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城市規劃變遷路線圖


建市初期的“先業后城”
在老規劃師孫繼書眼中,十堰是典型的“先生產后生活”、“先建設后規劃”的城市。國內,以一個工業興起一座城市,只有四川的攀枝花市可以與十堰相提并論。
十堰因第二汽車制造廠而興城。60年代中期,因備戰的需要,國家決定在襄渝鐵路沿線、鄂西北的山區十堰,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廠區根據“山、散、隱”的三線建設方針,按生產工藝流程,把30多個專業廠和辦公室,分片成組的布置在老白公路沿線的20多條山溝里。各專業廠以鐵路和公路相聯系,這時城市的建設規劃只能叫做“工業總圖”。
為了支援二汽建設,東北、上海、武漢等地的有志之士紛紛前來十堰。沒有設備,交通不便,廠房是干打壘,公路是砂石路……建廠初期的艱辛不言而喻,由此當時也盛傳“天當鋪蓋,地當床,蘆席棚里鬧革命”這樣的口號。
彼時最宏偉的建筑是汽車客運站的5層樓,外加五堰商場一棟磚瓦房。公交客運僅有兩條,分別是三堰客運站至黃龍、至白浪。城市主干道是一條泥巴路,河灘、溝谷遍布。環境的艱苦融入了人們的自嘲:“一條馬路兩棟樓,一個交警把兩頭;一個公園兩只猴,車間跑出大黃牛。”
孫繼書回憶說,1969年,十堰建市,劃鄖縣的十堰區、黃龍區及柳陂區的茅坪鄉為十堰市轄區。設市伊始,市政府(當時叫革委會)聘請了武漢市規劃院的部分設計人員編制了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為了進一步完善功能,又于1972年開始組織第二輪城市總規編制。
40余人經過半年的努力,完成總規編制任務,并按照中央“多搞小城鎮”和“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結合二汽的廠區布置和山地的地形進行布局。全市由十堰火車站至張灣的一個中心區政府和白浪、茅箭、紅衛、花果、土門、黃龍6個衛星鎮組成。中心區是二汽以及十堰市、鄖陽地區所在地,5個衛星鎮則圍繞二汽專業廠和東風輪胎廠進行規劃建設,各鎮之間相距3~5公里,由廠區鐵路和公路相聯系,形成點線結合、葡萄串珠的布局結構。
1973年,十堰升級為省轄市,相應的城市總規劃進行改良,補充了專業工程規劃,為供水、供電、城市防洪以及蔬菜基地建設提供了可操作依據。
1978年,第四輪城市總規劃編制開始啟動,十堰市的定位突出為“山區新興的汽車工業城市”,仍為城鎮群式布局。1978版規劃把全市分為一個中心區和白浪、茅箭、花果、土門四個分區,其中,黃龍、大峽、大川為郊區農貿鎮。這版規劃于1981年由省政府批準實施,較長一段時間內指導著十堰的經濟、社會發展。
從“先業后城”的“工業規劃”,到全域、精品的“城市”總規劃,十堰短短40余年的城市發展史上,經歷了數次重大的規劃變革。如今,十堰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而這一次的規劃,將決定十堰未來20年的模樣。
城市規劃的四次變革
“此后,十堰的規劃方向進行了四次變革,可以說是十年一個跨度,從中可以窺出不同時期內十堰的發展重點。”孫繼書說。
他將第一階段劃分為1983年至1993年。這期間,第二汽車制造廠改名為“東風汽車公司”,從國家管改為自謀生路,成功“斷奶”。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變化是:東汽各專業廠“干打壘”的建設已按小區布局建成了4-5層住宅樓,各片區配備了影劇院、體育場館等公共福利設施,建設了中小學校,形成一個“小社會”。總廠還設置了汽車工業學院及中專技校,面向全國招生。
十堰市從火車站至紅衛的中心區,建設了市級的商場、影劇院、圖書館、廣播電視大樓等公共建筑。市政府大樓也在六堰山上建成。朝陽、五堰、六堰等標準的居住小區相繼建成,城市初具規模。
在孫繼書的記憶里,當時的高樓有市圖書館(14層)、廣電大樓(15層)、商貿大廈(26樓),成為人們心中的標志性建筑。
第二階段從1994年至2003年。
1994年地市合并,十堰的城市職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口不斷向中心區聚集。中心區房地產的興旺又帶來了雞窩式的開挖山體建房、擠占公共綠地、見縫插房、加密加層拔高等不良現象,道路出現擁堵,中心區環境質量有不良趨勢。
至1996年,城市人口增加到43萬,建設用地擴展到46平方公里,均已接近或超過1991版總體規劃預測的目標。如何開發利用城市空間,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生產條件,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規劃部門的難題。
1997年,十堰啟動第六輪城市總規編制。1999年《十堰市城市總體規劃大綱》完成并于2002年進行修編。《修編》版將十堰分為茅箭、張灣兩個轄區,要求加快城區發展的同時,加快老白公路、209國道城鎮帶建設。
此版規劃提出,十堰的城市性質是國家重要的汽車生產和科研基地,是以發展旅游等地方性資源為主的鄂豫陜渝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工業以汽車為主,依托旅游、水電、林特、生物醫藥等地方性資源發展經濟。城市布局為帶狀組團式布局,劃分為西部組團、中部組團和東部組團。
縱然如此,城市的發展依然受到了用地的制約。2003年,東風公司總部搬遷至武漢,外傳“十堰再找不到一塊100畝的平地”,十堰出現“廢都”言論。
事實上,從2004年至今,十堰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的探索未曾止步。削峰填谷、人造平原式的“山地整理”為城市發展拓展了空間。
截至2013年,十堰“愚公移山”制造了近10萬畝土地,由此,東風龍門工業園、港澳臺工業園、神鷹工業園、溫州工業園等先后建成,十堰迎來了工業發展的新篇章。曾經“找不到一塊完整用地”的言論隨之散去。
但對山體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也凸顯出來。
從另一個維度看,進入2000年以后,十堰才真正有了“房地產”的概念。2002年,由翔龍世紀花園領頭的地產業開始風生水起,地產由小盤――大盤――超大盤過渡。香格里拉、東方明珠、上海城、和昌國際城、大洋五洲、大美盛城等優勢地產項目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起到了標桿作用。
體育館、體育中心、游泳館、美術館、群藝館、青少年宮等一批市政公共配套設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十堰這只山溝里的鳳凰實現了質的蛻變。
如今,以“一核多點”為引導的《十堰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正式實施,今后20年十堰城市發展的藍圖已經描繪出來,十堰城市發展又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堰前40年的變化,遠遠超出了老一輩人的想象。今后20年的發展,更是不可限量。規劃理念對城市建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新一代的規劃人正是這樣做的,令人欣慰。”孫繼書說。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