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煤塵爆炸事故的發生?


問題:
如何預防煤塵爆炸事故的發生?
答疑:
從煤的自身來分析,煤是可燃物質,當它破碎成細小顆粒后,表面積大大增加,氧化能力顯著增強。受熱時單位時間內能夠吸收更多的熱量,在較低的溫度(300~400℃)時,就能放出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味p揮發分),聚集于塵粒的周圍。這類可燃性氣體一經與空氣混合便在高溫作用下吸收能量,形成一定數量的活化中心。如果這時氧化反應放出的熱量能夠有效地傳播給附近的煤塵,這些煤塵也就迅速變熱分解,跟著燃燒起來。此種過程連續不斷地進行,氧化反應越來越快,溫度越來越高,活化中心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便能發展為劇烈的爆炸。
從煤塵爆炸條件來分析,煤塵爆炸必須具備下列三個條件:(1)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塵的爆炸性與揮發分含量有關,同樣情況下,揮發分含量高的煤,爆炸性強。(2)煤塵必須懸浮于空氣中并達到一定濃度。根據試驗,我國煤塵的爆炸下限濃度:褐煤為45~55克/立方米;煙煤為110~335克/立方米。上限濃度一般為1500~2000克/立方米。(3)有一個能點燃煤塵爆炸的高溫熱源。其引燃溫度變化范圍較大,一般為700~800℃,有時達1100℃。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了解,預防煤塵爆炸就可以從阻止煤塵爆炸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出發,
(一)防塵措施:
減少煤塵發生量和浮塵量是防塵措施中最積極的辦法,具體措施有通風除塵;消除落塵;濕式作業;密閉抽塵;噴霧灑水;個體防護;凈化風流;煤層及采空區注水濕潤煤體等。采掘工作面是粉塵的主要產生地,又是煤塵事故的多發點,據統計有80%的煤塵事故發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塵是防塵工作的重點。采掘工作面防塵包括貫穿于生產全過程的綜合防塵措施。
采煤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煤層注水、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灑水、轉載點噴霧、風流靜化和巷道沖洗等。機采工作面防塵還有:采煤機內外噴霧、架下水幕和架間沖洗等。
掘進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水打眼(濕式鑿巖)、水炮泥、放炮噴霧、扒裝灑水、沖洗巷壁、凈化風流、轉載點噴霧、巷道沖洗等。機掘工作面還要采用機內外噴霧和除塵風機等。錨噴巷道掘進還要采用濕式拌料和潮噴及個人防護等措施。
防止與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
(二)防爆措施:防止煤塵引燃和爆炸消除井下引爆火源,放炮產生的火源、電氣火花、局部地點的火災或沼氣爆炸、金屬摩擦熱或碰撞火花等,都可以引起煤塵爆炸事故。引起煤塵爆炸的最常見的原因有:使用非煤礦安全炸藥在煤層中放炮,放炮的火焰把爆破后揚起的煤塵點燃引爆。放炮時違章操作如不掏凈炮眼內的煤粉、不填或少填炮泥、用炮紙和煤粉代替炮泥、放炮前不灑水等),出現明火,將煤塵引爆。不適當地使用毫秒雷管(如毫秒雷管最后一段延期超過130毫秒等),或在煤層中使用段發雷管,使后起爆的炸藥產生的火焰點燃先前起爆形成的高濃度煤塵和沼氣。在煤層中放連珠炮,用多根放炮導線連續放炮。在有煤塵沉積的地方放明炮,或在煤倉中放炮處理堵倉。傾斜井巷中跑車,礦車和軌道的摩擦熱或碰撞火花點燃被揚起的煤塵。局部火災或沼氣爆炸點燃被揚起的煤塵等。總之,防止煤塵引燃與沼氣引燃的措施基本是一致的,特別要防止沼氣爆炸和放炮作業引燃煤塵。
(三)隔爆措施:
為了限制煤塵爆炸范圍擴大,必須采取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隔爆措施有以下兩種:
1.巖粉棚
將巖粉裝在巖粉棚上,設置于巷道之中。煤塵爆炸時,沖擊波吹翻巖粉棚,造成巖粉飛揚,形成一段濃厚的巖粉云,截住爆炸火焰,以達防止爆炸蔓延擴大的目的。
在礦井的兩翼,相鄰采區和相鄰的煤層都必須用巖粉棚隔開。巖粉受潮不易飛揚時需更換,落入的煤塵要經常檢查和清除。
2.水棚
近年來利用水棚代替巖粉棚來隔絕煤塵爆炸。水棚是由水槽組成,與巖粉棚相似,爆炸沖擊波使水棚翻轉或破碎,將水于瞬間灑布在巷道空間,形成一段水霧,阻止爆炸火焰的傳播。
總之,預防煤塵爆炸只要從阻止其爆炸所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出發,使其爆炸條件不足,就可以達到防爆的目的。
最新資訊
- 中級安全工程師準考證打印入口官網是哪個?準考證打印流程是什么?2025-09-22
- 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的四個科目具體是什么?每個科目主要考查哪些內容?2025-09-22
- 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各科多少分算合格?通常以60分為合格線2025-09-19
- 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具體包含哪幾科?各科屬于公共科目還是專業科目?2025-09-19
- 2025年中級安全工程師考試的具體科目時間安排是怎樣的?2025-09-18
- 2025年中級安全工程師準考證具體什么時候能打印?各地打印時間不一致2025-09-18
- 注安一次過的機會大嗎?歷年真題難度分析給你答案2025-07-15
- 注冊安全工程師過關率專業差異大,哪個專業更容易通過2025-07-15
- 注冊安全工程師有幾級?不同等級證書效力不同2025-07-14
- 安全注冊工程師好考嗎?不同專業考試難度差異如何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