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考專升本政治馬哲串講筆記第二章


第二章 物質和意識
考試大綱要求
考試大綱對本章的具體要求是: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1."了解物質、意識、運動、規(guī)律、時間、空間等基本概念";
2."理解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關系".
3."掌握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本章的中心任務是全面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原理,著重闡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原理。世界的物質性原理是從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等方面展開的;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是側重揭示意識的第二性和派生性,闡明意識的物質根源性和對物質的依賴性。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原理,是從總體上把握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反作用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反作用,包括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兩個方面。
學習本章,不僅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以上基本原理,而且還要注意運用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辯證關系原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原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原理以及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等,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練習題
一、選擇題
1.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幾種具體物質形態(tài)的哲學派別是( B )
A.辯證唯物主義 B.樸素唯物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庸俗唯物主義
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C )
A.實物性 B.可知性 C.客觀實在性 D.運動的絕對性
3.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這是對運動的( C )
A.唯心主義理解 B.直觀唯物主義理解 C.辯證唯物主義理解 D.庸俗唯物主義理解
4.設想脫離物質的運動必然導致( A )
A.唯心主義 B.二元論 C.辯證唯物主義 D.機械唯物主義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5.設想脫離運動的物質必然導致( B )
A.詭辯論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C.客觀唯心主義 D.庸俗唯物主義
6."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說明了( B )
A.物質和運動的統(tǒng)一 B.運動和靜止的統(tǒng)一
C.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 D.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7.時間和空間是( B )
A.物質的唯一特性 B.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
C.感性直觀形式 D.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
8.時間的無限性是指它是( D )
A.瞬息萬變的 B.不可測量的 C.一去不復返的 D.無始無終的
9.空間的無限性是指它的( B )
A.存在是永恒的 B.三維廣延性是無限的
C.體積是不可度量的 D.存在是絕對空虛的
10.時間的一維性是指它的( C )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無限性 D.持續(xù)性
11.從動物的心理發(fā)展到人的意識的決定性因素是( D )
A.手腳分工 B.語言的產生 C.社會的出現(xiàn) D.勞動
12.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是( D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適應于物質 B.意識決定物質,物質隨意識的變化而變化
C.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也決定物質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
13."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是( D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14.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運動性 C.物質性 D.客觀性
15.意識能動性實現(xiàn)的根本途徑是( A )
A.社會實踐 B.主觀努力 C.客觀規(guī)律 D.先進的物質手段
16.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客觀前提是( D )
A.個人積極性的發(fā)揮 B.集體智慧的調動
C.解放思想 D.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17.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哲學是( D )
A.樸素唯物主義 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C.庸俗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
18.哲學上的一元論就是承認( C )
A.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
C.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世界 D.世界是發(fā)展的世界
19.哲學上的二元論是( D )
A.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
B.唯心主義的一種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獨立派別
D.動搖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最終必然陷入唯心主義的哲學
20.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是( C )
A.二者是互不相關的 B.二者是絕對對立的
C.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表現(xiàn) D.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內容
21.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證明了( B )
A.意識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現(xiàn)象 B.物質是意識產生的基礎
C.機器思維最終將超過人類思維 D.對人腦機能的認識已經完成
22.否認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是( B )
A.庸俗唯物主義 B.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樸素唯物主義
23."意識是人腦分泌的特殊物質".這是( D )
A.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D.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24.人類認識的能動性是指( A )
A.能動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動地改造客觀規(guī)律
C.自由地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 D.自由地改造社會規(guī)律
25.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 C )
A.擺脫客觀世界的制約 B.反映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
C.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D.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二、辨析題
1.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
(1)這是一個折衷主義的命題,它否認了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實際上是唯心主義觀點。
(2)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是關于世界有無共同的本原問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
(3)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它作為"思維"的對立面,是物質的存在;單獨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質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見,把"存在"作為世界統(tǒng)一的基礎,混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實際上宣揚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錯誤
2.尊重客觀規(guī)律,就會妨礙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1)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違背客觀規(guī)律必然在實踐中遭到失敗。
(2)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前提,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又必須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必要條件。
(3)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既反對否認客觀規(guī)律的唯意志論;又反對否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械論或宿命論。
錯誤
3."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這是馬克思在論及觀念的產生及其本質時所說的一句話。這一論斷表明:
(1)意識和觀念就其內容而言,它來自外部物質世界。所謂"移入人的頭腦"就是指通過感覺和思維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把物質的東西變成人腦中觀念的東西,也就是達到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的把握。
(2)人腦對外部物質世界的反映,不是機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腦對客觀物質進行加工改造,人才產生出觀念,實現(xiàn)對客觀物質的觀念把握。人腦改造物質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感性現(xiàn)象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加以改造,從而觀念地把握客觀物質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過程。
正確。
三、簡答題
1.簡述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偉大意義。
(1)列寧在總結自然科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為物質下了一個科學而完備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簡而言之,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列寧的物質定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它指出了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質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和結構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貫徹于社會歷史領域,堅持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同歷史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2.簡述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從單純的位置移動起直到人的思維活動。
(2)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論是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其內部及其與別的事物之間,都是處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這種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因此,整個世界的一切都處在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否認或不懂得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認為事物本質上是不動的,即使有運動變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動或數(shù)量的增減,不會發(fā)生質的變化。
(3)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運動盡管有多種形式,有低級的,也有高級的;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但它們的承擔者都是物質。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物質承擔者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承擔者的運動,必然會陷入唯心主義。例如客觀唯心主義把運動看作是獨立存在的絕對觀念的運動;主觀唯心主義只承認感覺或自我意識的存在,運動也就被說成是感覺、或意識的活動。
3.簡述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及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間一切變化和過程。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指事物沒有發(fā)生位置移動和質的變化。
(2)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的統(tǒng)一。
①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
②運動和靜止相互依存,沒有運動就無所謂靜止;沒有靜止也無所謂運動。
③運動和靜止相互滲透,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3)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否認相對靜止存在的相對主義詭辯論的錯誤和否認絕對運動的形而上學不變論的錯誤。
(4)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
①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從而區(qū)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認相對靜止,事物才能進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事物瞬息萬變,物質的分化就推動了必要條件,生命也無法存在和發(fā)展。
③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絕對運動,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參照系。
4.簡述哲學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關系。
(1)哲學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之間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二者是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2)二者的區(qū)別是,哲學物質范疇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共同本質的哲學概括,它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的、絕對的;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是對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結構、屬性的認識,它隨著實踐和自然科學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是可變的、相對的。
(3)二者的聯(lián)系是,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提供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對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5.簡述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1)意識的起源。首先,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它的產生大體經歷了三個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
第一,從一切物質具有的物理、化學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第二,從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第三,從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類意識的產生。
其次,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在人類意識產生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第一,勞動促進猿腦變?yōu)槿四X、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器官;第二,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外殼;第三,勞動不斷豐富著意識的內容,推動著意識的不斷發(fā)展。
(2)意識的本質要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和意識的內容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和規(guī)定。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來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或屬性;從意識的內容來看,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第一,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之所以具有產生意識的機能,主要在于人腦具有別的動物大腦所不具有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它能接受語言、文字這樣的信息并對各種實物的刺激做出反映;人腦具備抽象思維、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產生意識和進行意識活動的功能。總之,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基礎,意識是人腦這種高度發(fā)展了的物質的機能和屬性。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人腦不能自動產生意識。只有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種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產生意識。意識無論正確與否,都是來自外部世界,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6.簡述勞動對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決定作用。
(1)勞動使猿腦變?yōu)槿四X,從而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器官。勞動是從制造生產工具開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了類人猿手腳分工,能夠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開闊了視野,能面對更為復雜多樣的刺激和信息儲存反饋,從而促進了腦的進化、發(fā)展,不斷完善,逐漸成為能夠產生意識的人腦。
(2)勞動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沒有語言,就不會有思維和意識。勞動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原始的人類需要在勞動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思想、愿望、要求和情感等,當社會成員之間感到有什么東西非說不可的時候,語言便產生了。語言的出現(xiàn),使人們交流思想有了工具。人們借助語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質或內在聯(lián)系抽象出來,加以概括,這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運用和展開,就標志著真正的意識的出現(xiàn)。
(3)勞動豐富了意識的內容,推動了意識的發(fā)展。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是不斷深化的,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物質資料。這使得人們的生活和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也越來越復雜,從而使得意識的內容日益豐富,人的思維和智力水平越來越提高,推動了意識的發(fā)展。人的勞動活動引起了自然界的變化,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fā)展起來。
7.簡述規(guī)律及其特點。
(1)規(guī)律是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它與本質、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2)規(guī)律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任何規(guī)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也不能改變和消滅規(guī)律。第二,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規(guī)律在其適用的領域和范圍內,是普遍起作用的。第三,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在同一類事物和同一領域中,合乎規(guī)律的現(xiàn)象就會重復出現(xiàn),反復發(fā)生作用。第四,規(guī)律具有穩(wěn)定性。表現(xiàn)規(guī)律的現(xiàn)象是多種多樣的,但規(guī)律本身是相對穩(wěn)定的,它是事物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
8.簡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及其相互關系和重要意義。
(1)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落后的觀念和僵化的教條束縛中解放出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找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辯證的統(tǒng)一。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有可能客觀、全面、準確地把握客觀實際,切實做到實事求是;另一方面,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亂想,盲目蠻干,而是為了更好地做到實事求是。因此,必須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科學地結合起來。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勝利發(fā)展。反之,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就不可能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而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遭受挫折。
②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嚴重失誤,造成失誤的根本原因,就是違背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恢復了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③我們只有繼續(xù)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9.簡述意識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tǒng)一。
(1)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第一,意識只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而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第二,意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觀世界所特有的;第三,每個人的反映都受他原來的情感、知識、經驗等主觀狀態(tài)的影響,對同一對象進行反應所形成的個體意識之間有差異性;第四,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世界上存在的東西,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的觀念。
(2)意識在內容上又是客觀的。第一,盡管意識不是客觀事物本身,但它來源于客觀事物;第二,意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反映著客觀世界;第三,對同一對象的反映,產生個體意識差異的原因是客觀的;第四,人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任何觀念都有其客觀"原型",即使是某些虛幻的、荒誕的觀念,也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只不過是歪曲的、顛倒的反映罷了。
(3)意識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tǒng)一。如果否認了意識的主觀特征,把意識說成是人腦的分泌物,就是庸俗唯物主義觀點。如果否認了意識內容的客觀性,把意識看成純粹是主觀自生的,就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10.簡述意識的能動性的表現(xiàn)及其實現(xiàn)條件和途徑。
(1)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指人們在實踐中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③意識的能動作用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④意識活動能在一定條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動。
(3)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和途徑:
①認識和尊重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是正確和充分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前提;
②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是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重要條件;
③正視并處理好事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才能使意識的能動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
④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通過實踐活動,實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四、論述題
1.試述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及其意義。
(1)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第一,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而不是多個;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是有機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這種一元論哲學同主張物質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的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承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都是一元論哲學。但唯心主義主張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根源于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空間是物質運動存在的基本形式;規(guī)律是物質運動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客觀存在的反映。總之,萬物統(tǒng)一于物質。
第三,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是無限多樣的統(tǒng)一。物質世界具體性質和形態(tài)無限豐富多樣,但本質上是共同的,都統(tǒng)一于物質。
(2)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這一原理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象,歸根到底都是由物質所引起的,都可以從物質運動中獲得最終的解釋和說明。堅持這種觀點,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的歪理邪說,樹立起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第二,這一原理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客觀事物是第一性的,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堅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性去改造世界,而決不能從主觀想象或書本條文出發(fā)。這就是在實踐中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
2.試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1)在實際工作中,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還是從主觀意志出發(fā),自以為是,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的表現(xiàn)。
(2)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之所以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以下原理:
①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去認識事物,這就是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理。這正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所要求的。
②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實際去認識事物,這就堅持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物質世界運動發(fā)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既要承認事物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一面,又必須堅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指導實際工作的方針、改革,要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裹足不前。 ③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考慮時空條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就堅持了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的原理,堅持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反對超歷史,超時空的"左"的傾向,也要反對落后于時空條件變化的右的傾向。
④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實際情況,揭示客觀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性和發(fā)展的過程性、階段性,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這就堅持了物質運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的原理。
總之,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既堅持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又堅持了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的原則,也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和工作路線。因此,它既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發(fā)點。
(3)我國當前的最大實際,就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強調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堅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就是要看它是否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是否符合這個實際。
3.試述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辯證關系及其實踐意義。
(1)主觀能動性是指人們在實踐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動地認識世界,是指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一個透過現(xiàn)象達到事物本質的過程,所謂能動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過實踐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來的客觀世界。客觀規(guī)律性是事物內部所固有的、本質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2)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之間的關系。
第一,遵循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為了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動就必須合乎客觀規(guī)律,必須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否則,就不能實現(xiàn)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總之,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過程,只有尊重客觀規(guī)律,才能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觀規(guī)律。
(3)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這種情況要求我們每做一件事都必須認真考慮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做到科學決策、科學實踐。
第二,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才能掌握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規(guī)律,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發(fā)展。
第三,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要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辯證地結合起來。既要反對那種無視客觀規(guī)律、片面強調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唯意志論,又要注意避免只強調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注重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宿命論和機械論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4.運用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意義。
(l)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意識能指導人們采取正確行動,促進事物合乎規(guī)律地發(fā)展;錯誤意識會引導人們采取錯誤行動,阻礙和破壞事物的發(fā)展。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根據(jù)客觀實際,按規(guī)律辦事,即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
(2)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才能認識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規(guī)律,制定出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反之,從主觀愿望和書本出發(fā),必然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受挫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恢復了用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只有不斷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才能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注意:選擇題要很好的理解
簡答題和論述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辨析題首先判斷正誤
最新資訊
- 2025年成人高考各科目備考建議2024-12-12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2024-10-16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61-8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41-6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21-40個)2024-10-14
- 2024年10月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前沖刺必背重點80個(1-20個)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投訴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詢問信2024-10-14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請求信2024-10-13
- 2024年成人高考英語書信作文萬能模板:邀請信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