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證券從業資格《金融市場基礎知識》要點:股票估值方法


(一)貨幣的時間價值、復利、現值、貼現
1.貨幣的時間價值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增值。
貨幣具有時間價值的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對于一定數量的貨幣,越早得到,其價值越高。由于不同時點單位貨幣的價值不相等,所以,不同時點貨幣不宜直接比較價值,需要折算到同一時點上才能比較。
2.復利
由于貨幣具有時間價值,如果將時間價值讓渡給別人(把錢貸給別人),將會得到一定的報酬(利息)。
換言之,貨幣的時間價值使得資金的借貸具有利上加利的特性,我們將其稱為復利。
3.現值和貼現
對給定的終值計算現值的過程,我們稱為貼現。
(二)影響股票投資價值的因素
1.影響股票投資價值的內部因素
(1)凈資產
凈值增加,股價上漲;凈值減少,股價下跌。
(2)盈利水平
預期公司盈利增加,股票市場價格上漲;預期公司盈利減少,股價下降。
(3)股利政策
股利水平越高,股票價格越高;股利水平越低,股票價格越低。
(4)股份分割
股份分割給投資者帶來的不是現實的利益,但是,投資者持有的股份數量增加了,給投資者帶來了今后可多分股利和更高收益的預期,因此,股份分割往往比增加股利分配對股價上漲的刺激作用更大。
(5)增資和減資
(6)并購重組
2.影響股票投資價值的外部因素
(1)宏觀經濟因素
(2)行業因素
(3)市場因素(投資者對股票走勢的心理預期)
(三)股票的絕對估值方法
1.股票的絕對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
絕對估值法的基本原理在于:假設價值來源于未來流入的現金流,將這一系列現金流以一定比率貼現到現在,再進行加總就得到了相應價值。因此,絕對估值法也就是現金流貼現法。
如果這些現金流只是屬于股權出資人的,貼現加總得到的就是股權價值(股票價值);如果這些現金流是屬于所有出資人的,貼現加總得到的就是企業價值。
如果得到的是企業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價值等式換算成股權價值(股票價值):股權價值=企業價值-凈債務=企業價值-(債務-現金)。
使用絕對估值法進行價值評估時,一般都要預測未來每期現金流,但是現金流是永續的,不可能預測到永遠。所以,在實際估值中,都會設定一個詳細預測期,在此期間詳細預測每期現金流。對于在預測期之后的價值,也就是終值,可以采用終值倍數法或 Gordon 永續增長模型進行估算。
2.紅利貼現模型
投資者購買股票,通常預期獲得兩種現金流:一是持有股票期間的現金分紅;二是持有期末賣出時的預期價格。二者的現值之和決定了股票價值。
3.股權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
股權自由現金流(FCFE)是可以自由分配給股權擁有者的最大化的現金流。
股權自由現金流的計算公式為:
股權自由現金流(FCFE)=凈利潤+折舊+攤銷-營運資金的增加+長期經營性負債的增加-長期經營性資產的增加-資本性支出+新增付息債務-債務本金的償還
4.企業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
企業自由現金流(FCFF)是指公司在保持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可以向所有出資人(股東和債權人)進行自由分配的現金流。
企業自由現金流的計算公式為:
企業自由現金流(FCFF)=息稅前利潤-調整的所得稅+折舊+攤銷-營運資金的增加+長期經營性負債的增加-長期經營性資產的增加-資本性支出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TV=企業自由現金流的終值。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是企業各種融資來源的資本成本的加權平均值,
(四)股票的相對估值方法
1.股票的相對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
相對估值法的基本原理是以可以比較的其他公司(可比公司)的價格為基礎,來評估目標公司的相應價值。評估所得的價值,可以是股權價值(股票價值),也可以是企業價值。同理,如果得到的是企業價值,可以通過價值等式換算成股權價值(股票價值)。
相對估值法的計算公式為:
目標公司價值=目標公司某種指標×(可比公司價值/可比公司某種指標)“可比公司價值/可比公司某種指標”被稱為倍數,常用的倍數包括:市盈率(P/E)倍數、企業價值/息稅前利潤(EV/EBIT)倍數、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V/EBITDA)倍數、市凈率(P/B)倍數、市銷率倍數(P/S)等。
2.市盈率倍數法
市盈率(P/E)倍數反映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價值對其凈利潤的倍數。
市盈率倍數的計算公式為:
市盈率倍數=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在使用市盈率倍數法估值時,先確定可比公司的市盈率作為目標公司估值的市盈率倍數,然后使用下述公式計算目標公司股票價值:每股價值=每股收益×市盈率倍數
靜態利潤 |
最近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歷史數據 |
經審計,客觀;但是太老 |
動態利潤 |
最近 12 個月的數據 |
近期數據;但是未經審計 |
前瞻利潤 |
預測年度的盈利數據 |
體現未來價值;不一定靠譜 |
3.企業價值/息稅前利潤倍數法
息稅前利潤(EBIT)是在扣除債權人利息之前的利潤,所有出資人(股東和債權人)對息稅前利潤都享有分配權,因此,息稅前利潤對應的價值是企業價值(EV)。
息稅前利潤的計算公式為:
息稅前利潤(EBIT)=凈利潤(E)+所得稅+利息
企業價值/息稅前利潤倍數法的企業價值計算公式為:
EV=EBIT×(EV/EBIT 倍數)
息稅前利潤是向所有股東和債權人分配前的利潤,因此不受股權和債務的比例即資本結構的影響。
4.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倍數法
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同樣也是在扣除利息費用之前的利潤,所 以它對應的也是企業價值(EV)。息稅前利潤的計算公式為:
息稅前利潤(EBIT)=凈利潤(E)+所得稅+利息+折舊+攤銷
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倍數法的企業價值計算公式為:EV=EBITDA×(EV/EBITDA 倍數)
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倍數法不但剔除了資本結構的影響,還剔除了折舊攤銷的影響。公司的不同折舊攤銷政策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折舊攤銷水平,會影響到公司的凈利潤和息稅前利潤,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不受此影響。因此,對于折舊攤銷影響比較大的公司(如重資產公司),比較適合用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倍數法。
5.市凈率倍數法
市凈率(P/B)倍數反映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市值對其凈資產的倍數。
市凈率倍數的計算公式為:
市凈率倍數=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市凈率倍數法估值與市盈率倍數法類似。先確定可比公司的市凈率作為目標公司估值的市凈率倍數,然后使用下述公式計算目標公司股票價值:
每股價值=每股凈資產×市凈率倍數
市凈率倍數法比較適用于資產流動性較高的金融機構,因為這類公司的資產賬面價值更加接近市場價值。例如,銀行業的估值通常會用市凈率倍數法。而運營歷史悠久的制造業企業和新興產業企業往往不適合采用市凈率倍數法。
6.市銷率倍數法
市銷率(P/S)倍數反映了一家公司的股權價值對其銷售收入的倍數。
市銷率倍數的計算公式為:
市銷率倍數=每股市價/每股銷售收入
在使用市銷率倍數法估值時,先確定可比公司的市銷率作為目標公司估值的市銷率倍數,然后使用下述公式計算目標公司股票價值:
每股價值=每股銷售收入×市盈率倍數
對于一些無利潤甚至虧損的企業,經營性現金流也為負,且賬面價值比較低。此時,市盈率倍數法、企業價值/息稅前利潤倍數法、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倍數法、市凈率倍數法都無法用來估值,對此類公司,市銷率倍數法可能比較實用。
市銷率倍數法的局限之處是不能反映成本的影響,因此,主要適用于銷售本率較低的收入驅動型公司。
最新資訊
- 2022年證券從業金融基礎知識重點2022-06-27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資料大全2022-06-22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重點整理2022-06-21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備考資料2022-06-01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數字匯總2022-05-30
- 2022年證券從業考試資料大全2022-05-24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重難點2022-05-18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罰款整理2022-05-12
- 2022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筆記2022-05-04
- 2022年證券從業考試資料最新版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