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師內科學筆記:必考知識點(5)


81、脅痛見于《內經》,《靈樞?五邪篇》“脅在肝,則兩脅中痛。”
82、脅痛的病機特點――肝氣郁結,絡脈失養。
83、脅痛特點:肝郁氣滯――脹痛。肝膽濕熱――口苦惡心。肝血瘀滯――刺痛。肝陰不足――隱痛。
84、‘黃疸’病名始見于《素問?平人氣象論》。
85、治療黃疸的重要方劑‘茵陳蒿湯’――出自《金匱要略》。
總體治則:祛濕、利小便。
86、記載‘急黃’、‘陰黃’證的是《諸病源候論》和《圣濟總錄》。
87、‘茵陳術附湯’――出自《醫學心悟》(程鐘齡)。
88、《沈氏尊生書》提出‘瘟黃’概念,“天行疫癘,以至發黃者,俗稱之瘟黃,殺人最急。”
89、‘積聚’始見于《內經》。
90、首先區別‘積’與‘聚’的是《難經?第五十五難》“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屬有形,聚屬無形。
91、‘鼓脹’病名始見于《內經》。
92、《金匱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腎水’。
93、《醫學入門》首先提出控制食鹽攝入――“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
94、《醫門法律》指出“凡有百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
95、鼓脹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腎。
96、頭痛經脈分布:太陽(前);少陽(兩側);陽明;太陰(后);少陰;厥陰(顛頂)。
97、關于‘頭痛’的特殊名稱:真頭痛(腦出血);暑溫頭痛(流行性腦炎);春溫(乙型腦炎)。
98、‘頭痛’病名始見于《內經》。《素問?風論》中謂之‘首風’、‘腦風’。
99、眩暈的五大病因――風、火、痰、瘀、虛。
100、眩暈始見于《內經》,謂之‘眩冒’。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醫學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老師聯系方式:62126633-6749 專業老師QQ群:328632537
最新資訊
- 2020中醫醫師考試各章節知識點梳理匯總(正在更新中)2019-09-11
- 【匯總】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9年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2018-10-12
- 2019年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匯總2018-10-12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貫葉金絲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蓼大青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翼首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白藥子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土大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熊膽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北豆根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