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醫事件頻發的原因是什么?


醫生曾被稱作“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然而,近期一連串的惡性襲醫事件讓醫患關系一再成為討論的焦點:浙江溫嶺殺醫;齊齊哈爾醫生被高中生用鐵棒打死;南京官員夫婦狂毆護士;廣東潮州辱醫事件……醫患何時失信至斯?不少醫務工作者直言“整日提心吊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暴戾化的醫患關系,也迫使醫生在工作中不得不通過挑選患者來權衡利弊,規避風險。醫患若劍拔弩張,實則沒有贏家。
醫患矛盾的根本解決,還要依靠深化醫改,這已成為醫患雙方的共識。
醫生身穿30斤鉛衣“以命換命”
3月17日一早,蘭大一院普外二科主任周文策走進了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手術間,接過助手遞來的30多斤重的鉛衣,輕車熟路地穿戴起來,當熟悉的重量壓在肩頭,他的心頭輕快異常。他算了算今天排的手術量,“今天最起碼要在手術臺上站12個小時”。可他并不以為辛苦,他說“只有手術室的單純環境才能讓我心無旁騖回歸醫學本身,這也是我最愜意的時刻。”熟悉ERCP這種術式的人們都知道,做這種手術不可避免會吃到射線。雖然按規定手術必須全程穿鉛衣、戴護目鏡以抵擋射線,但醫者的胳膊、臉和一部分小腿并沒有被遮擋,經年累月還是會受到影響。某種程度上來說,ERCP的醫生是用自己的生命換病人的生命,并不為過。
兩周前,周文策在上老師門診時遇到一個30歲的年輕人,聽完他自述的病情后周文策對他說:“你這是膽道的小問題,服藥就會改善。”然而患者卻勃然大怒,堅持要求他開個B超檢查單。周文策又一次耐心解釋:“你沒有必要拍B超,這樣不僅浪費你的時間、金錢,還會浪費更多的醫療資源,耽誤真正需要檢查患者的時間。”沒想到這位年輕患者對這番解釋根本就不予理會,手指著周文策的鼻子撂下一句:“你等著!”不一會兒,正在門診上看病的周文策接到了醫務處的電話:“周主任,有病人投訴你,說你態度蠻橫。”
回想到這里,周文策苦笑著搖搖頭:“明明不需要做的檢查,非要做,如果大家都這樣,會耽誤亟需就診、治療的患者。”
這樣怒氣沖沖的患者并不少見,在周文策的門診上,他還遇到過這樣一個患者,按次序他是5號,但他沖進診室就要求“你給我開檢查單,把我提到前面。”被拒絕后,這個患者抓起手邊的板凳就要打人……
他們說:“醫不過二代”
浙江溫嶺殺醫、齊齊哈爾醫生被高中生用鐵棒打死、南京官員夫婦狂毆護士、廣東潮州辱醫事件……不僅引發眾怒,更讓醫生群體感到前所未有的職業上的嚴重危機感。
類似事件迅速發酵成一場輿論風暴。記者的微信圈中有不少身為醫者的朋友,連日來他們轉發的、鏈接最多的都是這些令人心寒的事件:“以后的醫護人員是不是要穿鎧甲、戴頭盔來取代護士服、白大褂呢?”“是不是要練防身術以防萬一呢?真的需要有專門的條例來維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透過這些評論,記者看到了一張張悲傷、心痛的面孔。
“做醫生的,不允許失敗。我是做ERCP的,我了解這個行業的辛苦,一個內科醫生從醫后,還要經過3―5年的不間斷培養,才能規范做好ERCP手術。”日前來蘭的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李兆申教授對醫患間這樣緊張的關系同樣顯得無奈。“上世紀80年代,廠區都有醫院,而現在基層醫院嚴重萎縮,很多沒有能力開展業務,大醫院卻人滿為患。”他告訴記者:“醫患關系惡化,非常令人失望和擔憂。”
表現最為突出的是,社會上已經出現“醫不過二代”現象―據一項最新公布的醫師執業狀況調查,78%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事實上,一些醫護人員因此放棄了本已規劃清晰的職業醫生夢,轉而從事其他行業。年輕一代也開始重新審視這一職業。
醫患矛盾沒有贏家
據中國醫院協會等機構的調查統計,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間,中國醫院場所暴力傷醫事件逐年遞增,每年每所醫院發生的平均數從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另據《人民日報》發布的《聚焦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近十年間,醫患暴力沖突呈井噴式爆發。
采訪中,醫務人員坦言醫生作為一個職業,已經喪失了大眾對其足夠的尊重,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醫生群體所蘊含的集體性的焦慮感,也已經越來越強烈。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一個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最低標準是5%,2012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當年GDP的5.57%,勉強進入及格線。事實上,中國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和護士數遠遠低于很多國家,而我國醫護人員所承擔的病床數遠遠大于很多國家。
也因為醫患關系的緊張,出于對自身安全考慮,許多醫生越發保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病救人的效率。采訪中,一些醫護人員坦承,醫患關系惡化和頻發的暴力事件讓醫生心理負擔很大,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對一些年齡大、手術風險大的患者有時更愿意推薦保守治療。
不難想象,束縛了醫生的手腳,制約了醫學的發展,最終受害的是全社會和所有的人。
彼此尊重才能共贏
為什么不能有話好好說?為什么患者不但不感謝治病救人的醫生,反而將醫生當成施暴對象?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不能否認在醫護人員中存在著部分拜金、喪德,或隨波逐流的害群之馬,但從本質而言,醫護人員陷入如今境地,更大程度上還是受不完善的醫療體制所累。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資料表明,三級醫院是暴力傷醫的重災區,近年來,73.33%的三甲醫院發生過暴力傷醫事件,59.63%的醫院院長曾經受到圍攻威脅,61.48%的醫院發生過擺設花圈、設置靈堂等現象。一次次殘酷現實的背后,是誰把溫情脈脈的醫患雙方推向了持刀相見的境地?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郭玉芬有著這樣的理解,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分布不均是導致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從大醫院來說,醫生負擔太重,比如一名醫生本來一天可以看30個病人,但是要讓他看100個,花在每一個患者身上的時間勢必會減少,患者和醫生之間缺乏溝通,處于一種信息不對稱狀態,互相不理解,患者來幾分鐘就被打發了,心里肯定會不舒服,這中間要是再出一點差池,必然會導致矛盾升級。”
郭玉芬告訴記者,在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擴大到1000個縣,覆蓋農村5億人口,這一舉措也被人大代表解讀為“醫療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看病。
作為醫院,盡快修復醫者理應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能夠關注患者、尊重患者的權利,有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和促進康復的愿望和動機,才能達到醫患順暢溝通的目的,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
醫生和患者都是人,在制度層面加快改革的同時,醫患之間不妨多一些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醫患之間,彼此尊重,才能共贏。
最新資訊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甘肅發文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中醫藥工作2020-06-15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內蒙古部署4項蒙中醫藥措施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2020-06-12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第二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論壇在京舉行2020-06-11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宣武中醫醫院增派人才赴阜平縣中醫醫院開展健康幫扶工作2020-06-08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2020年第一輪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2020-06-05
- 中醫醫師行業動態|川渝簽署中醫藥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2020-06-03
- 中醫醫師的榜樣: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擬表彰人選2019-10-14
- 安徽推進法規建設保障中醫藥發展、培養中醫醫師人才2019-04-09
- 鎮巴縣出臺政策鼓勵名中醫進行中醫醫師傳承帶徒2019-03-30
- 201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藥工作要點:加強中醫醫師人才建設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