )今義:商品。
第二十八課尚賢
一字:辟→避,萌―氓,殿―奠,章→彰。
二、虛詞:1 、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取獨用法。2 、是其何故也:指示代詞連用,作主語,相當于“這”。3 、逮至遠鄙郊外之臣:及。4 、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自”,介詞,由。“自入”,所由進入的地方,即門:“自出”,逃出的通道。“其”,語氣副詞,加強肯定語氣。5 、古者圣王之為政:取獨用法。6 、欲其事之成:取獨。
三實詞:1 、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使用有才能的人。2 、逮至遠鄙郊外之臣:邊邑。3 、國中之眾:國都。4 、有高墻深宮:房屋。5 、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輔助。
四活用:1 、則是本失其所欲:名→狀,從根本上。2 、眾賢之術:形→使動,使增多。3 、眾其國之善御之士者:同上。4 、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使動:使…富、使…貴。5 、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使動用法,使…富,使…貴,使…親,使…近。6 、謹上為鑿一門:名→狀,向上。
7 、列德而尚賢:使動,使…處于朝廷的位次。8 、任之以事:使動,使…擔任。
五句:1 、高予之爵,重予之祿,斷予之令:雙賓語。2 、授之政。(同上)3 、此若言之謂業:復指代詞賓語前置。
六、常用字:1 、服:意義較多,有:(1 )作,從事,如本課“以德就列,以官服事”(2 )實行、用(3 )服藥(4 )服從、順從,如本課“授之政,西土服”(5 )適應(6 )衣服、服飾,如本課“甘其食,美其服”。
2 、怨:(1 )常用義:抱怨、埋怨;怨恨、懷恨―仇恨、冤仇(名)如本課“舉公義,辟私怨”。
(2 )古代漢語中,“怨”重于“恨”。
3 、常:(1 )基本義:長久不變。如本課“故官無常貴”(2 )引申義:一定的規則、規律,如本課“天性有常”―經常(3 )通“嘗”,曾經。
4 、眾:(1 )常用義:多數人,許多人。(2 )引申義:特指軍隊,如“患其眾之不足也”―一般的―多(形)-使動,使增多,如本課“眾賢之術”。
5 、鄙:(1 )常用義:邊邑,如“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郊野―鄙陋、淺陋―貪鄙、鄙俗。
(2 )謙稱。(3 )古代沒有惡劣不道德之義。
?09年4月全國各省市自學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匯總
?環球網校2009年自考課程查看
最新資訊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
- 江蘇2025年10月自考時間敲定!10月25-26日,考前真題資源整理速領2025-09-18
- 10月25日開考!2025年10月自考《習概》全書高頻考點10頁紙更新速領2025-09-17
- 最后一月!2025年10月自考如何復習高效提分?附高頻考點整理2025-09-15
- 2025年10月自考教材目錄更新!這些科目已調整,附購買指南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