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城鎮,請畫上生態文明的淡妝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一個個城市群勾勒出一幅幅現代化的壯麗畫卷。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高達52.6%,2020年預計將達到65%;而與之相應的便是湖泊、耕地、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和生態環境頻頻亮起的紅燈。老師表示,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其代價則是付出更多的環境資源,這會使得城市氣候環境受到損害,承災能力降低。
在努力實現城鎮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夢的同時,城市的環境問題也愈演愈烈。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推進城鎮化發展時,氣象部門能做些什么?
服務城市規劃 描繪美麗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龍頭,改善城鎮生態環境和解決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氣象環境問題,應從城市規劃源頭充分考慮氣象條件和因素。
城鎮建設不能犧牲公園、綠地、水體,這些既是防汛的必須,也是改善局地氣候、增強人體舒適度的需要。
2011年夏季,許多城市出現強降雨,城市內澇成了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一些網友調侃道,“到北京地鐵站看瀑布”“到武漢去看海”。2012年7月21日,發生在北京的特大暴雨造成190萬人受災、79人遇難,城市排水系統受到問責。2013年3月,湖南長沙暴雨之夜又再次上演“下水道吃人”事件。在城市現代化的同時,一些城市的建設規劃走進了誤區。
城市基礎設施老化、管理不善是重要原因,而不合理的城鎮規劃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對其影響也毋庸置疑。
長期從事應用氣象研究開發的湖北省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陳正洪分析道,城鎮化發展使城區甚至城郊的水體和綠地面積減少,鋼筋混凝土建筑以及水泥、瀝青路面造成地面“硬質化”,雨水難以向地下滲透,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陳正洪呼吁,城鎮化建設不能拋開公園、綠地、水體等自然環境設施,更不能以城市的安全為代價。
一定的水體和綠化是城鎮防汛減災的基礎,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舒適的環境更是人們向往的綠色生態家園。
《北京中心城區濕地系統規劃》中指出,公園濕地周圍月平均氣溫和月平均最高氣溫低于普通地區0.1℃至0.4℃,而濕地周邊地區相對濕度則高于普通地區10個百分點。這一數據驗證了濕地對城市增濕、降溫具有比較明顯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地氣候,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而近年來 “火爐”城市不斷增多,無一不與城鎮發展使水體、林木、綠化等生態環境遭破壞有關。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一份氣象與人居環境的報告中說,氣象致災極大地影響人居環境,尤其是在中小城鎮。他提出,各級領導和科學工作者都應更加重視城市建設中的氣象因素,應當加強城鎮建設對氣象環境、資源能源、減災防災等利弊的評估與規劃。而現在,許多地區的城鎮化建設發展并未顧及未來的氣候環境保障。
而目前,針對性的氣象服務可以貫穿城市規劃設計的全過程。陳正洪認為,氣象部門有著了解過去、監測現在、預測未來的天然優勢,生態環境監測、氣候資源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應用氣象科技完全有能力轉化為業務,服務于城鎮規劃制定全過程。在規劃前期提供環境適宜性分析,在中期定量分析氣象環境效應,后期則需對規劃方案進行定量評估,以在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事實上,包括大氣污染物擴散、溫室氣體監測、碳排放估算等方面的氣象應用研究,都能夠在城鎮規劃中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拿大氣污染來說,據陳正洪介紹,一個城市所能容納的污染排放能力,是由氣象條件決定的,平均風速小,就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大氣容量就低。在制定城鎮建設規劃時,要通過計算允許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來衡量設計方案是否科學合理,然后加以修正和完善。同樣,在實施過程中,要依據規劃設計,對排污進行監督和管理。
記者在國家氣候中心了解到,2010年,在該中心為《天津城市總體規劃(2020年)》進行大氣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就對已經設計好的工業區、居民區做出氣象條件與污染物擴散之間的對應關系,計算出不同地區的污染物排放最高值。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政府則根據此項標準來建立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機制。
城鎮規劃要充分考慮氣象因素和氣候影響是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與要求,也是社會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等都明確提出,要對城市規劃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符合城市防火、防洪等要求;在可能發生嚴重洪水災害的地區,必須在規劃中采取相應的防洪措施;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避免或減輕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受氣象災害、氣候變化的影響,或可能對局地氣候產生的影響。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要提升城鎮化質量,需要向“緊湊、多樣、低碳”的生態型城市轉變。其中,“緊湊”是以混合用地解決人多地少問題;“多樣”包括適應不同氣候、人文、地理環境;“低碳”則通過減少能源消耗來減少污染。這三個要素都包含著氣象因素。
法律有要求、社會有需求,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城鎮化規建設進程中,氣象因素并未因此而受到重視。記者了解到,目前法律法規對城鎮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并無強制規定;城鎮規劃設計部門更多的是讓氣象部門提供相關資料。因此,城鎮建設中的生態環境要素缺乏有效保障,而一些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或許很難追責。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工程師馬洪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以前做規劃時,對氣象因素考慮的不多;現在覺得應該更多地去考慮氣候對整個城市的影響。做城市規劃無非讓城市更舒適、更安全,這種舒適不單單是視覺上的美觀,更重要的是大氣環境、溫度、濕度各個方面的舒適程度。
服務防災減災 呵護美麗
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進入城鎮化加速期,我國現代化建設速度大幅提升。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伴隨著城鎮化進程,氣象災害頻發。在勞動力、資本、各類經濟、生活基礎設施高度集中的地區,災害損失被進一步放大。據統計,近20多年來,我國城市洪澇災害損失平均每年增加5%。
城鎮生態是城鎮生物的生存狀態,包括它們之間、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當生存環境發生改變,災害便隨之而來。在城市的防災減災中,氣象部門是名副其實的“消息樹”“發令槍”和“排頭兵”。
氣象學上用“渾濁島、熱島、干島、濕島、雨島”來形容城市氣候特征,城市氣象災害主要來自于這“五島”的影響。而城鎮化建設加劇了“五島”行兇作怪。
北京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房小怡介紹,隨著城市建筑和人口的急速增加,工業消耗、日常生活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如同一張厚厚的棉毯將城鎮包裹,降低了城市的熱量排放,形成城鎮“熱島”。而“熱島效應”又使城鎮上空大氣層變得不穩定,為云、霧和降水創造了條件,繼而引發“雨島效應”。房小怡進一步介紹,天氣系統移動緩慢增加了降水時間,而城市地面普遍采用的大理石、水泥等“硬質化”材料和地鐵等立體交通及地下商業等立體設施,使得暴雨過后“大街變江河”的情況經常發生。
與“熱島”對應的是“干島”“濕島”。相對于郊區、農村,城鎮白天水汽壓低,易形成 “干島”;而夜晚熱島效應強,水汽壓高,易形成“濕島”。
城鎮 “熱島”“干島”“濕島”效應加劇,對人體健康不利,容易引發疾病;高溫熱浪導致城市供電緊張,加重城市干旱,影響生產生活;城市生產生活和汽車尾氣排放等引起的大氣污染,又直接影響著人體健康。在“2012綠色北京論壇”上,民盟北京市委代表發言說,在“熱島”中心長期居住的居民,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患病率明顯偏高。
城鎮建筑物對氣流的阻擋能改變風速和風向,出現漩渦、升降氣流、穿堂風等各種“怪風”或“狹管效應”,對下風向建筑物、汽車和行人安全構成威脅。
城鎮高大建筑物和電子、通信與計算機網絡系統往往成為雷電“攻擊”的目標。江蘇省氣象局防雷老師稱,城市高層建筑增加,受“熱島效應”的影響,雷電活動也會增多。
近年來,“霧霾”成了社會熱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一位人大代表表達了對空氣質量的不滿與無奈。大霧,特別是霧霾天氣對交通安全會造成嚴重影響;大霧還會導致電網污閃掉閘,造成大范圍停電事故。今年1月,北京開往武漢的高鐵在河南境內受大霧影響,多次“爆閃”斷電,造成上千名旅客滯留。
在城鎮化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氣象部門早有行動。老師指出,城鎮氣象災害的程度不僅取決于天氣和氣象要素的異常程度,還與城鎮系統的狀態和承災能力有關。但要避免和減輕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是必須的,不僅做得到、還要做得好。
在解決城鎮洪災問題方面,中國氣象局正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相關通知要求,與住建、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門共同盡快建立暴雨內澇監測預警體系,并共同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的一年、二年、五年、十年工作計劃。記者了解到,氣象部門之前已經攜手相關部門開展研究與合作。
從城鎮建筑物防雷的角度來說,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縣級以上城市將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防雷行政審批作為防災減災的前置條件,作為防雷技術服務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日趨健全。
而對于霧霾影響的問題,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霧霾天氣的元兇是污染物排放,而不利于其擴散的氣象條件則是幫兇。氣象部門有責任與環保部門統籌開展霧霾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應對霧霾天氣災害,并為下一步的環境治理提供科學的基礎信息。目前,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都有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合作發布的空氣質量預報,今年內還將拓展到全部縣級以上城市。據悉,武漢等地還在探索以飛機增雨作業來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空氣質量的方法。
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是氣象部門對城鎮化進程的一種呵護;開展溫室氣體在線監測、高耗能企業碳排放估算,又是另一種呵護。建立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開展生態系統變化監測,開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和農業、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及人類生存環境與健康的影響等研究,是為了對美麗城鎮更好的呵護。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