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北京景點導游詞:雍和宮


【摘要】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北京景點導游詞:雍和宮,具體內容如下,想了解更多導游證考試資訊請鎖定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更有海量模擬試題,精品復習資料等你來體驗!
編輯推薦:2017年全國導游資格考試導游詞匯總
雍和宮的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大殿,構成雍和宮的主體建筑,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雍和宮,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中外聞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雍和宮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創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監官房的舊址上為皇四子胤礻真(后為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礻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親王府。
胤礻真登極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欽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僅把雍和宮作為佛事活動場所,還把御前偵探險的特務機關“粘桿處”的署衙設在宮內,為他刺探情報,捕殺異己,進行秘密活動。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圓明園中,后曾把靈柩停放在雍和宮,為此,永佑殿(神御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筑由綠琉改成黃色琉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這里成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為籠絡蒙藏上層人士,大興土木,增建許多寺廟殿堂,將雍和宮改建為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必建后的雍和宮規模宏偉,巍峨壯觀。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聞》中描寫道:“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煥發,人禮旃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凈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固黃圖之甲觀,紺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和日偽政權的統治之下,雍和宮遭受了極大的破壞,許多藝術呂和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和反動官僚竊取。 1950年到1953年,由政府拔款對寺院進行了全面修繕,雕梁畫棟,金裝繡裹,再現往日的莊嚴和華美。1952年,在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的新西蘭等國代表,專程到雍和宮燒香拜佛,祈禱和平。1953年,印度、緬甸等七國僧侶代表團在這里舉行了隆重法會。1954年,達賴和班禪都到雍和宮講經說法。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如印度的尼赫魯、緬甸的吳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來此朝拜。國內外游人香客前來參觀、朝拜,更是絡繹不絕。
雍和宮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化大革命”中,盡管佛事活動被迫停止了,但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經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護,這座文化藝術寶庫得以幸存下來。1977年至1979年,國家又撥款300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其中佛像貼金就用去黃金700兩,使雍和宮更加莊嚴瑰麗,金碧輝煌。1981年2月,雍和宮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雍和宮恢復了由喇嘛擔任格斯貴、文贊、得不奇等宗教職務,成立了教務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內事務。
委員會下設扎布桑(辦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庫房、接待、衛生六個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動、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項規章制度。1983年,雍和宮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烏云伯爾吉喇嘛被推選為雍和宮代住持。1985年,雍和宮又成立了廟務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內宗教事務。
雍和宮的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宮大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五進大殿,構成雍和宮的主體建筑,其中以法輪殿和萬福閣最為輝煌。兩例有鼓樓、鐘樓、碑亭、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王殿、西殿、戒臺樓、班禪樓等建筑,相互對襯,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溶漢、滿、蒙、藏建筑特色于一體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開闊,后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樓點綴,深遠的甬道,濃郁的古松翠柏,給人以幽靜、深遠之感。從昭泰門以后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閣錯落,飛檐宇脊縱橫,與前半部形成鮮明對照。雍和宮南門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樓,高大華麗,氣勢非凡,牌樓正面和背面的匾額均為乾隆皇帝所書,北牌樓的匾為“寰海尊親”、“群生仁壽”,東牌樓為“慈隆寶葉”、“四衢凈辟”,西牌樓為“福衍金沙”、“十地圓通”。
天王殿為雍和宮的第一進殿堂,楹柱上有一幅乾隆皇帝御筆對聯:
法境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凈十地起禪云。
天王殿又稱雍和門,原是雍親王府的大門。殿中供奉彌勒佛,為木刻貼金像,殿兩旁是工藝精細的泥塑彩繪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聞天王,手舉一把垂有纓絡的黃傘,西方廣目天王手繞一條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持一柄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瑟琶,踞坐在土臺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頭頂與殿頂上的房檁相齊。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寶杵的木雕韋馱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內的供桌兩邊陳設著一對古銅薰爐,為清代乾隆年間皇宮御用之物,外形別致,做工精巧。傳說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圣憲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宮東書院修養,有一夜被雍和宮內的鼓樂、誦經聲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將這兩只熏爐賜給雍和宮喇嘛取暖。
出了天王殿,迎面可見一尊青色的銅鼎,它鑄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爐高4.2米,上方六個火焰噴門,雕著六對云龍戲珠,底座雕著三獅戲珠,三足雕著多么狻猊,圖案精美,造型渾厚。清朝皇帝每次到雍和宮拜佛,都是用這個香爐進香。它與北海的九龍壁、團城承光殿的大玉甕合稱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絕”。據說,這樣的香爐國內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故宮御花園內。
銅鼎后面是御碑亭。亭內有一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體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說》,記述了喇嘛教的來源和清朝政府對喇嘛教的政策,即“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輯藏安邊”,“定國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漢、滿、蒙、藏四種文體書寫,碑中遼文是乾隆皇帝御筆。
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燃燈佛和彌勒佛像。釋迦牟尼為現在佛;燃燈佛又稱定光佛。因誕生時周身光發而得名,為過去佛;彌勒佛為未來佛,總稱三世佛。這三尊佛像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營造,原料為江南赤銅摻兌白銀和黑鉛溶在一起,煉成黃銅鑄造,在銅質外面貼上金葉。三世佛兩側站著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和迦葉。
大殿東西兩側為蒙麻披念的十八羅漢像。第一尊為賓度羅跋口羅墮閣尊者,藏傳佛教稱閻喇克仲;第二尊為迦諾迦伐磋尊者,藏傳佛教稱瑪潘木巴;第三尊為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藏傳佛教稱那克那奈;第四尊為難提密多羅慶友尊者,藏傳佛教稱對丹;第五尊拔諾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多爾濟莫伊布;第六尊丹沒羅拔陀尊者,藏傳佛教稱桑布;第七尊迦哩迦尊者,藏傳佛教稱色爾別烏;第八尊伐閣博弗多尊者,藏傳佛教稱色布皮朝克;第九尊戍博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巴古拉;第十尊半托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喇占森;第十一尊羅眼羅尊者,藏傳佛教稱喇穆布楞;第十二尊那迦犀那尊者,藏傳佛教名叫蘇布呢雅穆林;第十三尊因揭拖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喇穆丹;第十四尊伐那都婆斯尊者,藏傳佛教名叫魯伊德;第十五尊阿氏多尊者,藏傳佛教名叫畢勒吉特;第十六尊注荼半拖迦尊者,藏傳佛教稱彌濟德巴;第十七尊華善尊者,藏傳佛教名叫化生迦拉補;第十八尊者達拉瑪達拉尊者,藏傳佛教名叫格寧達爾瑪。
這十八羅漢像是采用紫麻脫紗法制作。先用泥土塑成泥胎,待干燥后用麻布、白綢剪成半寸見方的方塊,用膠水貼到泥胎上,浸貼時背后留孔。貼至寸厚井待干燥后,取出泥胎,封上圓洞,在麻綢上層層涂漆,再貼金或彩繪,形成造型生動的塑像。在十八羅漢像背后,懸掛著西藏貢呈的古物——彩繡的十八羅漢像,皆為古印度裝束,與中國佛教裝束的十八羅漢塑像形成鮮明對比。
永佑殿是王府時期的正寢殿,是雍正皇帝繼位前居住的地方。現殿內正中供奉著三尊佛像,正中為無量壽佛,左為藥師佛,有為獅吼佛。佛像高2.35米,檀香木雕刻而成。殿西墻掛著綠度母補繡像,做工極細,據說是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親手補繡。東墻懸掛著白度母畫像。永佑殿東廂為醫學殿(藥王殿),是喇嘛們學習醫術的地方;西廂為數學殿,是僧人學習數學、歷學的場所。法輪殿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頂,殿頂仿西藏風格建立五座鎦金寶塔。有著濃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漢藏文化藝術的結晶。該殿是全廟喇嘛集中念經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銅質宗喀巴大師像,高6.10米。宗喀巴(1357一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像背后是“雍和宮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五百羅漢山是用檀香木細雕精鏤而成,高3.40米,寬3.45米,有幽靜的林谷,蒼翠的松柏,玲瓏的寶塔,古樸的亭閣,深邃的洞穴,條條曲徑通幽,石階、小橋流水相連。五百羅漢是由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股成,色彩鮮艷,造型生動。是件質料、造型、雕藝三絕的藝術珍品。可惜歷經戰亂,山上羅漢僅存449尊了。
在法輪殿西邊木架上是《大藏經》108部,東邊木架上是《論藏經》207部。在殿內小玻璃格內展出兩部藏文金字經,是乾隆皇帝親筆抄寫的《藥師經》、《大白華蓋儀軌經》。殿東西兩邊墻上有精細的壁畫,描述了釋迦牟尼的傳教歷史。
法輪殿左側為高閣式的班禪樓(又稱藥師壇),因1780年第六世紀班禪來京給乾隆皇帝祝壽,在此講經說法而得名。
法輪殿右側是戒臺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午)。臺上設有圍屏和寶座,乾隆皇帝常穿朝服,披大紅哈達,戴佛冠,坐在寶座上靜坐參禪,講經說法。現戒臺樓內開設了雍和宮文物陳列室,展出清代宗教藝術品及乾隆皇帝御用品共40多件,有些是稀世珍寶。原室里有一幅乾隆皇帝的影像畫,乾隆皇帝頭戴僧帽,身穿黃色戒衣,端坐在蓮花臺上。蓮花臺上有幾行贊美乾隆皇帝的贊語:
睿哲文殊圣,應化為人主。廣大難思議,善哉大法王。
安住金剛臺,堅固不退轉。隨意大自在,殊勝世間尊。
這幅畫長1.20米,寬0.7米,是深藏宮中的秘寶。
這里還展出了雍和宮喇嘛跳“布札”(俗稱打鬼)時的彩緞繡衣、臉譜及舞蹈畫面。這種舞蹈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流傳下來的驅除魔鬼、祈禱國泰自安的一種大型宗教樂舞,一般在春節時節舉行。清朝時,雍和官打鬼活動就很盛行,成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清朝郭禮臣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雍和宮的打鬼活動一直保持到1957年。近年來,為了保護古老的宗教文化藝術,為了宗教活動的需要,雍和宮喇嘛又恢復了排練打鬼活動,并把它拍成了錄像資料長久地保存下去。
萬福閣正中供奉的是舉世聞名的白檀香木雕彌勒佛像。雍和宮初建時,這里是一座觀音殿,內有一座木雕的娃娃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爾默特的叛亂,把西藏的軍政大權交給了第七世達賴喇嘛,第七世達賴為了報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寶從尼泊爾國王手中換回這顆巨型的檀木,經四川,歷時三年才運到北京,呈獻給乾隆。乾隆命高級匠師將這顆白檀木雕樓成一尊巨佛,并將大佛像立妥后,建造了萬福閣。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后有宮殿”、“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宮”的諺語。
這尊彌勒佛像高達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徑8米,全身重量約100噸,不僅是雍和宮“三絕”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1979年維修時,發現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雖經200年歷史滄桑,至今木質堅硬,完好無損,充分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木雕工藝和文物保護上的高超水平。
彌勒佛像十分高大,頭部在萬福閣的第三層,頭頂離閣頂的藻井只有一、二尺。佛像的胸部正當閣的第二層,人們可以從二、三層的走廊清楚地觀看大佛。
萬福閣東西兩側各有飛虹天橋,西通延綏閣,東通永康閣。永康閣中央陳列一個“轉輪藏”,這是一座木刻彩畫八角塔形的樓閣,內供八尊長壽佛坐像。轉輪藏上刻有經文,佛教稱每旋轉一周,如同念誦一遍經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萬福閣的東廂是照佛樓,原為乾隆母親供佛之處,內供一尊銅胎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圍屏式的火焰背光,這火焰背光與佛龕均為楠木雕制,精巧絕倫,被譽為雍和宮的“三絕”之一。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踞上下兩屋空間,夕照時,佛像肅然而立,腦后的黃銅鏡鑲嵌在圍屏式的火焰背光之中,好似火的光源。火焰背光用楠木雕刻后再涂以黃色,高高凸起的部分形成了紅色的火光,凹進部分即似火中的黑炭。
這些火焰以黃銅鏡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著圍屏繞成一圈。火焰背光與長明燈相輝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從側面看,那圍屏四周的火焰猶如烈火騰空。站在高處看,火焰背光好似一盆燒紅的木炭,吐出微微火苗。佛龕由兩根金色蟠龍柱支撐,橫梁金皮貼木,上雕許多金龍,中間是二龍戲珠。據說這蟠龍柱和橫梁上共有大小金龍99條,呼之欲出,巧奪天工。
雍和宮最北邊的院落是綏成樓,又稱雍和宮后樓。樓內供奉一尊三頭六臂形狀的“大白傘蓋佛母像”。左邊供奉著白救度佛母像,右邊是綠救度佛母像。樓左邊是東順山殿,右邊是西順山殿,內供有“密宗五祖像”,即古印度僧人龍樹、阿謗沙、無著、天親和盧本。
到1984年,雍和宮內有喇嘛80多人。1983年陰歷臘月初用八(釋迦牟尼成道日),雍和宮舉行了授戒儀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嘉雅活佛為24名年輕喇嘛剃度授戒。這24名青年喇嘛已在雍和宮喇嘛經學班進行了兩年的預備班學習,受戒后,又在經學班深造四年,學習宗教知識和文化知識。
1988年3月11日至18日,是藏傳佛教四大節日之一的神變節,雍和宮隆重舉行了祈愿大法會。法會期間,舉行了和宮住持博云烏爾吉和副住持加木揚·圖布丹的升座儀式,并進行了“格西”學位的辯經考試。
今天的雍和宮不僅是佛教圣地,也是漢、滿、蒙、藏文化藝術的寶庫。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導游證考試頻道,查詢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手動Ctrl+D收藏,方便查閱。小編及時更新相關資訊,歡迎持續關注。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年導游資格考試北京景點導游詞:雍和宮》相關信息。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4年各省導游證面試導游詞匯總2024-08-14
- 2023年各省導游證面試題目問答題匯總2023-12-22
- 導游證黑龍江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福建導游證面試200道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吉林導游證面試問答題231道2023-12-19
- 江西導游證面試資料:210道問答題2023-12-19
- 廣東導游證面試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9
- 導游證面試考試參考資料:景點及知識問答題2023-12-18
- 2023年全國導游證考試面試復習資料及技巧2023-12-13
- 2023年導游證面試考試問答題【免費獲取】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