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執業藥師《西藥一》重要考點總結:第八章第一節


相關推薦:2018年執業藥師復習資料《西藥一》各章節重要考點匯總
第8章 藥品不良反應與藥物濫用監控
第一節 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和分類
考點一:藥品不良反應的定義
藥品不良反應(ADR):凡是不符合用藥目的并給患者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為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改變人體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藥物后機體所出現的非期望的有害反應。
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的定義為: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排除以下情況:治療失敗、藥物過量、藥物濫用、不依從用藥和用藥差錯。
藥物不良事件: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不良醫學事件。藥物不良事件不一定與藥物治療有因果關系,包括藥品不良反應、藥品標準缺陷、藥品質量問題、用藥失誤和藥物濫用等。
考點二:藥品不良反應的分類(2015年B型題,2016年A型題,2017年B型題、X型題,共8分)
1.藥品不良反應的傳統分類(3)
(1)A型不良反應:由藥物的藥理作用增強而引起的不良反應。其程度輕重與用藥劑量有關,易預測,發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后遺效應、首劑效應、繼發反應和停藥綜合征等。
(2)B型不良反應:與藥物常規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難以預測在具體病人身上是否會出現,與用藥劑量無關,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
包括:①遺傳藥理學不良反應(特異質反應):由基因遺傳原因而造成的藥物不良代謝。例如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貧血。
②藥物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機體再次接觸某一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所發生的組織損傷和機體紊亂的免疫反應,是外來的抗原性物質與體內抗體間所發生的一種對機體不利的病理性免疫反應。如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3)C型不良反應:與藥品本身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在長期用藥后出現,其潛伏期較長,藥品和不良反應之間沒有明確的時間關系。
特點:背景發生率高,用藥史復雜,難以用試驗重復,其發生機制不清,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非那西丁和間質性腎炎;抗瘧藥和視覺毒性。
2.根據藥品不良反應的性質分類(10)
根據治療目的、用藥劑量大小或不良反應嚴重程度,藥品不良反應可分為:
(1)副作用(副反應):在藥物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適反應。副作用是藥物固有的藥理學作用所產生的,副作用和治療作用之間可相互轉變。難以避免,應事先向患者說明,以免誤認為病情加重。
(2)毒性作用:在藥物劑量過大或體內蓄積過多時發生的危害機體的反應,較為嚴重。
包括:藥理學毒性,如巴比妥類藥物過量;病理學毒性,如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臟損害;基因毒性,如氮芥細胞毒性作用引起的機體損傷。
急性毒性反應:毒性反應可因劑量過大立即發生。
慢性毒性反應:用藥時間過長,體內慢慢蓄積后逐漸產生。
每種藥物都可出現其特定的中毒癥狀,可預期。
(3)后遺效應:在停藥后血藥濃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濃度以下時仍殘存的藥理效應。后遺效應可短暫或持久。
(4)首劑效應:一些患者在初服某種藥物時,由于機體對藥物作用尚未適應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強烈反應。例如哌唑嗪等按常規劑量開始治療常可致血壓驟降。
(5)繼發性反應(治療矛盾):由于藥物的治療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不是藥物本身的效應,而是藥物主要作用的間接結果。不發生于首次用藥,初次接觸時需要誘導期,停止給藥反應消失。
(6)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機體受藥物刺激所發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引起機體生理功能障礙或組織損傷。變態反應的發生與藥物的劑量無關或關系甚少,在治療量或極小量時即可發生;常僅見于過敏體質的患者,其反應性質也不盡相同,且不易預知。致敏物質可能是藥物本身或藥物中的雜質,也可能是其代謝產物。用藥前應進行過敏試驗,陽性反應者禁用或脫敏后使用。
(7)特異質反應(特異性反應):因先天性遺傳異常,少數病人用藥后發生與藥物本身藥理作用無關的有害反應。該反應和遺傳有關,與藥理作用無關。大多是由于機體缺乏某種酶,藥物在體內代謝受阻所致反應。
(8)依賴性:反復用藥所引起的人體心理上或生理上或兩者兼有的對藥物的依賴狀態,表現出強迫性的要連續或定期用藥的行為和其他反應。
①精神依賴性:為得到欣快感而不得不定期或連續使用某種藥物。
②身體依賴性:停藥后產生戒斷癥狀,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阿片類和催眠鎮靜藥在反復用藥過程中,先產生精神依賴性,后產生身體依賴性。
(9)停藥反應(反跳反應)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若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快易使機體的調節功能失調而發生功能紊亂,導致病情加重或臨床癥狀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現象。這類藥物如需停藥,應逐步減量。
(10)特殊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變,合稱“三致”反應。通常發生延遲,早期不易發現。
①致癌:藥物可引起惡性和良性腫瘤的作用。
②致畸:導致胎兒死亡、嬰兒出現機能或結構異常。如沙利度胺。
③致突變:引起細胞的遺傳物質(DNA,染色體)異常,使遺傳結構發生永久性改變(突變)。
3.不良反應——新分類(9)(A~H和U類)
A類反應(augmented)(擴大反應) | 最常見、劑量相關、可預知 |
B類反應(bugs) (過度反應/微生物反應) |
舉例:抗生素的二重感染 不包括藥物致免疫抑制產生感染 |
C類反應(chemical)(化學反應) | 化學刺激;舉例:藥物外滲反應、靜脈炎、注射疼痛、酸堿灼燒、接觸性皮炎 |
D類反應(delivery)(給藥反應) | 劑型/給藥方式所致;舉例:①植入藥引起周圍炎癥或纖維化;②注射液中微粒引起血栓 |
E類反應(exit)(撤藥反應) | 舉例:阿片類、苯二氮䓬類、三環類 |
F類反應(familial)(家族性反應) | 類似:特異質反應; 舉例:苯丙酮尿酸癥、G-6-PD缺乏癥、鐮狀細胞貧血病 |
G類反應(gene toxicity) (基因毒性反應) |
致癌、致畸等不良反應 |
H類反應(過敏反應) | 第二常見、不能預測、劑量無關 |
U類反應(unclassified) (未分類反應) |
機制不明; 舉例:①藥源性味覺障礙;②辛伐他汀所致的肌痛、橫紋肌溶解癥 |
考點三: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
1.藥物方面的因素
(1)藥物作用的選擇性:如抗腫瘤藥物。
(2)藥物作用的延伸:如長期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
(3)藥物的附加劑:如膠囊染料致固定性皮疹。
(4)藥物的劑量與劑型:劑量過大。
(5)藥物的質量:廠家、工藝、技術、雜質等。如氯貝丁酯中的對氯苯酚雜質致皮炎;氨芐西林中的蛋白質致藥疹。
(6)用藥時間:連續用藥的時間越長,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可能性越大。
2.機體方面的因素
(1)種族差別:一些藥物的不良反應在不同種族或民族的用藥者間存在區別。
(2)性別:女性更敏感;男性藥物性皮炎發生率高。
(3)年齡:嬰幼兒對藥物的敏感性高,藥物代謝速度慢,腎臟排泄功能差,易通過血腦屏障,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對中樞抑制藥、影響水鈉代謝及酸堿平衡的藥物較敏感;老年人因臟器功能退化,藥物代謝速度較慢,血漿蛋白含量下降,較成年人更易發生不良反應。
(4)個體差異:代謝酶的遺傳多態性是造成個體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5)用藥者的病理狀況:肝腎損傷等。
(6)其他:患者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煙酒嗜好)、飲食習慣等可影響藥物的作用。
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給藥途徑、聯合用藥、用藥時間間隔和醫師藥師的職業道德問題等。
最新資訊
- 2025年執業藥師中藥二知識重點:中藥功效 + 應用考點,系統總結2025-09-22
- 2025執業藥師重點總結:全科目核心考點整合2025-09-19
- 2025執業藥師中藥一知識重點:中藥基礎 + 炮制考點,清晰梳理2025-09-18
- 2025執業藥師西藥一知識重點:教材核心內容提煉,針對性復習2025-09-17
- 2025執業藥師法律法規重點口訣:實用記憶技巧,輕松掌握考點2025-09-16
- 2025執業藥師重點歸納:四科核心知識梳理,助力高效記憶2025-09-15
- 2025年執業藥師法規重點總結:覆蓋高頻考點+易混點解析,備考必看2025-09-12
- 狂背!10個執業藥師法規考點(附各科高頻考點),建議收藏2025-09-10
- 2025年執業藥師西藥綜合重點章節,藥綜高頻考點總結2025-09-08
- 【考前急救包】2025年執業藥師西藥一知識重點,高頻考點總結202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