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拾嬰記


作者簡介:蘇童(1963-),男,原名童忠貴、生于蘇州,原籍江蘇揚中。20世紀80年代被批評界看成“先鋒派”作家。蘇童是以一個破壞者和建構者的雙重身份參與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生成。從八十年代后期至今,他已經發表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小說世界。這個小說世界既歷史層累地構成了一個豐富的文本空間,同時也體現了序列的歷時性特征,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及相應的藝術風格及美學追求。
蘇童小說主題意向大致有四個方面:一是現實的逃亡與精神的還鄉;二是人性的溫情與暴力;三是孤獨與情感的匱乏;四是生命意識與死亡關懷。在蘇童的小說里,這四個基本主題呈現的是一幅多義互滲、群聲喧嘩的場景,每一個主題都沒有超越人性的規范。從這個角度看來,蘇童的小說主題的核心就是人性和人本主義,而其他主題則是在這個基礎上的延伸或再闡釋。蘇童的小說從創作主題到敘事藝術都具有先鋒性和探索性,從而確立了蘇童鮮明的創作個性。真正的先鋒是指擁有一種永不消歇的探索精神,蘇童是一位真正的先鋒作家,真正的先鋒一如既往。 1989 年以后,其小說風格有所變化。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等,以及長篇《城北地帶》、《我的帝王生涯》、《米》等。
先鋒派小說:又稱新潮小說,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創作的新潮小說,代表作家有馬原、洪峰、殘雪、蘇童、等。
“先鋒小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先鋒小說”是指具有先鋒精神的小說創作,即“先鋒文學”中的小說創作。所謂“先鋒精神”,至少表現在兩個層面上,即表現為思想上的異質性,對既成的權力敘事和主題話語的某種叛逆;藝術上表現前衛性,對已有文體規范和表達模式的破壞性和變異性。
狹義的“先鋒小說”則專指在8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形式探索為主要特征的小說創作潮流。
知識點:
1.識記作者代表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等,以及長篇《城北地帶》。
2.識記作者是新時期“先鋒派”作家。
3.分析小說的主題意蘊。
《拾嬰記》敘述一個被棄女嬰在世間的“旅行”故事。作者設計了棄嬰從羊圈出現開始,經幾個村民之手,到幼兒園、鎮政府和瘋女人手里,最后又似真似幻地回到羊圈的情節。小說中的楓楊樹鄉和花坊鎮仿佛是鄉村中國社會的縮影,棄嬰一天的遭遇,構成了對世道人心的一次巡閱和測試,是對人情淡漠的揭示和批判。作者以“文革”作為故事的發生背景,直擊人心,拷問社會,同時也啟迪今天的讀者面對社會的某些根本性缺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情感沖擊力。
小說講的是一個兩個月的小女嬰的“流浪記”。“一只柳條筐趁著夜色降落在羅文禮家的羊圈。” 這是小說的第一句話。天使般并不哭鬧的小嬰兒,母羊,嬰兒棉襖上美麗的葵花,青草,以及遙遠的狗叫聲構成了神秘之夜的一切。母羊沉默地接納了葵花般的孩子。可是,“羊圈”的主人不愿意收養孩子,如果是只羊,卻是可以考慮的。小嬰兒被羊圈主人家的少年帶到幼兒園的窗下。再被送到婦聯,婦聯不接待,于是小嬰兒被帶到傳達室,最終,聽說一個瘋女人把小嬰兒帶回了家。小說中,每一個人的“不要”嬰兒的理由都很結實,這使故事一直向前推進,使你深信不疑,就像確信自己就是小說中的“他們”一樣。小說結尾,柳條筐又在夜色中降落在羊圈,但里面裝的是只小羊。
“在第二天早晨初升的太陽下面,少年羅慶來對他母親透露了楓楊樹鄉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秘密。他說,媽媽,我告訴你你別怕,你別怕,那不是夏天走散的羊,也不是別人家的羊,我告訴你你別怕,是你說錯話,那個孩子認準我家的門,又回來了!”小說結尾其實是水到渠成。這個不哭不鬧可愛至極的小嬰兒最初來到我們面前時就是和羊在一起的,她的奶瓶里裝著的是羊奶,人們很容易從她身上聞到羊膻味兒!看看,這可愛的小嬰兒流浪在人的世界里,是靠羊來喂養的! 故事的結局撲朔迷離得近乎魔幻:女嬰變羊,不僅符合小說敘事邏輯,同樣也符合作為藝術虛構的基礎的生活的實際,是小說在藝術真實的意義上,凸顯了“女嬰除非變成小羊。才有人養它”的冷酷而荒謬的邏輯。于是,我們恍然明白,柳條筐的降落是這么神奇——小嬰兒與柳條筐,就是為測試世間人心才降落的!
“寧養羊,不養人”這一現實原則體現了一種特定的生存環境里的社會倫理。《拾嬰記》的尖銳而深刻的思想主題,就是在這一社會倫理的展現中得到揭示的。通過這個當代“志異”,作家要告訴我們他的一個發現:有這樣一個時代,以楓楊樹鄉為縮影的鄉村中國社會對“人”表現出可怕的冷漠。為此,故事的講述不追問女嬰為何被拋棄,而重在描述她被拋到社會之后,人們對待她的態度。隨著敘事的展開,我們吃驚地看到的是,這個不幸的女嬰再一次被拋棄,被社會所拋棄。她的生身父母一定是出于無奈才拋棄了她,對她的拋棄意味著寄希望于社會。然而這個穿著葵花棉襖的幼小生命,并沒有得到社會賜予的陽光。
作為自然之子,她在羊圈里和政府大樓外跟裝她的柳條筐一起,接納過大自然的陽光,而作為一個來到社會里的人,她卻沒有得到人世的溫情。她是一個健康而標致的女嬰,生身父母出于來自社會的壓力,或者是道德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經濟的,不得不拋棄了她,想不到應該對每一個生命負起責任的社會,對待她竟是那般冷漠。不管是村民個人,還是幼兒園和政府等公共機構,都一致推諉,一齊逃避,不顧她也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更需要他人關愛的小生命。社會的冷漠就是人心的冷漠。難怪唯一對孩子的歸宿至為關切的李奶奶憤激地說:“誰說人心是肉長的?有的人的人心呀,是冰凌子長的”,“現在的人心比煤還黑呀”。
所以可以說,小說設計這個棄嬰從羊圈到村民中,再到幼兒園,到鎮政府,最后落到瘋女人手里,從瘋女人手里又似真似幻地回到羊圈,這一圈旅行,實是對世道人心的一次測試,它測出了這個社會人的觀念的極度淡漠。面對急需救助的棄嬰,幼兒園的阿姨強詞奪理地予以推脫,鎮政府的干部蠻橫兇狠地進行拒絕,都讓人覺得不可理解。表面看是社會救助機制還不健全,更深層的問題恐怕是人們普遍地缺乏把人當人的意識。女嬰被拋在羅文禮(人物命名帶有反諷意味)家的羊圈里,女主人盧杏仙壓根就沒想過這是生命的重托,應該考慮收留這個孩子,而是急著將她送出去。
她這樣做,根本的原因不是家窮養不起,而是人的分量在她的心里太輕太輕,只要看看她對待自家的羊的態度就知道了:“我們家對羊有多好,你們是看在眼里的,我們家人吃得半饑半飽,羊肚子從來就吃得鼓鼓的。”至于那些又想看熱鬧,又怕虱子拈到頭上的村婦們,跟她一樣,眼里有物,心中無人,所以他們才一起加入對女嬰的二次遺棄。對人的冷漠,在這里是一個社會現象。殘存的人性,或許只有在已經走到社會邊緣的老太太和尚未完全社會化的小學生身上可以找到一些。
4.分析小說在情節構思和行文結構上的特點。
(1)《拾嬰記》就像一個“擊鼓傳花”式的故事,柳條筐里的女嬰在不同人的手里不停地轉換,最后卻又回到了起點,構成一個封閉的敘述圈。
(2)作者善于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眾多人物。
(3)虛實結合的敘述技巧,魔幻化的故事結局,也為小說營造出“神秘的迷宮般”的氛圍。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環球網校高教自考頻道為您整理,更多海量資源盡在環球網校。考生亦或登錄高教自考論壇,與廣大考友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