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是規劃出來的 是發展出來的


“城市不是規劃出來的,一定是發展出來的,但是一個好的規劃能夠讓城市發展得更加健康。”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理論的提出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日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細剖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得失成敗與未來戰略。
曾多次參與廣州城市發展規劃的李曉江再度為廣州發展把脈。他指出,廣州“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提出了完整系統的規劃,但是一定要腳踏實地地根據市場需求來推進,要在大規劃中識別出來我們最有條件建設的地區,集中力量來建設,給社會和市場提供供給,吸納有效的需求,才是客觀的工作方式。
他還給熱火朝天的南沙新區敲響了警鐘:“幾何中心不一定是天然的經濟中心,南沙未來實際的發展要客觀冷靜看待。”
1、提升自身功能量級
廣州提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已經歷經三任領導。我比較高興的是,盡管每一任面對的問題和發展機遇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屆傳一屆都在堅持這樣一個目標和導向。
南方日報:今年是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第五年。您怎么評價目前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進展?
李曉江:國家中心城市不是鐵定就是哪幾個城市,實際上它首先基于國家的經濟社會格局和城市格局,那么在中國南部應該有一個國家級的中心城市,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成為一個國家級增長極或戰略性支點。所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一個過程,并沒有十分確定的指標衡量或者有具體的目標,其實就是不斷地提高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和范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該說廣州是全國大城市中第一個使用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的。我記得,還是張廣寧任廣州市長時,覺得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很好,廣州怎么來利用好,來增強廣州的實力,擴大廣州的影響力,就用了這個概念。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最最重要的是在城市體系和區域經濟社會關系中的引領作用。就是說,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功能的量級和承載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因為城市真正帶動區域,靠它的功能輻射力。從這一點來講,廣州這幾年還是有所作為的。比如在航空樞紐和綜合的國家門戶型樞紐的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廣州空港旅客吞吐量在國內率先跨過3000萬、4000萬人次這樣一個等級,成為國內第二大空港,對國內、國際的服務范圍都在擴大,港口、鐵路樞紐的運輸能力也在提高。
另外一方面,從城市自身功能看,廣州這幾年在服務業的發展上有比較明顯的進步,這可以用指標來度量,也可以從城市的功能建設上來看。像廣州新中軸線的建設,新中軸線建設實際上是在打造一個具有區域服務功能的生產性服務區,包括提升廣州自身文化影響力的地區。因為在新中軸線有大量的商務辦公樓宇,這些樓宇成為廣州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的載體。其中已經建成的廣州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實際上是在提升文化的能力和影響力,我們能夠看到廣州在擴大區域影響和國家城市中的引領作用上取得的成績。
廣州還在繼續努力。廣州從去年提出了建設“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從規劃的角度上看,廣州還是在盡全力,全面地提升城市的地位。如果說廣州上一輪的發展更多的是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門戶型國際樞紐以及高端生產服務業等方面建設的話,那么廣州提出“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是希望在空間布局上能夠更加清晰地把國家中心城市的各種功能落位到具體的空間上去。譬如講,南沙現在是國家新區,我們希望南沙能夠再造一個新廣州,但是其實我更在意的是,怎么通過南沙的建設來提升廣州功能的量級和功能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將會提升廣州的城市地位。這種愿望,我們通過規劃來推進,但是規劃不等于結果。畢竟廣州已經經歷過快速發展的階段,開始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大規模擴張式發展的勢頭在放緩。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準確地判斷未來發展的趨勢,把握好城市發展的規律,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更加精致地、有目標地、有具體行動地去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廣州提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已經歷經三任領導。我比較高興的是,盡管每一任面對的問題和發展機遇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屆傳一屆都在堅持這樣一個目標和導向。
2、發展內需廣州職責重大
廣州天生就有與內陸經濟密切聯系的傳統,這種傳統在這一輪發展內需的導向下,應該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當國家進入內需和出口并重的階段時,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義特別重大。
南方日報:現在,武漢、沈陽等城市也都提出了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我們如何認識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區域意義?
李曉江:從廣州和國家中心城市的區域意義角度來講,至少我們可以強調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本身巨大的空間尺度需要區域化的經濟格局和經濟體系。為什么中國這樣一個國土需要若干個國家中心城市?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經濟體系在空間上必然是多個的。即使北京、上海這么強大的首都和經濟中心,功能也不可能覆蓋整個國土范圍。反過來,如果覆蓋整個國土范圍,肯定是低效率的。廣東是一個對外開放型、門戶型的地區,這個地區本身就有一個強烈的區域的引領作用。我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討論,隨著中國的經濟和產業體系的區域化特征凸顯,未來可能在不同的區域有若干個平行的經濟體系,這些平行的經濟體系既是在整個國家統一的大市場內部,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又具有區域型的特征。這種區域特征首先是基于前面強調巨大的空間尺度,其次是經濟活動的效率。
第二,從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全過程,降低成本,需要一種區域化的經濟體制。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產品的生產需要通過北京、上海、廣州之間的合作,那一定會帶來極其高昂的運輸成本。區域化意義的第二個層次就在于通過在一個區域內相對密集的空間關系,來降低從生產到流通、到交易、再到消費全過程的物流成本。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廣州越強大,對于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帶動會越大,對降低整個區域的運行成本和本地化的體系的構建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從區域的角度來考慮廣州自身的發展。
第三,從帶動內需的角度講,廣州天生就有與內陸經濟密切聯系的傳統,這種傳統在這一輪發展內需的導向下,應該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在珠三角對外開放快速發展時期,引領珠三角發展的是中國香港,深圳、東莞承接中國香港產業轉移,而廣州一直是作為地區性的中心城市。但是當我們國家進入內需和出口并重的階段時,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意義特別重大。如果說珠三角南部是在迎合國際發展方面承擔了更多責任的話,珠三角北部要承擔起對內陸輻射帶動的重任,要參與內需發展的過程。從發展內需的角度來講,廣州一直做得非常好,我們知道廣州有大量的交易市場和全國性的生活品交易中心。譬如時裝業,除了這些最高端的國際品牌的時裝外,國內大量的流行服裝的源頭是在廣州,去年我就對中大布匹市場、白馬市場、十三行市場等專門做過調研。
3、新城建設以需求為基礎
在推進過程中一定要腳踏實地地根據市場需求來推進。城市不是規劃出來的,一定是發展出來的,但是一個好的規劃能夠讓城市發展得更加健康。
南方日報: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廣州提出了“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其中要建設若干個新城。但是有人擔心,廣州是否有那么大的財力推進這么多的工程?
李曉江:其實不光是財力的問題,還涉及到有沒有那么大的需求。需求在哪里?投資者在哪里?以后蓋起來那么多房子,不管是商業的還是個人的,住戶在哪里?這也是我同樣擔心的事情。
“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的出發點是好的。其實這個規劃有兩個層次,一是把國家中心城市的職能落實到各個片區,二是在各個片區構建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相對比較完善的規劃體系。特別是關注到新城區的發展,不僅是經濟指標,還有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公共服務指標,甚至落實到項目,這在國內所有大城市中是第一次。在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三個城市副中心里都有清楚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清單,想追求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和三個城市副中心相對均衡的發展和資源配置,這些都是良好的愿望和嘗試。
但是,我跟你擔心同樣的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需求和財力,或者說我們是不是在“一二三”城市空間布局規劃里,把自己的發展構想得過于樂觀了。現在很難簡單地說一定有或者沒有需求,在推進的過程中,“一二三”的目標是宏大的、全體系的、完整的,但是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腳踏實地地根據市場需求來推進。城市不是規劃出來的,一定是發展出來的,但是一個好的規劃能夠讓城市發展得更加健康。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管是南沙新城還是東部山水新城,我們在實實在在的建設投資過程中,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引導、聚集需求。對于廣州而言,都會區主要是調整和完善,新城和城市副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城市和產業協同發展,產城融合,需要生活和生產同步推進,需要發展和保護同樣重視,然后特別是在空間上,要從小尺度的空間開始做,盡管我們可以規劃一個很龐大的空間,也許這個規劃可以用五十年,但是我們三年、五年、十年的建設是實實在在的,因此要在大規劃中識別出來我們最有條件建設的地區,集中力量來建設,給社會和市場提供供給,吸納有效的需求,這才是客觀的工作方式。
南方日報:您說到吸納有效的需求,其實現在從南沙新區和東部山水新城來看,最有效的需求就是房地產。像有的地方在沒有產業填時就發展房地產,這個模式還可以再復制嗎?
李曉江:比較困難。現在要在南沙新城和東部山水新城建大規模的房地產和住宅,空間距離太遠,很難吸引中心城區和都會區的人到那里去居住。其實我們早年從番禺就已經看到這一現象,不少人在番禺買了房子,但是并沒有到那里去居住、上下班,可能就是去度個周末,或者中國香港人來度周末。人對空間的距離是極其敏感的,尤其是南沙距中心城區有六七十公里的距離,人們是不可能跑那么遠的,除非那里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所以還是要把城市和產業、居住和就業結合起來考量。但是廣州在外圍培育這些新興的增長點,從長遠和總體上來講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想再重復中心城區用房地產發展帶動新區發展的模式,我覺得這不太可能。
4、廣州對內港深向外
廣州、深圳、中國香港三個城市不存在相互替代或是你死我活,其實是在一個大區域之間發揮各自的作用,這三個城市在制度上、政策上、文化上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南方日報:在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的“雙城記”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在城市發展中,廣州力圖吸引跨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但是也面臨著與深圳、中國香港的競合問題。廣州應該怎么辦?
李曉江:在廣州,我們強調它的中心性,廣州是傳統的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的大門戶的概念,六百年閉關鎖國,廣州這扇門一直開著,但是現在這個門戶已經慢慢被中國香港和深圳所替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廣州接下來要好好考慮怎么做好擴大內需的文章。只要跟內需相關的投資和機構,不管是國內資本還是國際資本,我認為在廣州的機會會多于在深圳和中國香港。如果國外企業進入珠三角是為了迎合中國內需發展的話,我相信它會傾向于選擇廣州,但是如果進入珠三角仍然是選擇面向國際的話,可能會選擇深圳或者中國香港,因為這兩個城市長期形成的發展慣性,在經濟上的導向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比如總部在廣州,廣州的國內的航線和航班的密度,比深圳要高多了,廣州的高鐵也要比深圳發達、便利,如果是服務于內陸,想在內需發展過程中取得機會,它會選擇廣州。
這兩個城市生活的成本和方式也不太一樣,廣州曾經是一個移民城市,但是已經形成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地方文化。可深圳沒有形成這樣的地方文化,還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觀察到一些技術創新型的科研機構可能更多地會傾向于深圳,因為深圳這個移民城市更容易融入。廣州作為地方文化越來越成熟的城市,在這些方面的吸引力會不如深圳。深圳還有創新等方面的制度優勢,所以你看到中興、華為都在深圳生長,而沒有在廣州。所以廣州作為成熟的市民城市其實是有它的吸引力的,廣州的市民文化非常濃厚、沉穩、淡定的,廣州人從來不起哄搶購股票、搶購房子,甚至非典期間,我在廣州看到,廣州人都很淡定。這種從容、淡定的心態會帶來一些獨有的吸引力,在醫療教育文化衛生這方面,廣州的吸引力可能比深圳要大。這兩個城市其實是特性挺強烈的城市,同樣在吸引外來投資的時候,職責不一樣,面對的方向不一樣,城市文化有差異。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尋找到最適合在廣州的東西。像我經常討論的“非正規”經濟的概念,這是一股非常活躍的經濟力量,比如中大布匹市場,比如幾十萬在廣州做生意的非洲人、阿拉伯人,這個人群你放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放在廣州是恰當的。
廣州和深圳、中國香港的分工,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的文化和城市市民社會的特征。在這個里面,尋找和發揮我們的優勢,做我們自己該做的和恰當的事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我始終堅信廣州、深圳、中國香港三個城市不存在相互替代或是你死我活,其實是在一個大區域之間發揮各自的作用,這三個城市在制度上、政策上、文化上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5、一線城市到了必須有所取舍的發展階段
國家一線大城市都到了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所取舍的階段了,這恰恰是環境倒逼的表現。這幾年,我們在北京談城市如何發展,肯定是件挨罵的事情,基本的人的生存環境都沒法保證了。如果回到十年前,廣州還在討論要不要搞石化產業,現在根本不會去想這個問題。
南方日報:中國在快速推進城市化進程,也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像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城市,各種“城市病”更顯嚴重。您對廣州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和破解城市病有沒有什么建議呢?
李曉江:國家一線大城市都到了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所取舍的階段了,這恰恰是環境倒逼的表現。這幾年,我們在北京談城市如何發展,肯定是件挨罵的事情,基本的人的生存環境都沒法保證了。如果回到十年前,廣州還在討論要不要搞石化產業,現在根本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連領導都不會去想廣州還要不要去發展石化產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后,人追求的目標變了。如果那時候個人收入是大家更感興趣的話題,到了今天,更加清潔、舒適的環境可能是老百姓追求的第一目標。如果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城市講新型城市化,首先還是要轉變觀念,這些城市真的應該放棄GDP導向的發展了,它的功能已經越來越完善了,你不去逼它,它也停不下來。
環境污染的問題一定是跟三個方面有關。第一是產業結構,不好的產業結構大量排放污染物。環境的倒逼是眼前的事情了,調整產業結構、不再發展污染產業應該是所有的一線大城市必須做的一件事情。第二是跟交通工具的排放,高度機動化時,車輛數量不斷增長,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交通污染。第三是城市管理帶來的污染,工地管理、生態環境、炊事等各種各樣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問題,需要從精細化的管理、更加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開始改變。
從整體上講,在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病是一個沒法回避的問題,但是也會快速推進我們進步。因為老百姓沒法忍受這些城市病,有必須改變的要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政府和老百姓同樣重視這件事情。最怕的就是政府出于GDP、工業產值或者就業的壓力,還在盲目發展一些污染型產業,這是最讓人擔心的。要控制一個城市的污染,最根本的還是要控制產業結構,減少生產環節的排放。
“城市病”要從整體上應對,而不是僅僅單一的手段,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和不斷的改善來治理。整體上,所謂的新型城鎮化,對于一線大城市來講,首先是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尊重自然的發展模式。要把這真正作為老百姓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目標,逐步改善,因為污染真的不是一日之功可以解決的。
6、限牌限外要有替代方式
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是典型的公交都市,但是我們應對機動車化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所以需要很多政策不斷地嘗試,而不是簡單地用最極端的政策。但是我現在支持北京、上海、廣州的限號,真的沒辦法了。
南方日報:交通擁堵問題困擾著不少城市。現在,廣州采取了限牌、限外的應對之策,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和討論。
李曉江:北京、上海也無一例外是用行政的手段控制交通擁堵的問題,我認為用行政的手段是一個最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交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要管好必須是多方面的政策共同下手。我們希望小汽車越來越少,但并不希望出行那么困難,出行是剛性需求,外地人要過來辦事,本地人要上班上學,這些都是不能改變的需求,問題是你用什么方式去滿足。前段時間,我們國家處于小汽車快速發展的時期,每個人有了小汽車,就想拼命地開,而且開多開少并沒有很好的政策引導。北京是全國公交補貼最多的城市,一年給地鐵和公共汽車補貼兩百億元,北京市民包括外地流動人口能夠享受到人均每年一千塊的財政補貼。公交是一個更加集約化、低污染、高效率的交通方式,鼓勵公交是對的,但是也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公交服務水平是否足夠,如果換乘不方便,速度很慢,盡管便宜,很多人也會放棄,就是說整個交通服務是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價格,還有舒適性、可靠性、速度等很多方面。二是北京的小汽車使用成本也是全國最便宜的,停車的費用比上海、廣州便宜得多。政府一邊拼命地補貼公交,另一邊拼命地修路,最后用單雙號限行、搖號的手段來限制,把自己弄得很吃力。上海是反過來的,上海上個月的車牌拍賣已經到了九萬、十萬,但是上海的公交補貼相對于北京要低得多,所以上海是小汽車最貴、公交也貴的地方,老百姓也很難受。
交通的改善需要系統配套的政策。一方面需要一些行政和經濟手段來限制小汽車的使用。小汽車占用的道路空間、產生的污染排放和造成的交通擁堵具有大量的外部性,這些外部性在絕大多數大城市,個人沒有支付,而是社會在承擔。我們的燃油費只有一塊錢,遠遠不足以治理大氣污染、加強道路建設。人人有一輛小汽車就拼命地開,很低成本、很少約束地使用,一定會帶來擁堵,修再多路也沒用的。我們有一句話,交通量永遠超過道路的供給,沒有政策調節,修再多的路,第二天也會被新增加的交通壓力給占用了。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有競爭力的、公益性的公交體系,這種公交體系不僅在價格上是可以承受的,還要便利、覆蓋率高、舒適、快捷等。要開小汽車,要承受交通擁擠,可能比選擇公交的時間還要長,而且要付出更多的費用。對于中國的城市,未來的交通是非常樂觀的,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是典型的公交都市,但是我們應對機動車化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所以需要很多政策不斷地嘗試,而不是簡單地用最極端的政策。但是我現在支持北京、上海、廣州的限號,真的沒辦法了。
南方日報:廣州要徹底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除了限牌和限外之外,有沒有其他辦法?
李曉江:所有政策都需要一個過程。建立一個有競爭力的公共交通體系,需要時間、管理水平、經營能力、服務理念等全面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反過來,小汽車還是有很多公交沒法替代的好處,可以門到門,不怕風不怕雨,靈活機動,隨時說走就可以走,未來應該是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機動交通和非機動交通共存,可以不斷在其中選擇、轉換的系統。自行車、步行也都是很重要的出行方式,但是我們現在過度的機動化,把自行車的空間全占掉了,把步行的空間和環境全破壞了,最后導致機動車擁有和使用的泛濫,只能用極端的辦法來治理。
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都曾經歷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曾經比我們現在嚴重多了,交通擁擠比我們嚴重多了,但是都逐步緩解了。中國是一個高密度的城市,未來一定是適合公交發展的,但是這個過程確實很痛苦。這既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去建設公交體系,同時需要政府具備很強的目標導向的交通政策,需要市民的配合、觀念轉變。我們看發達國家,在日本東京、紐約,人們都是靠公交上下班,周末開車到郊外度假,這樣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形成需要一個改變的過程。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最核心的應對策略是系統化的建設和提供配套的政策,有限制性政策,必須有鼓勵手段,限制交通必須要有替代方式,不給替代就讓市民出行很不方便。
7、南沙未來發展要客觀冷靜看待
南沙港口的潛力非常大,這點我還是非常看好的。尤其廣州繼續發展和內需相關的服務業和制造業,港口還是會發展很好。事實上,廣州、深圳、中國香港的港口分工是很明顯的,廣州的南沙港主要是內貿,這點與廣州的城市地位是完全相匹配的。
南方日報:中心城市的發展引擎是“國家新區”,通過對“國家新區”投入密集的資本、政策資源,賦予其體制、模式創新的使命,形成超常規、超高速發展的區域。您做過不少國家新區的規劃和研究。您覺得,廣州南沙新區的發展道路應該怎么走?
李曉江:我對南沙不是特別樂觀。南沙的優勢是處在珠江口的環灣地區,也是整個珠三角的地理中心。最早重視這一點是在2000年,也是廣州上一輪快速發展的標志性時間節點,當時廣州提出了“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發展策略,這個策略就是我們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的,我是團隊成員之一。我們認為,廣州大踏步地向南發展,其實是珠三角核心地區的一個空間。南沙后來發展港口,拓展廣州發展重型運輸業和制造業的新空間,這個空間是在廣州北部和東部都找不到的,發展到南部是對的。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廣州利用南沙和中國香港、深圳有更密切的合作和緊密的互動,在環灣地區能夠形成聚集。但是現在冷靜反思一下,可能這樣的想法有點想當然,事實上我們看到南沙新區的發展,還是以物質型的第二產業為主,真正的第三產業發展得不是特別理想,這點可能還是與南沙遠離城市中心有關。而且在2000年的快速發展以后,整個珠三角已經超前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不管是因為環境倒逼、成本倒逼,都比我們想象得要快。國家啟動中西部地區的均衡發展,啟動內需也比我們想象得要快,這些因素都是當時沒有想到的。我們當時想象更多的還是南沙作為整個珠三角的地理中心,成為核心功能聚集的地區,我們希望這個地區有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機遇的判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說一些因素的變化,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問題。我今天還在看南沙明珠灣區的規劃設計,在想我們什么時候能夠建成那么大一個城市區域,但是至少從產業啟動逐漸積累,這里還是廣州重要的發展空間,讓廣州整個城市的核心功能可以向南多輻射六七十公里,能夠融入到珠三角的核心地區。但是南沙未來實際的發展還是要客觀冷靜看待。
南方日報:南沙作為珠三角的地理幾何中心,卻沒有重要的聚集客流的交通設施,這是一個遺憾。
李曉江:原來我們設想有一條快速的軌道交通從廣州的白云機場,經過廣州的中心城區,再經過番禺到南沙,然后進入深圳的空港地區,到深圳前海,再到中國香港赤臘角機場,再到中國香港中環。如果這條線上有一條快速、高質量、高品質的快速交通,也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這個節點的區位價值。這是三個城市的中心區,連通三大國際機場,這是我們2000年和2003年珠三角規劃里強烈推薦的交通走廊。但是,很可惜,目前的交通走廊都繞過了南沙,包括軌道交通,現在南沙的交通設施還是相對不那么齊備。幾何中心不一定是天然的經濟中心,南沙要想真正成為城市中心,還是需要交通的支持。
南方日報:南沙如果不能聚集起高端服務業,近五年到十年要先做什么?
李曉江: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想法,可能還是需要著眼區域流通領域,南沙還是有區位優勢,可以同時服務珠三角的東岸和西岸。
南方日報:南沙發展港口的潛力大嗎?
李曉江:南沙港口的潛力非常大,這點我還是非常看好的。尤其廣州繼續發展和內需相關的服務業和制造業,港口還是會發展很好。事實上,廣州、深圳、中國香港的港口分工是很明顯的,廣州的南沙港主要是內貿,這點與廣州的城市地位是完全相匹配的,我認為還可以繼續做大。
8、不能用現代化來否定專業市場
廣州確實需要考慮,如何迎合當前產業提升和流通領域提升的趨勢。廣州的專業市場是非常強大的內需動力,具有很大的潛力,但這種潛力也需要現代化,需要跟上時代,同時要保持已有的優勢。
南方日報:廣州提出打造國際商貿中心,但是在電子商務如此發達的當下,廣州的交易層次是比較低的,特別是傳統的批發市場,面臨著提升再造的問題。
李曉江:我相信有一點,有形市場還是會在很長時期內存在下去,電子商務確實已經對人的消費行為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從過去拿著包上街去購物到現在在網上訂購、送貨上門的模式,確實是很大的變化,但是我相信,很多傳統的交易方式不會一夜之間都消失,很多面對面的交易,特別是在批發環節,就是流通的非個人環節,還是有很多比如討價還價、訂購商品等傳統的方式會保留下來,所以也不用慌張到好像明天就要變成完全在虛擬世界完成所有的活動一樣。
但是,廣州確實需要考慮,如何迎合當前產業提升和流通領域提升的趨勢。廣州的專業市場是非常強大的內需動力,具有很大的潛力,但這種潛力也需要現代化,需要跟上時代,同時要保持已有的優勢。我跟天河、越秀、荔灣的領導都交流過,說我們的市場太差了,破破爛爛臟兮兮的,但實際上它是廣州的活力的一部分,包括大量非洲人、阿拉伯人在這里做生意,其實這都是廣州的魅力所在。我覺得這些需要規范化、提升和管理,但是首先需要保護和鼓勵。基本思路應該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升、改善。它需要現代化,但不是用現代化來否定它,把它判定為一個落后的東西。
編輯推薦:2013年城市規劃師VIP套餐 搶先熱招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