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輔導:泄瀉概述
更新時間:2011-07-19 13:46:56
來源:|0
瀏覽
收藏


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泄瀉概述 $lesson$
(一)泄瀉的概念
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現臨床一般統稱為泄瀉。
(二)泄瀉的源流
本病首載于《內經》,有“鶩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對其病因病機等有較全面論述,“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濕盛則濡泄”、“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指出風、寒、濕、熱皆可致病。
《難經 第五十七難》謂:“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胸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金匱要略》將泄瀉與痢疾統稱為下利。漢唐時代將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統稱為泄瀉。
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不僅外邪可導致泄瀉,情志失調亦可引起泄瀉。
《景岳全書》提出分利之法治療泄瀉的原則。
李中梓在《醫宗必讀?泄瀉》提出了著名的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九法),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泄瀉的治法。
清代醫家對泄瀉的認識,在病因強調濕邪致瀉的基本機制,病機上重視肝、脾、腎的重要作用。《臨證指南醫案》提出久患泄瀉,“陽明胃土已虛,厥陰肝風振動”,以甘養胃、以酸制肝,創泄木安土之法。
(三)泄瀉與西醫病名的關系
泄瀉與西醫腹瀉的含義相同,可見于多種疾病,凡屬消化器官發生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道激惹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腸道腫瘤及腸結核等,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2011公衛執業醫師網絡輔導招生簡章:[單科優惠] |
---|
2011公衛助理醫師網絡輔導招生簡章:[單科優惠] |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0中醫醫師考試各章節知識點梳理匯總(正在更新中)2019-09-11
- 【匯總】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9年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2018-10-12
- 2019年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匯總2018-10-12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貫葉金絲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蓼大青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翼首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白藥子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土大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熊膽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北豆根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