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過程中的“極化效應”


環球網校提供城市規劃師考試行業動態新聞
大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促使公共設施及服務從主城區向新城區擴散,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以北京為例,發達的CBD(中央商務區)、金融街周邊教育、醫療各類資源配套充沛;而新樓林立的城鄉交界地帶,仍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
“這就是城市化過程中的‘極化效應’。”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產業室副主任張軍告訴記者,由于主城區人口集中,在空間結構上處于有利的節點,擁有交通便利、資源集中等優勢,容易獲得政策支持,這些“原始推力”,使得主城市容易成為城市化過程中“先富起來”的地區。
而按照國際經驗,城市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城市化率超過50%時,城市發展便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其中包括區域平衡發展問題。這時候,主城區的“極化效應”開始逐漸惠及相對落后地區,形成“涓滴效應”。
統計顯示,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超1.2萬美元,城市化率在2008年時已超80%,這意味著北京應該已進入從“極化效應”向“涓滴效應”過渡的階段。
要擴散,而非再吸納
《財經國家周刊》發現,目前北京市范圍內主城區與周邊郊區縣的投資增速相差無幾,投資規模則不可同日而語。
例如,密云縣2011年完成投資總額為132.1億元;同期海淀區中央單位完成投資就有150.6億元;朝陽區累計完成投資1177億元,幾乎為密云縣的9倍。
與此同時是主城區在人口、建設用地等方面的強勢增長。數據顯示,近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長總量中近60%集中在主城區,人口實際規模超過規劃控制量近170萬;此外,近年來的新增建設用地中,總面積較小的中心城占全市增長總量的比例達到50%,增長率為13.3%。
除了所享人力、土地等資源差距之外,公共服務投入的差距也很明顯。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員會在2011年開展的一次調研顯示,大型醫療設施、高等院校、大型文化體育設施等公共資源,繼續在中心城區聚集的現象嚴重。而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在公共設施建設的對接上尚缺效率,優質醫療、教育設施向新城實現實質性轉移,主要采取的都是名院辦分院、名校辦分校方式。
由于各項資源與配套的落差,主城區與周邊地區的城市分工也逐漸出現分化,如分工不合理就會讓周邊地區面臨失去長遠發展動能的隱憂,而區域協調發展缺乏統籌,則易造成“城業分離”。
以通州新城為例,近年來住宅建設快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在CBD及地鐵沿線地區就業的人口,居住功能占絕對主導地位,卻缺乏主導性的第二產業以及高品質的第三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目前,在居住、公共服務設施、工業倉儲三類現狀用地結構中,通州居住用地的比例達52%。
張軍對記者表示,能否實現從“極化效應”向“涓滴效應”過渡,對國際化大都市而言非常不同。倫敦、東京等城市步入“涓滴效應”階段后,逐漸形成都市圈,不僅帶動周邊地區的繁榮,也保證了其自身轄區內的社會平穩。而一些拉美大城市,則出現核心區長期增長后投資收益率不斷下降,生產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導致人口聚集、就業困難、交通混亂,不僅核心區經濟增長缺乏長期潛力,社會穩定也受到影響。
強區擴張須受約束
先做大、吸收資源,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相機而動;先把蛋糕做大,再考慮如何切分,對于理性的地方政府而言,這幾乎是習慣性的路徑。北京作為一個整體,在蛋糕做大的局面下,對各區縣的發展空間、機會進行內部騰挪,已成為推進可持續發展不可回避的選擇。
這方面,北京是先行者,其未來的政策規劃將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
“如果政府認為北京已經過了‘極化效應’階段,那就需主動調整城市化戰略,把一些產業通過功能分區的辦法,逐漸向區縣轉移。”張軍表示,“這意味著,北京市應重新確定城市化戰略。”
一般而言,核心區、主城區、區縣、縣市、中心鎮、行政村的逐級分布,是一個成熟城市的網絡體系架構。政府通過加強區縣、中心鎮的建設來完善城市功能,并通過區縣、中心鎮這個承上啟下的環節,實現城市對農村的反哺。
據悉,最新規劃中,北京市遠郊區縣的發展設計仍呈散狀分布,如建設區縣生態商務區、旅游文化度假區等。這說明對于區域協調發展,還缺統一設想。
“利用某一地區獨有的資源、特色,做點狀規劃雖然必要,但還不全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教授張強認為,北京市主城區擁有人才、技術、資金,周邊地區擁有土地、勞動力,相關部門可以更好地將二者資源結合起來。
“如平谷、密云、門頭溝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是單純依靠當地低成本的農業旅游就可輕松實現,而是需要真正的投資與實業支撐。”張強認為,“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會放緩,但這些地區的大型基建投入仍將保持在較大規模。”
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員會調研報告認為,對于周邊地區、新城建設,應加大市級投資規模和區縣配套資金的投入,加強新城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有序吸引城市居民和中央、市屬單位向新城轉移的預期。
此外,現階段周邊區縣應結合各自的土地儲備,加強對供水廠、污水處理廠、變電站等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用地的優先保證,為促進規劃實施和重大基礎設施落地創造有利條件。重要的是,周邊地區的發展只有在實現對強勢地區的合理約束基礎上,才可以獲得增長空間。
上述報告認為,達到疏解主城區、中心城功能,加快建設新城的目標,基礎在于對主城區的一系列資源掌控和規模擴張進行合理控制。例如,未來北京市應嚴格控制中心城區的建設規模和人口總量,避免聚集新的人流和交通流量,從而為遠期發展留下余地和空間。
同時,該報告建議采取凍結立項和規劃審批等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對北京核心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相關項目,例如嚴格控制占用規劃綠地、市政交通用地來搞商業性開發建設。
2011年城市規劃師成績查詢匯總 2012年注冊城市規劃師論壇交流
最新資訊
- 注冊城鄉規劃師前景如何?三峽水電工程重磅開工,揭示背后的高端職業趨勢2025-07-21
- 注冊城鄉規劃師身價看漲?速看原由!2025-05-28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最新實施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2025-05-07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的市場需求如何2025-01-08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未來前景可觀2024-12-13
- 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城市公共交通條例》2024-10-29
- 我國注冊城鄉規劃師增至4.7萬余人,考試大綱抓緊修訂2024-10-25
- 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通知2024-10-25
- 注冊城鄉規劃師迎來重大利好政策2024-10-23
- 2025年注冊城鄉規劃師發展前景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