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江蘇景點導游詞:望海樓景區


【摘要】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江蘇景點導游詞:望海樓景區,具體內容如下,想了解更多導游證考試資訊請鎖定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更有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等你來體驗!
編輯推薦:2017年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導游詞匯總
望海樓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
【望海樓入口】
歡迎各位來到泰州鳳城河風景區參觀游覽,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鳳城河風 景區的一部分——望海樓景區門前。 首先我們看到在大門的正中有這樣一塊匾額, 上面寫著 “江左勝境”四個大字,這是由著名的大書法家沙孟海所書。這四個大字道出了整個景區的 氣勢。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長江自西向東流向,泰州處于長江的北岸,所以稱為江 左。兩側的匾額上分別還有四個古樸典雅的大字為“漢唐古郡、淮海名區” ,是由當代草圣 林散之來泰州時揮毫留下的墨寶,凸顯了泰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兩側的這副楹聯“勝 勢壯東南遙望云霞出海曙, 名園環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 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 所書。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我們整個景區的歷史人文氣息。下面請各位隨我一起進園參觀,感 受一下我們景區的歷史文化。
【泰州概況】
望海樓景區占地 7.4 公頃,進入景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就是望海樓景區的 核心景觀----望海樓,在望海樓的西側有文會堂,東側有州城遺址、古城池地雕廣場、碑苑 等等,接下來我們一一參觀。我們第一個要去參觀的就是東側的碑苑景塊。在參觀之前我先 簡單的介紹一下泰州,泰州地處于江蘇中部,長江北岸,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距今已有 2100 多年的歷史了。在剛開始的時候這里并不叫泰州,因為地處大海一濱,是東 方之洲,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古稱“海陽” ,初漢的時候開始設縣,當時的泰州地處海邊 一處高地,所以稱為“海陵縣” ,這個“陵”就是高地的意思,東晉時設郡,叫做“海陵郡” , 到南唐的時候始為州治,先民企盼“龍鳳呈祥、國泰民安” ,于是就取“泰”字來命名,命 名為“泰州” ,一直沿用至今。剛才我們在入口處看到的匾額“漢唐古郡、淮海名區”是當 代草圣林散之所留下的墨寶,其實歷史上這八個大字不是僅僅說泰州的,說的是“四陵” , 哪四陵呢?泰州是海陵,揚州是廣陵,常州是蘭陵,南京是金陵。當年林散之來泰,覺得這 座城市充滿了歷史人文氣息,所以特意留下這八個大字。
【碑苑】
前面我們看到這一個景塊就是碑苑,從外圍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實在竹林的深處隱 藏著 20 塊形狀大小材質各異的石碑, 展示了 20 首古往今來文人歌詠我們泰州的詩詞。 從內 容上來說, 涵蓋了從晉朝到當代的一些名作, 歷代描繪泰州的詩詞, 其中不乏有左思、 王維、 陸游、鄭板橋等一些大詩人。從書法上來說,有 2 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別是當代趙樸初老先 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儲罐的一首《自柴墟歸海陵》 ,而另外 18 首分別是由分布在全國 各地的 18 位知名的泰州籍書法家所寫,這其中有許多國內頂尖的書法家,包括中國書協理 事王東齡等。書法形式也有篆、隸、草、楷、行幾種字體,現在我們就一起穿過碑苑,通過 古人的詩詞來了解一下泰州。 進入碑苑,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趙樸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 ,趙樸初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這首《踏莎行》是趙老在 1993 年看過梅蘭芳史料陳列館后為泰州題寫 的。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講的是泰州南唐建州,在北宋期間文風大盛。 “名城名宦交相重” 說的是泰州歷代“名宦”很多,僅北宋就出了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的名句很多,于是趙 老就信手拈來,聯詞成句: “月華如練舊亭臺,清詞范晏人爭誦” 。下闕“朗潤明珠,翩仙彩 鳳”趙老是繼續用典故,寫的是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講梅蘭芳清潤歌喉。梅蘭芳是“四大 名旦”之首,他也是第一位將中國的京劇傳到國外并獲得國際盛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受到 1 萬人的敬仰。 “重光殿宇古招提”是說千年名剎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 1700 多年的歷史, 趙老當日泰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推動光孝寺的修復。最后一句“放翁大筆今堪用”寫的是 大詩人陸游,陸游曾為光孝寺題寫碑文。所以趙老借放翁語表達法炬復燃的信心。 第二塊石刻上的詩詞《海陵》是宋代劉攽所寫,作者劉攽是宋仁宗慶歷年間的進士,曾任過 泰州通判。書者是劉燦銘,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碑苑里一共有三位書法博士,劉燦銘就是 其中一位,現為中國美院書法博士,南航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書協會員。 第三塊石刻上的這首是清代孔尚任在泰州編寫桃花扇時創作的 《宗定九自廣陵來訪, 同黃仙 裳、交三、秦孟妮即席分賦》 ,題目中提到的黃仙裳也是孔尚任后來寫進《桃花扇》里的主 要人物。我們河對岸的桃園就是為了紀念孔尚任的。書者是泰州書畫院的老院長俞振林,因 為他是學國畫出生,而后才轉攻書法的,所以他的書法也是自創一派,有點像漢隸的轉型, 也有點像寫經文的字體。 第四塊石刻上的《五月泰山岳祠聞杜鵑》是清代鄧漢儀所寫,泰山岳祠指的是城西泰山公園 的岳王廟,是為了紀念岳飛而建的。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轉戰大江南北,曾 經在泰州抗過金兵,屢打勝仗,所以在泰州民間流傳著很多關于岳飛打仗的故事。書者吳為 山,是中國雕塑院的院長,書法主攻的是魯迅體,等會我們到了文會堂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 品。 第五塊石刻上的是清代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閣》 ,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詩壇的領袖人物, 他在當時聲望很高,康熙帝曾經征集他的詩,得到 300 首,名為《御覽集》 。王士禛喜好交游, 遇佳山勝水,名剎古跡,必登臨賦詩。這首詩是他當年來泰州郊游的時候所寫的。書者是顧 慶生,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山東省書協理事。 第六塊石刻上的是宋朝呂夷簡的《西溪牡丹》 ,呂夷簡曾擔任泰泰州西溪鹽監,西溪是一個 產鹽重鎮,在當時,西溪人酷愛種植天下名花牡丹,呂夷簡見此,也移植了牡丹一株,每當 春暖花開的時候能開上數百朵花,為海濱一大盛事。這首詩由省書協副主席闕長山所書,闕 長山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會員,現為常州書協主席,常州書畫院院長。 第七塊石刻上的這首是宋朝文天祥的《泰州》 ,詩中“天目”指的是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境 內, “長淮” ,即是長江和淮河,指江淮大地。這首詩說的是當時文天祥被囚禁在他鄉,在南 宋的地域之外漂泊,生活顛沛流離!后來輾轉在江淮大地,只看見大海茫茫,無邊無際。書 者為朱天曙,也是一位書法博士,現在在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 第八塊石刻上的是清代蔣春霖的《滿庭芳》 ,作者蔣春霖曾經為避兵亂流落泰州溱潼。書者 張舜德曾為泰州市書協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選入國內各大碑林中 第九塊石刻上的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祜的《題海陵監李瑞公后庭十韻》“古城連廢池,規劃 , 自初心” ,從這首詩里可以感受當年這一片海濱之地的變化,唐代安史之亂后,國家經濟中 心東移,泰州淮南大鹽場步入快速成長的階段,帶動了泰州的繁榮,泰州這一帶開始在荒涼 中見到建設,風景也顯得豐富,紅亭、綠柳、小橋、深院,有了初步的繁榮的景象。書者周 積寅,被稱為國內“板橋體”第一人。 “板橋體”融合正楷、隸書,摻和了行、草的筆法, 形成獨特的“六分半書” ,顯得瀟灑新穎,覽之無盡。 2 第十塊石刻上的這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從弟惟祥宰海陵》“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 , 噴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 ”說明這里江海交會,氣勢磅礴,也反映了海陵在詩人心中的美 好印象。這首詩由北京美協副主席傅家寶所書。 第十一塊石刻上的這一首是清代鄭燮的《漁家》 ,鄭燮,號板橋,泰州興化人,是“揚州八 怪”的主要代表,也是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的書畫家、文學家。這首詩所描寫的 就是他的家鄉興化,泰州里下河這一帶的漁民生活情景。詩中“賣得鮮魚百二錢,糴糧炊飯 放歸船。 ”說明了以前我們里下河地區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漁為生。 “拔來濕葦燒難著, 曬在垂楊古岸邊”流露出了鄉間打漁雖辛苦,但是別有一番野趣。書者陳仲明是南京師范大 學中文系教授, 他跟我們景區也有很多的合作, 剛才看到的 “碑苑” 兩個字就是由他所寫的。 第十二塊石刻上的這首《池上二小橋》的作者是曾致堯,曾致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祖 父,在北宋期間曾任泰州知州。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 都頗有政聲。在北宋泰州政治社會安定,所以在那期間建了許多景致。詩里的二小橋,原來 是在州署內藕花洲的兩側, 藕花洲現已恢復在對岸桃園里, 很可惜的是兩座橋已經不存在了。 第十三塊石刻上的這首是清代陳維崧的《相見歡 初夏行舟》 。書者為陸越子,現為中國美協 會員,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碩導,他最擅長的是國畫。 第十四塊石刻上的這首《西溪書事》由范仲淹所寫,北宋時期,泰州鹽業生產相當發達,年 產居淮南之首,而當時的西溪是產鹽重鎮。當年范仲淹就是在泰州西溪擔任鹽監,后來官至 宰相。書者戴琪是泰州書畫院院長,所擅長的是草書。 第十五塊石刻上的這首《鳳池筆穎》是明代凌儒所寫,題目鳳池筆穎說的就是海陵泰州的古 景,當時的鳳池即學宮泮池,遺址在國泰賓館東側,而近旁有南山寺塔,高插云間,每當夕 陽西下,塔影落泮池內,宛如一支大筆,成為一處美景。雖然現在都已成陳跡,但看看現在 的鳳城河里,倒影了一個又一個塔影,樓影,橋影,鳳池筆穎不是消失,而是更甚從前。書 者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黃明,他也是整個碑苑最為年輕的書法家。 第十六塊石刻上的是清代周亮工的《海陵舟中》 ,書者為周志高,現為《中國書法》雜志的 主編,中國書協常務理事。 第十七塊石刻上的這一首是清朝胡海平的《光孝寺》 ,泰州的佛教歷史源遠流長,最為有名 的就屬光孝寺了,它建于東晉義熙年間,距今已有近 1700 年的歷史。可以說泰州是名僧的 搖籃, 這里的佛學院——光孝寺向世界各地輸送了大批的佛教人才, 全世界有名僧 1050 位, 其中有 68 位都是從我們泰州光孝寺走出去的,將來我們還會建世界佛教名僧博物館,向大 家展示泰州的佛教文化。 第十八塊石刻上的這首《對食戲作》 ,這是陸游晚年時所寫。陸游的祖父陸佃在宋哲宗紹圣 四年(1097 年)曾任泰州知州,陸游在童年時代曾經跟隨祖父在泰州生活過一段時期。這詩中 “香粳炊熟泰州紅” ,是贊譽泰州香粳米的名句。 “泰州紅”是當時泰州的特產,有一種野稻 的野香。 3 第十九塊石刻上的這首是明代儲瓘的《自柴墟歸海陵》 ,采用的是儲瓘的原件。原稿現存于 泰州博物館。儲瓘,號柴墟先生,是明代泰州人。 “柴墟”是泰州高港區的古稱,當時從高 港來海陵是揚帆而來,現在這一段引江河已經沒有客船,主要用于運輸。據《明史》記載, 儲瓘 5 歲就有讀書過目不忘之本領,9 歲就能寫文章,人稱“神童” ,是明代泰州大才子。 他 27 歲中解元、28 歲中會元、又連中殿試二甲頭名,官至吏部侍郎。 第二十塊石刻上的這首《麗見海陵》 ,作者左思是西晉時著名文學家,詩里面說“海陵之倉, 紅粟流愆” 是說泰州是一個魚米之鄉, , 糧產相當的豐富,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曾經在 《討 武曌檄》文里提到“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 ,說的也是泰州這一帶糧產豐富,倉儲積累。 書者為中國書協理事王冬齡,他被大多數人稱為是當代活著的“草圣” 。
【古城池地雕圖】
好了,剛剛通過了古人的詩詞我們稍微了解了一下泰州,下面請隨我去下 一個景塊古城池地雕廣場, 更加直觀的了解一下我們泰州的古城池。 前面我們看到的這一片 廣場正中就是古城池地雕。 這塊銅鑄地雕長 10 米, 10 米, 寬 占地整整 100 ㎡。 《道光· 這是 泰 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圖,反映了當時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現在我們走上去仔細看 看,邊上有個坡度,各位注意腳下安全。 首先, 我們從這幅圖中大體可以看出泰州城池的形狀。 古城泰州從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 騰飛的鳳凰,所以泰州也稱“中華鳳城” 。頭在南邊的濟川橋,而尾巴遠在北邊趙公橋,中 間一大片就是鳳凰的身體,而西山寺的木塔則是鳳膽。城東西兩側各有一處鳳凰墩,正好像 鳳凰騰飛的一雙翅膀, 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勢的最高點, 東側的鳳凰墩就在我們對面的桃園 景區里。這幅地雕圖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圖案表示的就是現在您身旁看到的這條鳳城河, 它是古城泰州的護城河, 距今已有 780 多年的歷史, 護城河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 御設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 ,既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還可以利用有 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殲滅。第二道防御體系是城墻,將整個城區包圍其中。 (引導)我們所在 的位置就在這里——望海樓, 位于老城東南拐角處。 對岸的桃園景區雖然與望海樓景區只有 一河之隔,但是在舊時來說已經屬城外了。 在整幅地雕圖上您一眼望去,可以發現泰州有“兩多”——橋多、 廟多。 泰州四面都沒有山, 到處都是水,水多必然橋多,新中國成立之初,經統計,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橋梁 185 座,最 老的始建于唐宋。 這些歷盡滄桑的老橋, 有的現在雖已消逝, 但橋名和傳說故事卻流傳至今。 像隱龍橋,齏湯橋現都被恢復在對岸的桃園景區內。在泰州的這些橋中以稅務橋最為有名, 它是我國唯一以稅務命名的橋,見證了當時泰州的鹽稅文化。泰州因為鹽業發達,所以在城 內也可以找到許多鹽商修建的園林,其中包括日涉園。但城內分布最多、最廣的還是泰州的 寺廟。都說“窮吵架,富燒香” ,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興盛時期。除東山、南山、 西山、北山、光孝、雨聲、永寧、覺正、凈因九大叢林之外,其他眾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 十座。這里面又以光孝寺為最,距今已有近 1700 年的歷史了。剛剛我們在碑苑也看到了描 寫光孝寺的詩詞。 除了這“兩多”之外,您還能找到滿城林林總總的店鋪,也可窺見當時泰州城商賈云集的繁 榮景象。現在泰州的市中心就是在西壩這個位置。而在這里看到的“棲賢庵”就是現在我們 大浦小學的原址,也是胡錦濤曾經上小學的地方。 (引導)地雕圖上寫著“胡公祠”的地方 則是胡錦濤讀高中的地方——省泰中,而這里的“胡公”指的并不是胡錦濤,而是安定先生 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這里是他曾經講學的地方,地雕圖上這棵銀杏樹就是當年胡 4 瑗創安定書院時親手種下的,如今已是千年銀杏,這棵銀杏雌雄共體、枝繁葉茂。 好了,看過泰州古城,我們從這里下去,注意腳下的安全。
【州城遺址】
各位請隨我這邊走,剛剛我們在地雕圖上也看到泰州是一個四方城,最外面一 圈是護城河,將城墻包圍其中,前面我們看到的這一片就是州城遺址,是泰州僅存的一段老 城墻了。它位于東城河的南岸,因為這里已經到了老城東南拐角處,所以呈“靴形”走向。 泰州州城經歷了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通令,沿海各縣拆城, 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器的先進,城墻已經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會成為敵人占據的 一個有利地形。民國二十七年(公元 1938 年)至次年 8 月州城全部被拆除。現在僅存的這 段遺址在 1986 年 6 月被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仰望中的望海樓高大、壯美,線條流暢,外觀三層回廊,顯得古樸、高雅,頂層匾額“領江 淮雄風”是由彭沖所題書的。彭沖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縣委書記,建國后任江蘇省委書 記處書記。
【文會堂】
在參觀望海樓之前,我們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樓西側的文會堂,這兩處景致都是宋 氏結構, 其實我們整個望海樓景區主要體現的就是我們泰州悠久的歷史, 特別是泰州宋城的 輝煌,大大小小的景塊基本上都體現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樓、宋城古 涵、文會堂等等。為什么泰州在宋朝會涌現這么多的人文景觀呢? 因為在宋朝的時候, 泰州無論從經濟或文化上來說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代安史之亂以 后,國家的經濟中心東移,吳越地區人口逐漸繁密起來。當時泰州州治范圍較廣,一直管到 海邊,管著東南沿海 11 個鹽場。運鹽的船無論是入運河還是入長江,泰州都是必經之路, 所以歷史上泰州鹽稅十分豐富, 從唐朝開始泰州就成為當時全國十大鹽稅征集地之一, 到兩 宋期間,全宋的賦源,泰州鹽稅曾占據天下之半。可想而知,泰州的經濟到達了一個鼎盛時 期。經濟的繁榮,必然帶來了文化事業的興盛。在這期間,涌現了一大批名流。名傾北宋的 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呂夷簡都曾在泰州任過職,或從業或主政。天圣元年,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監,而滕子京任泰州海陵從事,兩人在泰州經常與一些文人交游,滕子 京為人灑脫好友,于是就取“以文會友”之意,在州署建了文會堂,用作唱和。范仲淹還特 地為此賦詩《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賦,在詩中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不獨樂”這一觀點。當 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陽樓時,范仲淹曾應邀寫了《岳陽樓記》 ,篇中寫下了“先 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句。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范、滕 二人,其實早在這之前 23 年就已經在文會堂結有詩緣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先 憂后樂”的觀點,其實始于泰州。文會堂也將作為國內另一個研究范仲淹的基地。 各位這邊請,前面我們穿過一片竹海,就能到達文會堂。在穿過竹海之前我們不妨先停下腳 步,看看面前的這兩顆樹,一顆黃連木、一顆樸樹,造型非常特別,它們勢同連理,相依相 承,因此被叫做百年連理樹,也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在泰州相識的精神連理。 “在天愿做比翼 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連理枝可能都見過,連理樹您見過嗎?在北京頤和園有著一顆象征愛 情的連理樹,而我們這棵連理樹象征的是友情,同樣也是游人見證友情和護佑親情的“許愿 樹” 。從樹下走過,您就可以為您和您的家人許下美好的心愿。 走過這片曲徑通幽的竹海,我們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廣場,這里叫做文正廣場,是取范仲淹謚 5 號文正而命名的。在廣場正中間是范仲淹的一尊鑄銅雕像,背后就是文會堂,剛才在入口的 地方,我們看到了有著象征意義的連理樹,現在我們再來看一棵比較奇特的樹,這是一棵 5m 高的紅果冬青樹, 它可不是一般的紅果冬青哦。 大家觀察到它的外形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對了,它是一個母干上生長出五個枝干,四季常綠,形狀像我們的左手面朝上的巴掌,也正 好象征著從泰州走出去的五位名相, 晏殊、 呂夷簡、 范仲淹、 富弼、 韓琦。 旁邊石刻上的 “五 相流芳”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所書,而右側的五相樹記由泰州鄉賢肖仁所撰, 文中說到這顆樹奇在它恰好五枝共于一個母干, 然而更奇的是當時在宋朝泰州一地居然出了 五位宰相,所以鄉人為了紀念這五位宰相,就把它稱為“五相樹” ,寓意五相流芳。 現在大家就跟我一起到文會堂參觀。 前面這座就是文會堂了, 它是一座宋式歇山五開間建筑, 恢弘大氣。匾額上“文會堂”三個字剛勁有力,瀟灑脫俗,它是由范仲淹后裔范曾所書,他 是國內一流的書畫家。 (在 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范曾以個人名義捐款 1000 萬) 沿著臺階 , 而上就是御道,御道中間的圖案是雙龍戲珠。古時候,只有皇帝門前的御道用五個爪的龍, 而其他建筑之前的御道最多也就是四個爪的蟒, 這里的雕刻確是五個爪的龍, 也寓意著泰州 隱藏著天子。 現在大家跟我一起進堂。大家看,文會堂內東西兩處墻壁各有兩塊大型青石浮雕,長米,寬 米。先看左側“五賢唱和” ,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唱和的場景。這上面有五個人物,分別是滕 子京、范仲淹、周孟陽、胡瑗、富弼。天圣元年(1023) ,范仲淹(35 歲)來泰州監西溪鹽 場,滕子京(33 歲)任泰州軍事通判。當時兩個人在泰州結識了本地人胡瑗(31 歲) 、周孟 陽(24 歲)和在泰州景德禪院讀書的富弼。他們五人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吟詩唱和。滕 子京為人灑脫好友,就取“以文會友”之義,在州署內修筑了“文會堂”作為吟唱游樂的處 所。范仲淹還特地為文會堂作了一首《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賦》 ,以紀勝會。墻壁上這首就 是。 “東南滄海郡,幕府清風堂。詩書對周孔,琴瑟親羲黃。君子不獨樂,我朋來遠方。一 學許周查,三遷徐陳唐。芝蘭一相接,豈徒十步香。德星一相聚,直有千載光。道味清可挹, 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聲,精色皆激揚。裁培盡桃李,棲止皆鸞皇。琢玉作鎮圭,鑄金為干 將。猗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詩里頭說到和一群好友在文會堂吟詩唱和,里面的周指的 是周孟陽一家,周孟陽就是旁邊這一位。周氏是宋代泰州的望族,前后 9 代中進士者有 20 人,有“科第之盛,甲于海內”的美譽。在這當中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這么一句話, “君子 不獨樂” ,是不是對這句話有點熟悉?這跟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似乎有些相通。當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陽樓時,范仲淹曾應邀寫了《岳陽樓記》 , 篇中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句。其實確很少有人知道,鼎 鼎大名的范、滕二人,其實早在這之前 23 年,是先在泰州文會堂以文會友,結有詩緣的。 范仲淹在這里提出“君子不獨樂” ,可以看出,他一生“先憂后樂”的觀點,其實始于泰州。 文會堂也將成為研究范仲淹的基地。周孟陽旁邊這一位是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 想家,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杰魁” ,與孫復、石介并稱為“宋初三先生” 。因為祖籍陜西安 定堡, 所以學者都稱其為安定先生。 剛剛我們在古城池地雕上看到的胡公祠就是胡媛當年所 創的。胡瑗集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學改革于一身,開宋代理學先河,泰州的安定書院也 是以他的字號命名的,由南宋泰州知州陳垓所建,在那里培育了數代英杰。還有一位就是富 弼,少年時期隨父在泰州讀書,后來也成為一代名相。 再看到大家的右側, “五相流芳” 從左到右依次是晏殊 是 圖。 (991 年至 1055 年) 富弼 、 (1004 年至 1083 年) 、呂夷簡(978 年至 1043 年) 、韓琦(1008 年至 1075 年),、范仲淹(989 年至 1052 年)五位北宋名相。五人之中曾有三位在泰州西溪任鹽官,后來都成為名傾北宋的當 6 朝宰相。分別是晏殊、呂夷簡、范仲淹。 這五人當中首先跟泰州結緣的是晏殊,任西溪鹽倉鹽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書院,開創書 院講習教育,慕名前來聽他講學的人很多,為此他深得貧苦百姓,尤其是鹽民后生的崇敬。 晏殊一生好賢,范仲淹、歐陽修等都出其門下。晏殊在泰州剛剛點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滿而 離去了。之后來到泰州的就是呂夷簡,繼晏殊出任西溪鹽官。而后到西溪的便是范仲淹。這 三位宰相當中范仲淹在泰州的建樹最大,他率領民眾,修筑了“華夏第一堤”--范公堤,為 我們這一帶治理水旱災害方面做出了不朽的業績,為后人所敬仰。現在這段范公堤在 204 國道上還能看到一段遺跡,并且 204 國道有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建立在當時范公堤的地基上 的。范仲淹在任官期間也認識了在泰州讀書的富弼,一見面后對富弼是大為欣賞,認為是王 佐之才,所以富弼也成了文會堂的常客,一番好友經常在文會堂吟詩作對,后來晏殊還把富 弼招為女婿,富弼也在他們之后成為在任時間更長的北宋名相。另外一位韓琦,在泰州任知 州期間,他勸農興學,使農夫勤于耕種,儒生弦誦不絕,百姓也愛之如父母。 出了文會堂,我們來到了文正廣場。在大家的正前方是一尊范仲淹鑄銅雕像,整座雕像高 4.2 米,底柱 1.3 米,是由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創作。這是一尊寫意雕塑。既然是寫意 雕塑, 那么大家就要稍微和雕塑保持一段距離去欣賞他了。 為什么呢?因為寫意雕塑注重神 似大于形似,它的輪廓和線條都處理得比較模糊,只有從遠處觀看人物的神態才比較清楚。 范仲淹 2 歲喪父, 隨母改嫁, 家境貧寒, 所以自小就養成了一種自強不息的性格。 為官之后, 也是剛正不阿,處處為民著想,這尊雕塑也充分體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氣概。在雕 塑正對面的河灘石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石刻則是由國學大師季羨林所 書寫的。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手動Ctrl+D收藏,方便查閱。小編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江蘇景點導游詞:望海樓景區》相關信息。
編輯推薦
【摘要】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江蘇景點導游詞:望海樓景區,具體內容如下,想了解更多導游證考試資訊請鎖定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更有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等你來體驗!
編輯推薦:2017年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導游詞匯總
【鳳凰島生態園】
現在與我們望海樓景區隔岸相望的南面,是鳳城河風景區的又一大手筆, 我們將會把水面再往后拓寬 100 米,建一個三面環水的生態島,叫做鳳凰島生態園,在島上 恢復“駝鈴清風”和“雁宿蘆洲”兩大泰州海陵古景,并且將沿岸修建休閑水街,以及以高 級會所式酒店為主要功能的休閑園林區。
【四泰石】
現在我們看到,在我左手邊上有一塊四泰碑,我們也不妨來看看何所謂 “泰” , 上面是三,下面是水,而人就在三水之中,這恰恰反映了泰州的情況,泰州是一個江淮海三 水相交匯的地方。數千年前,長江、淮河、黃海在這里交匯,而泰州人就在這三水之中。石 碑上四個“泰”字分別由四任領導人所寫的,我們大家不妨也來猜一猜……正對著我們的是 胡錦濤的“泰” ,上面正中的是毛澤東的“泰” ,東邊的是鄧小平的“泰” ,西面的是江澤民 的“泰” 。這四任領導人可以說跟泰州都有著一段小小的淵源:首先,毛主席在 1926 年黨的 機關報《響導》周刊上就提到了我們泰州森森莊農民的抗租斗爭。而鄧小平的女婿就是我們 泰州朱莊人。 江澤民的姐姐是一直常住在我們泰州。 至于胡錦濤總書記與泰州的淵源就更加 深刻了,他是生在泰州,長在泰州。
【望海樓】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就是景區的核心景觀----望海樓,各位這邊請。大家如果對泰 州不太熟悉的話,現在一定會有疑問,泰州地區現在根本看不到海,又為什么叫望海樓呢? 其實,從明代開始稱望海樓的含義,就已不是登樓可以望海的實稱了,而是遠古濱海的寫意 名稱。相傳七、八千年前,泰州地域是一片大海,當時的海岸線大約在今天的揚州、鎮江、 泗陽至贛榆一線,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受長江及淮河海浪沖擊的作用,漸漸地就由海洋變 成了淺海、湖泊、沼澤和陸地,到明朝時稱望海樓,其實是泰州人對遠去大海母親的懷念之 7 情。 現在我們來到了望海樓廣場,眼前的就是望海樓,它是重檐歇山頂,上蓋黑褐色琉璃瓦,外 觀是典型的宋式彩繪,主要色彩取朱紅、黃、白三種色系,顯得古樸、典雅、大氣。望海樓 始建于宋,當時叫海陽樓,明代稱望海樓,清代又更名為靖海樓和鳴鳳樓。在歷史上經歷了 四興四廢,大多都是毀于兵火而起于盛世。整座樓高 31.6 米,內部面積為 2126.5 平方米, 從底層到頂部可分為四層,沿臺階而上的是第二層。二層正中匾額“望海樓”是由原中國書 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所書,而頂樓“江淮第一樓”則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所提寫的。整座樓建在 古城的東南角上,東南臨城河,巍峨壯美,不愧文懷沙老先生所題寫的這一稱號吧? 說了這么多,那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登樓去感受一下吧。 進入序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大型鎦金漆器《重修望海樓記》 ,是由范仲淹的第 28 代子孫范 敬宜所寫。范敬宜原是《人民日報》總編輯,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因為他的 祖先范仲淹與泰州有著太多的因緣,所以在 07 年應邀寫下了這篇樓記。在不到 600 字的文 章里,范老描述了泰州的歷史、泰州的現在以及重修望海樓的意義。文章的前半段主要介紹 泰州和這座樓的情況,提到這座樓是屢建屢毀,大多毀于戰火而起于盛世。于是在 07 年盛 世重建,作者也說“豈樓之興廢,或亦有關國運之盛衰乎?”文章的后半段,也是全文的精 華所在。作者帶著對海的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大自然客觀發展規律的敬畏,用文言 文形式表達了當今思想:環保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運用 6 個感嘆排比, “望其澎湃 奔騰之勢,則感世界潮流之變,而思何以應之;望其浩瀚廣袤之狀,則感孕育萬物之德,而 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納百川之廣,則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測之深, 則感宇宙無盡之藏, 而思何以寶之; 望其波瀾不驚之靜, 則感一碧萬頃之美, 而思何以致之; 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則感裂岸決堤之險,而思何以安之。 ”道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對 大自然認知的精華。最后作者也同時提到, “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 古今一也。 ”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海,但是州人對大海的情結、對大海的感悟還是一樣的, 而且在樓上還能夠看到多年后泰州一派繁華的景色。所以作者也希望“世之登臨憑眺者,于 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樓之義。 ”07 年 9 月,這篇文章曾經在《人民日報》上轉載過,以后 將會錄入中學的課本里。值得一提的是,這漆器上的字并不是電腦字,而全是由工作室手寫 的古仿宋體。 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塊高 4 米 35,寬 10 米 02 的大幅壁畫—— 海天旭日圖,它是由著名畫家吳駿圣歷時一個月所畫。這副壁畫氣勢磅礴,繪出了望海樓前 波濤洶涌的景象。那時泰州的海濱附近是一片叢生的蘆葦,極目遠眺,遠處的海洋和天空連 成了一線。清晨東方欲曉,海天相連處露出微微曦光,漸白,呈紅,然后旭日冉冉升起,這 一自然景觀也是清代泰州海陵古景,叫做“城樓眺海” 。而旭日東升也象征著泰州這座新興 的地級城市蒸蒸日上。 這幅壁畫從制作工藝上來說屬于漆器藝術。 漆器的制作主要以生漆為 料,在木制的形體上涂漆,擦上數十層甚至數百層,然后再在上面手工雕刻裝飾精美的花紋 圖案,最后經過打磨、推光,使表面光滑、平整、潤潔,有種小孩肌膚的美感。漆畫的特點 就是年代越久越光滑。這副海天旭日圖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幅漆器作品。 請大家跟隨我從這邊上三樓,注意腳下安全。三樓平坐層是一個夾層,樓層較矮,這里是展 廳,在這里經常會有各種書畫展或各類文化藝術展覽。 8 四樓是觀景層,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金箔牡丹圖--前程似錦。牡丹花是國色天香的“花 中之王” ,也是美麗、富貴、幸福、和諧的象征。整幅圖色艷而不俗,非常豐滿,凸現了國 花的卓越風姿,也標志著泰州的現在繁華似錦,泰州的未來前程似錦。 現在我們到外圍觀景廊上來看看泰州,從這里看望海樓東靠城墻,西鄰柳園,與對面的桃園 遙遙相望。當我們憑欄遠眺時,看到的鳳城河水天相接,渾然一色,遠近景點,數不勝數。 有新建的高樓大廈,有古老的歷史遺存。在樓上,泰州的現代文化與古文化盡收眼底。在東 面我們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桃園景區, 這里是當年孔尚任在泰州完稿桃花扇的地方。 在桃園 的北面是梅園,是為了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而建的,而梅園的所在地也是梅先生的祖居地。 在西面還有柳園,是評話宗師柳敬亭的家,這樣桃、梅、柳就分別代表了三種藝術表現形式 ——傳奇、戲劇、評話。三園成一線形成了我們泰州在全國范圍內獨一無二的戲曲文化三家 村。前面看到的教堂是天主教堂,天主教信奉的是天主和耶穌基督,并尊瑪麗亞為圣母。但 是在泰州基督教徒比較多,信奉天主教的相對比較少。 前面我們看到緊挨著望海樓有一條小溪,叫做回瀾溪,據歷史記載,以前就有座回瀾橋是緊 挨著望海樓的,現在應景取回瀾之名建一條小溪,回瀾就是回旋的波濤,溪水沿假山石成瀑 布流下,倒映望海樓,形成望海聽濤之景。 南面是泰州的新城區,在前方是一座景觀橋,名叫“百鳳橋” 。它位于鳳城河與鳳凰河交匯 處的老口泰路上,是一座以景觀為主要功能的橋梁,上面刻鳳凰圖案 999 只,999 是百數之 最卻不過千,以喻“鳳棲泰城而不遷(千),留吉祥于泰州之意。 ” 現在請各位跟我一起下樓,當心腳下的臺階。 在大門的兩側,有兩塊明清式的石碑,東側刻有明代泰州人徐嵩寫的《重修望海樓記》 ,西 側刻有清代泰州人夏荃寫的《望海樓》 ,這也印證了在明代和清代望海樓幾經修復,歷代文 人登臨樓閣都寫了一些贊美的詩詞。所謂文以樓存,樓以文名,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會為樓 閣寫下心中的美好。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細細欣賞。
【宋城古涵】
下面我們去看的是一段宋朝的遺存—— “宋城古涵” 這一段就是 。 “宋城古涵” , 是為了保護城墻而建的地下排水系統。在 06 年 8 月 22 日,修建望海樓景區時,挖出了一段 長約 30 米的通道,而后,經南京博物館的考古老師仔細勘察后認為,該古建筑結構與 1993 年揚州出土的唐朝古城墻下的排水涵極為相似。據了解,當年揚州唐城排水涵的發現,被列 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國家級文保項目。老師們認為,泰州的宋城排水涵保存完好 程度比揚州的好。宋城排水涵是泰州發現的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地下古建筑。 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一段涵洞長八米,寬三米,其實前面還有二十幾米,是直接通到南面的鳳 城河的,現在我們依然把它埋在地下作為保護。 當時涵洞周圍還出土了完整的陶器 3 件,破碎殘器 4 件、13 枚五銖錢以及擂石。擂石就是 從高處推下撞壓敵人的石頭,也可穿繩砸攻城器械。所以老師們分析,這涵洞附近以前可能 曾經是武器儲藏室。
【世紀寶鼎】
各位這邊請,現在我們看到望海樓廣場前矗立著一尊紫銅世紀寶鼎。鼎是我國 9 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寶鼎總高 3 米,重約 2.8 噸,上面刻 的是一種抽象的神獸, 在神獸的上面還有一圈波曲紋, 象征著泰州這座新興的地級城市在曲 折中各項事業都能鼎盛發展。
【結束語】
好了,望海樓景區的參觀就結束了,現在請各位隨我一同乘畫舫去參觀對面的桃 園景區。大家注意腳下安全。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手動Ctrl+D收藏,方便查閱。小編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江蘇景點導游詞:望海樓景區》相關信息。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4年各省導游證面試導游詞匯總2024-08-14
- 2023年各省導游證面試題目問答題匯總2023-12-22
- 導游證黑龍江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福建導游證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吉林導游證面試問答題231道2023-12-19
- 江西導游證面試資料:210道問答題2023-12-19
- 廣東導游證面試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導游證面試考試參考資料: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8
- 2023年全國導游證考試面試復習資料及技巧2023-12-13
- 2023年導游證面試考試問答題【免費獲取】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