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醫執業醫師考試:消渴病治療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小編搜集整理了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復習需要了解的相關知識,分享給廣大考生。
消渴病治療:
消渴是以口渴引飲,多食而消瘦,小便數量多,或小便混濁,或有甜味為特征。消渴包含兩種含義。如《傷寒論》中的消渴,是指渴欲飲水的癥狀而言。《金要》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證的消渴病,亦即是本篇所要討論的內容。
消渴之名,始于《內經》。首先謂:“二陽結謂之消”,并提出“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以及“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的道理。同時認為他的發病因素,是與體質的肥胖和過食甘肥有關;并根據本病的發病原因及臨床證候的不同,而有消渴,消癉,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稱。
歷代醫書,對本病論述甚詳。如《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有脂似麩片者,皆消渴也。“《衛生寶鑒》說:”夫消渴者,……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已把消渴的特征,描寫出來。
古代文獻對于消渴往往兵法癰疽的記載很多,如《諸病源候論》說:“其病多發癰疽。”《千金要方》說:消渴之人愈與末愈,常須慮有大癰。“這和我們今天在臨證是遇到的消渴病人,往往出現多發性瘡癤,是完全符合的,后世各家,又根據消渴的多飲,多食,多尿的三個主證,區分為上,中,下三消。以口渴多飲為上消,多食善饑餓的為中消,多尿如脂的為下消。根據歷代醫家的論述,結合臨床實踐,應以三多證狀的那輕那重,作為辨證施治的標志。總之,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其病候性質則一,軍與肺胃腎有密切的關系。正如《圣濟總錄》說:”原其本為一,推其標有三。“
本病由于陽明熱盛蘊結化燥,消爍肺胃的津液,或腎燥精虛所致。在治療上,上消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中消以清胃養陰,下消以滋陰補腎。為基本的原則。
辨證論治
消渴雖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熱,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多證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而其他二者不甚顯著;或以食多為主,其他兩者為次;或多尿為重,其他二者較輕。由于三消證狀各有偏重,古后后冠以上,中,下三消名稱,作為辨證的標志。程中齡認為:“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深得治消渴之大旨矣。”故根據三消的辨證與治法,敘述如下:
一。上消:
1.主證: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頻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2.治法: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3.方藥:宜消渴方加味
二。中消:
1.主證:消谷善饑,形體消瘦,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象滑食有力。
2.治法:宜清胃瀉火,佐以養陰保津之品
3.方藥:調胃承氣湯加味
三。下消
(1)陰虛
1.主證:小便頻數量多,尿如脂膏,或尿甜,口趕舌紅,脈象沉細而數。
2.治法:宜滋陰固腎為主。
3.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
(2)陰陽兩虛
1.主證:小便頻數量多,或飲一便一,尿如脂膏,面色黎黑,陽事不舉,耳輸焦干,舌淡苔白,脈象沉細無力。
2.治法:溫陽滋腎。
3.方藥:《金貴》腎氣丸。補氣血用《三因》鹿茸丸
本病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要使患者精神安靜,要避免過度的緊張,防止情緒的波動,化火傷陰;更應節制欲念,以恢復腎之精氣。控制飲食。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0中醫醫師考試各章節知識點梳理匯總(正在更新中)2019-09-11
- 【匯總】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9年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2018-10-12
- 2019年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匯總2018-10-12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貫葉金絲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蓼大青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翼首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白藥子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土大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熊膽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北豆根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