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發生的原因-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基礎理論輔導


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備考已全面開始,環球網校提醒各位準備參加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考生們知曉,并盡快投入復習中!下面環球網校分享“震顫發生的原因-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基礎理論輔導”內容如下,請廣大考生及時關注:
生理性震顫:在某些情況下,大多數正常人在兩上肢向前平伸時,手部會出現細微的快速震顫。生理性震顫的強化可見于焦慮,緊張,疲勞,代謝紊亂(例如,酒精的戒斷,甲狀腺毒癥),或某些藥物的應用(例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劑,β-腎上腺素能激動劑,腎上腺皮質激素)。
原發性(良性遺傳性)震顫:一種細微至粗大的慢震顫,通常影響手,頭及聲帶。在50%病例中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因素。震顫可為單側性,震顫在靜止時很輕微或不發生,當病人執行精巧動作時能引發震顫,在上述可使生理性震顫強化的任何因素影響下,原發性震顫也會增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原發性震顫的發病也增多,偶爾被錯誤地稱為老年性震顫。
小腦疾病的震顫:意向性震顫(如見于多發性硬化與其他小腦傳出障礙疾病),出現在運動的肢體接近目標的時候。支持性(位置性)震顫是肢體近端一種粗大的轉動性震顫,在病人試圖維持某一固定的姿勢或負重時最為顯著。搖晃是頭部與軀體粗大的震顫,也是一種支持性震顫,在維持直立姿勢時明顯,平臥后消失。撲翼樣震顫見于肝性腦病與其他代謝性腦病病例,當病人向前平伸雙手時會出現一種粗大,緩慢,非節律性動作。應用肌電圖記錄,可觀察到當病人試圖保持固定姿勢時,在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中出現間歇性的肌電靜止,造成撲翼樣震顫,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震顫,而是一種肌陣攣現象,一種陰性的肌陣攣。
在Wilson病(肝豆狀核變性)中可以發生意向性震顫和靜止性震顫。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供: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2020中醫醫師考試各章節知識點梳理匯總(正在更新中)2019-09-11
- 【匯總】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019年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2018-10-12
- 2019年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指導用書經銷商信息匯總2018-10-12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貫葉金絲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蓼大青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翼首草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白藥子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土大黃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熊膽2018-05-11
- 2018年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清熱解毒藥:北豆根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