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 >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備考資料 > 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四

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四

更新時間:2015-04-20 11:30:54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環球網校醫學網整理供考生參考,希望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編輯推薦: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匯總

  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整理供考生參考,希望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第四章 藏象

  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

  (一)區分臟與腑的主要依據

  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

  (二)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

  化生和貯藏精氣。“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

  受盛和傳化水谷。 “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點

  1. 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態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貯藏精氣似臟,與一般臟腑不同的六種器官或組織,包括腦、髓、骨、脈、膽、胞(習慣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稱精宮)。

  3. 生理特點

  貯藏精氣。 “藏而不瀉”。

  第一節 五臟

  一、心

  (一)主要生理機能

  1.心主血脈

  (1)概念

  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脈兩個方面,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主宰著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發揮滋潤和濡養作用,以及心有參與血液生成的功能。

  心主血脈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輸送營養物質、滋潤和濡養各臟腑五體官竅。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陽)能將進入心脈的營氣和津液化赤為血。

  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

  (2)心行血的原理

  ①心和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

  ②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動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脈三者共同協作,以心為主導來完成的。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氣充沛位居主導地位。

  (3)征象

  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表現為面色紅潤,舌色淡紅而有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節律整齊,胸部舒暢、無不適感。

  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有多種病理類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虧虛,可見面色與舌色淡白無華,脈細無力,心悸等;如心脈瘀阻,可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胸部憋悶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體之神的概念

  ①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

  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傾向等精神活動。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狹義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的作用。

  (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①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其原理在于:心神能夠控精馭氣,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其中,以神能馭氣最為關健。

  ②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

  其原理在于:心為神明之臟,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并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活動的臟器。

  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是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刺激而作出應答反應的結果;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來完成的。

  (4)心藏神的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意識清晰,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情緒穩定,睡眠安穩,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正常而協調。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現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寧或心神錯亂的病癥,或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失調。

  3.心主血脈和心藏神之間的關系

  密切相關,互相影響。

  因為心藏神,而心神能夠主宰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同時,心又主血脈,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內經》把心稱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2.在竅為舌

  3.在志為喜

  4.在液為汗

  5.與夏氣相通應

  二、肺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

  ①概念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主管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

  ②生理作用

  呼濁吸清,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③征象

  a.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

  b.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都可出現呼吸異常的表現:如肺氣失宣,多見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肺氣失降,多見喘咳氣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氣

  ①概念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主宗氣的生成;

  b.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到宗氣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氣虛病變,并且影響一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臟腑經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3)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機能。

  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機能。

  2.主行水

  (1)概念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

  (2)內涵

  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各自對津液的輸布、排泄過程。

  (3)病理征象

  外邪犯肺或內傷及肺,使肺失宣降,就會導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現汗、尿排泄障礙,表現為無汗、小便不利;而且體內水液停聚,發生痰飲或水腫等病變。

  3.肺朝百脈,主治節

  (1)肺朝百脈

  ①概念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再通過肺氣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②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肺氣助心行血。

  其原理有二:一是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促進血液運行;二是肺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氣虛弱或肺氣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則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舌青紫等癥。

  (2)肺主治節

  ①概念

  肺主治節,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治理調節呼吸運動;

  b.治理調節全身氣機;

  c.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

  d.治理調節津液代謝。

  肺主治節,是對肺的主要生理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

  2.肺為嬌臟

  3.肺氣宣降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2.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

  3.在志為憂(悲)

  4.在液為涕

  5.與秋氣相通應

  三、脾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機能。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食物

  ①概念

  脾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

  b.脾氣促進水谷精微的吸收;

  c.脾氣轉輸水谷精微。

  ③病理征象

  脾失健運,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2)運化水液

  ①概念

  脾運化水液,是指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轉輸水精,以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

  b.脾氣轉輸水精;

  c.脾氣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

  ③病理征象

  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導致水腫。

  (3)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的關系

  (4)脾為“后天之本”

  2.主統血

  (1)概念

  脾主統血,是指脾氣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

  (2)原理

  氣的攝血作用,即依靠脾氣的固攝作用。

  (3)生理、病理征象

  ①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氣生有源,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則循脈運行而不逸出脈外,這種生理狀態稱作“脾能統血”。

  ②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功能減退,則血液失去統攝而導致出血。由于脾氣主升、脾主肌肉,所以習慣上多以脾氣虛,不能攝血,導致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稱作“脾不統血”。

  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

  2.喜燥惡濕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肉,主四肢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3.在志為思

  4.在液為涎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四、肝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疏泄

  (1)概念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

  (2)生理作用

  調暢全身氣機,使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通暢無阻,維持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功能活動穩定有序。

  (3)病理表現

  (4)肝氣疏泄調暢氣機作用的主要表現

  ①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

  ②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泄;

  ③調暢情志;

  ④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

  2.主藏血

  (1)概念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機能。

  (2)生理意義

  ①涵養肝氣;

  ②調節血量;

  ③濡養肝及筋目;

  ④為經血之源;

  ⑤防止出血。

  (3)病理表現

  ①藏血不足,導致肝血虧虛,出現機體許多部分血液濡養不足的癥狀。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種出血。

  (二)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

  2.肝氣升發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2.在竅為目

  3.在志為怒

  4.在液為淚

  五、腎

  (一)主要生理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1)腎藏精的概念

  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藏精氣的生理功能。

  腎藏精的功能,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亦稱“封藏”)作用和激發作用的協調。其中,最主要是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作用。腎所藏之精稱為腎精,腎精化生腎氣,腎氣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腎中而不會妄泄,以保證腎精能充分發揮其各種生理效應。

  (2)精的概念

  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五體、官竅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3)腎精及其所化腎氣的生理作用

  ①主生長發育和生殖

  a.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機體的生長發育或衰退情況,都取決于腎精及腎氣的盛衰;人體生殖器官的發育,性機能的成熟與維持,以及生殖能力,也都與腎精及腎氣盛衰密切相關。

  b.“天癸”及腎為“先天之本”的涵義。

  2.主水

  (1)概念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

  (2)主要病理表現

  3.主納氣

  (1)概念

  腎主納氣,是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2)主要病理表現

  若腎精虧虛,腎氣衰減,或者肺氣久虛,久病及腎,使腎氣虛衰,都可以導致腎氣的封藏、攝納無力,使肺吸入的清氣不能下納于腎,形成腎不納氣的病變,從而出現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喘等癥狀。

  (二)生理特性

  1.主蟄

  2.守位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

  2.在竅為耳及二陰

  3.在志為恐

  4.在液為唾

  5.與冬氣相通應

 

編輯推薦: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匯總

編輯推薦: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匯總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貯藏和排泄膽汁

  (1)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由肝血化生。在肝氣疏泄功能的作用下分泌出膽汁,進入膽腑濃縮、貯藏;隨著消化過程的需要,在肝膽之氣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貯藏于膽腑的膽汁通過輸膽管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主要病理表現

  二、胃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納水谷

  即胃氣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

  胃有“太倉”、“水谷之海”、“水谷氣血之海”之稱。

  2.主腐熟水谷

  即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氣的運化功能相互配合,納運協調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全身。

  (三)生理特性

  1.胃氣通降

  概念,主要體現及主要病理表現。

  藏象學說以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機能。脾氣升舉與胃氣通降相互為用,不但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而且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

  2.喜潤惡燥

  三、小腸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盛化物

  概念。

  由于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還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所以有“小腸主液”的說法。

  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果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失常,清濁不分,水液歸于糟粕,就會導致水谷混雜而下,水液在糞便內大量排出,出現便溏泄瀉、小便短少等癥狀。對于這種病癥,臨床上常采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并將此治法稱為“利小便所以實大便”,又稱作“利前陰而實后陰”。

  四、大腸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主傳化糟粕

  五、膀胱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貯存和排泄尿液。

  (1)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于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

  (2)主要病理表現。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三)辨證之三焦

  第三節 奇恒之腑

  一、腦

  腦居于顱腔之中,由髓匯集而成,故名“髓海”。

  主要生理機能

  1.主宰生命活動

  腦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樞機,能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2.主司精神活動

  (1)腦主人的意識、思維、記憶、情志等精神活動。

  (2)腦主精神活動的機能正常,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腦主精神活動的機能失常,就會出現思維、記憶、語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異常。

  3.主司感覺和運動

  (1)眼、耳、口、鼻、舌等五臟外竅,皆位于頭面,與腦相通。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感覺,皆與腦有密切關系。

  腦主元神,神能馭氣,散動覺之氣于筋而達百節,令之運動,故腦能統領肢體運動。

  (2)腦髓充盈,主感覺和運動的機能正常,則視物精明、聽力正常、味覺嗅覺靈敏、感覺無礙、運動如常且輕勁多力。如果腦髓不足,或者腦部的其它病變,使腦的主感覺和運動的機能失常,都會出現視物不明,聽覺失聰,味覺、嗅覺不靈,感覺障礙,運動不能,倦怠乏力。

  二、女子胞

  (一)位置及形態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持月經

  月經,是女子生殖細胞發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宮出血的生理現象。月經的產生,是臟腑、經脈、氣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宮的結果。胞宮的形態與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月經的來潮。

  2.孕育胎兒

  胞宮是女性孕育胎兒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經停止來潮,臟腑經絡血氣皆下注于沖任,到達胞宮以養胎,培育胎兒以至成熟分娩。

  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和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是肺朝百脈的基礎,使肺能進行呼吸吐納,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能夠輔助心氣推動血行。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心肺兩臟相互協調,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著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

  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是積于胸中的宗氣。

  2.病理上

  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使血行不暢,可致肺失宣降,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出現胸悶、咳嗽、氣喘等癥狀。

  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降,肺氣壅塞,也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導致心血瘀阻,出現心胸悶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癥狀。

  (二)心與脾

  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和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供養脾臟,脾得滋養則能健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運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化生為血。所以脾氣健運,則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變,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脾兩虛之證。

  2.在血液的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有賴于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瘀滯,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保證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脈外。

  (2)病理上

  或見氣虛血瘀的證候,或見氣虛出血的證候。

  (三)心與肝

  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和精神調節兩個方面。

  1.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氣疏泄有度,能隨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心血虛和肝血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肝血虛之證;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2.在精神調節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而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也有利于心神內守。所以,心肝兩臟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

  (2)病理上

  心神不安與肝氣郁結,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響、同時并存,形成以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為主癥的心肝火旺證。

  (四)心與腎

  1.生理上

  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其機理,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發:

  (1)水火既濟: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通過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臟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為氣、神之源;神能控精馭氣,為精、氣之主。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為君火,為一身之主宰;腎為相火,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心陽與腎陽可相互資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

  2.病理上

  心腎不交,主要表現為:①水不濟火,腎陰虛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陰虛火旺;②腎陽虛與心陽虛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心腎陽虛、水濕泛濫;③腎精不足與心神失調相互影響的精虧神逸。

  (五)肺與脾

  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在氣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氣,在肺中相結合而生成宗氣。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氣與津液有賴于肺氣的宣降運動而輸布全身。而肺維持其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谷精、谷氣與津液,又依靠脾氣運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氣虛和脾氣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肺脾氣虛證。

  2.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運化水液功能;而脾氣運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兩臟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

  (2)病理上

  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飲,影響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導致水濕困脾。

  (六)肺與肝

  主要體現在人體氣機升降的調節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升發條達,有利于肺氣的肅降;肺氣充足,肅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氣的升發。肝升與肺降,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兩者協調平衡,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

  2.病理上

  肝肺病變可相互影響。如肝火犯肺證等。

  (七)肺與腎

  主要體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陽互資三個方面。

  1.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肅而行水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促進;腎氣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也有賴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之下歸于腎或膀胱。肺腎之氣的協同作用,保證了體內水液輸布與排泄的正常。

  (2)病理上

  肺氣失于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可影響腎主水之功能;而腎氣主司和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水液內停,又可上泛射肺,使肺氣失于宣降。

  2.在呼吸運動方面

  (1)生理上

  在人體呼吸運動中,肺氣肅降,有利于腎的納氣;腎精腎氣充足,攝納有力,也有利于肺氣的肅降。

  (2)病理上

  肺氣虛與腎氣虛往往相互影響,出現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

  3.在陰陽互資方面

  (1)生理上

  肺腎陰陽相互資生。

  (2)病理上

  形成肺腎陰虛、肺腎陽虛之證。

  (八)肝與脾

  主要體現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為用(飲食物消化)、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血液運行)。

  1.在飲食物消化方面

  (1)生理上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通過協調脾胃升降和促進膽汁的分泌、排泄,能夠助脾運化。脾胃的升降為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而且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養而使肝氣沖和條達。

  (2)病理上

  肝主疏泄和脾主運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和之證。

  脾虛生濕化熱,濕熱郁蒸肝膽,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2.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血有權,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調節血量;肝血充足,藏瀉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調節,使脾的生理活動能得到足夠的血液供養,則血液生化有源、統血有權。所以,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脾氣虛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與脾不統血也可以同時并見。

  (九)肝與腎

  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三個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腎精和肝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故稱之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多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腎精血兩虧的病變。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與腎氣封藏,相反而相成,從而調節女子的月經來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腎藏泄失調,女子可見月經周期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經,以及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萎、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癥狀。

  3.在陰陽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腎陰滋養肝陰,共同制約肝陽,則肝陽不偏亢;腎陽資助肝陽,共同溫煦肝脈,可防止肝脈寒滯。

  (2)病理上

  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以及肝腎陽虛,肝脈寒滯之證。

  正因為肝和腎之間存在著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密切關系,所以有“肝腎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說法。

  (十)脾與腎

  主要體現在先天與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在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方面

  (1)生理上

  脾運化水谷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才能健旺,即所謂“先天溫養、激發后天”;腎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氣,也有賴于脾氣運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氣的不斷充養和培育,才能充盛,即所謂“后天補充、培育先天”。

  (2)病理上

  腎精不足與脾精不充,脾氣虛弱與腎氣虛虧,脾陽虛損與命門火衰,脾陰匱乏與腎陰衰少,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2.在協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方面

  (1)生理上

  脾氣運化水液功能的正常發揮,必須依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作用的支持。腎氣主司水液代謝,又必須依賴脾氣及脾陽的協助。脾腎兩臟相互協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

  (2)病理上

  形成脾腎兩虛、水濕內停之證。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是臟腑陰陽表里配合關系。具體內容。

  一臟一腑組成表里配合關系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①經脈絡屬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關

  (一)心與小腸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表里關系。

  1.生理上

  相互為用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二)肺與大腸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表里關系。

  1.生理上

  主要體現在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之間的相互為用關系

  2.病理上

  肺與大腸的病變可相互影響

  (三)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并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配合關系。

  1.生理上

  (1)水谷納運相得

  (2)氣機升降相因

  (3)陰陽燥濕相濟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納運失調、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濕太過,或胃燥傷陰等病癥

  (四)肝與膽

  肝膽同居右脅下,膽附于肝葉之間,并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2.病理上

  形成肝膽氣滯、肝膽濕熱、肝膽火旺等肝膽同病的證候。

  (五)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以“系”相通,并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共主小便。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四、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編輯推薦:2015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基礎理論分章考點匯總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查詢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