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財務自律的價值


任何企業在經營環境中,自身系統都面臨著“自律”與“他律”兩種約束和兩種選擇。他律是外部性的,來自商業游戲規則、市場經濟秩序、商業道德規范、行政監督、消費制衡、輿論監督等等約束與裁定,剛性特征比較明顯;自律來自企業家內心覺悟、工商文明積淀、自身形象追求、社會責任意識、職業行為理念,是從內到外的自覺、自勵、自重和自強,彈性特征十分突出。
在浮躁的世風中,中國企業欲自立于世界企業之林,財務自律的價值必須引起中國有識企業家的足夠重視。
財務自律是企業自律的重要內容和突出表現。企業從財務行為出發,到財務結果落腳,與內外部發生著十分密切而持續的財資關系。財務自律是企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的尊重;是企業對財務法則的自覺遵循;是企業多年沉淀的文明與文化基因;是企業面臨市場機會進退取舍的理性選擇。法治社會的他律亦會對企業“趨利避害”形成正向激勵,促進自律的形成和持續性增強。財務自律是成就萬億企業、千億企業、百億企業的核心軟件。在浮躁的世風中,中國企業欲自立于世界企業之林,財務自律的價值必須引起中國有識企業家的足夠重視。
中國企業的通病
典型病癥是激情四射的投資和四面楚歌的財務“冷熱病”。從歷年各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不難發現,那些由財務被動到財務困難進而演化為財務危機的企業,通常犯下的致命之錯一定是投資約束的嚴重缺失,形成財務“軟皮蛋”。在戰略冒進、投資沖動和財務約束不足的中國公司病中,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公司進行著瘋狂的跑馬圈地,從事著高昂成本的規模擴張,在外部集聚著全行業產能過剩的同時,在內部則積累起巨大的財務風險。中國企業的盲目自信在全球堪稱一流,往往將局部的繁榮臆想成全面的興旺,將一時的潮流當作今后的趨勢,“抓住機遇、大干快上”成為一種打著發展旗號的群體非理性。風機制造業、風力發電業、生物質發電業、建筑機械業、太陽能光伏產業、房地產業、火力發電業、鋼鐵煤炭行業等這些年都呈現出難以阻擋的投資熱潮,但是潮水退后,留下的卻只是堆堆冰冷淤泥,那是因財務風險累積而形成的大量低效無效資產,產能浪費難以計數。
刻意粉飾的業績和強作歡顏的報表使企業呈現出“亞健康”狀態。不論是主板、中小板還是創業板,不少公司上市之前堆砌資產、虛組利潤、處理成本,為業績充水,以獲取更高的股價,更多的融資額。然而人為拔高的業績并不可持續,公司上市后面臨著盈利預期壓力和分紅壓力,這是來自PE、基石投資人、機構投資人和市場股東的剛性訴求,同樣也是維護市值必須要達到的業績目標壓力。企業經營層無法通過正常經營完成上訴目標,股價會應聲下跌、股權激勵變為負值、薪酬也會隨之下降、再融資會遇到更大的困難。虛構收入、延計成本、后挪費用、出售資產都可以人為補救當期的盈利不足,使賬面上呈現出虛假盈利。上市前的美麗謊言和上市運營后的數字游戲,使表面光鮮的企業實質上處在十分虛弱的亞健康狀態,風險是非常大的。
在盈利造假的公司中,如果年審機構專業辯識能力不強或與被審計公司達成某種默契,那么“穿高跟鞋”的利潤,被粉刷的報表就會堂爾皇之地以經營業績走進公眾視野,給投資人注入安慰劑。隨之而來的難題就是分紅的尷尬。由于利潤并不真實,進行利潤分配會加劇現金流緊張和經營困難,因此此類上市公司則編出各種故事不做紅利發派,有的出于壓力,象征性地派送“紅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上市公司中普遍有著鐵公雞一毛不拔的小氣和畫餅充饑的吝嗇。在這樣的紅利機制下,股民們根本無法凝聚起股市長線投資熱情,于是短線蜂起,投機盛行,受損者日益增多,中國A股淪落于全球股市表現較差的陣營中也就不足為怪了。
未上市的許多民營企業,也因長期缺乏財務自律而陷于困境或淪為破產,近年來民營企業的重組率之高較為罕見。缺乏獨立的財務人格,以扭曲的心理占有債務資源,又以官商互動的方式占有經濟資源,大肆擴張后又無力維系后續運營成了一些民營企業的多發病。
中國企業缺乏財務自律是由其所處的社會生態和公司政治制約失衡所決定的。這種失衡與人治相輔相成,造就了不少公司金融的無序和財務的混亂。國企一把手和民營企業老板在企業內擁有至高無上的定事權及話語權,憑個人經驗、個人意志、個人偏好和個人權威獨斷獨決,任何風險指標和財務能力都可能被忽略,有益的糾偏、有效的制約被事先排除在決策程序之外,既便拿到決策點上的事情,也可能在老板的強烈意愿下出現集體失語。沒有產權多元化,公司治理結構中一股獨大,治理沒有制衡支撐,財務就處于絕對地服從、無條件地尋錢、拼死命地遮丑的被動境地,財務自律的價值之光當然無法有效地釋放出來。
從根本上提升企業財務自律能力
社會進步、企業進化、財務升級是中國社會發展大勢所趨。財務自律是商業走向文明、企業進化成熟的重大條件和明顯標志。
一是應重塑中國企業的財務人格。作為自然人,如果不重視人格,他就不會有尊嚴,如果沒有尊嚴,內心就沒有敬畏與約束,其社會行為就會失范失控,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作為企業法人同樣會有企業人格對其經營管理行為產生有利制衡的強大作用力。一個追求高尚財務人格,注重財務形象和企業尊嚴的公司,一定會充分理性地與社會建立和諧的交易系統,友善地對待利益相關者,時刻保持財務重心和企業經濟安全。在財務實踐中,我們發現搞得危機四伏的企業,多數存在著重大的財務人格缺陷。借債不肯還錢,掙錢不肯分利,經營不愿納稅,雇人不想開支,寧我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我,投機心理濃厚,功利主義盛行,通體貪欲之念,全無敬畏之心。人格的力量是自律的、持續的、強大的力量,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企業的財務自律能力,必須重塑企業的財務人格,喚醒企業家的商業良知。
二是應將“財務協同”與“財務制衡”的兩個極端變為同一向度的力量集成。中國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都沒有CEO與CFO雙線治理的制度安排,因此戰略虛置、業務至上與財務服從的特色十分鮮明,既便有的股東單位實行了財務總監委派制,但在高管團隊中亦是排名居后,話語權和業務能力有限,財務制衡的職能到位很困難。也有的因缺乏有效的配合,一味強調規范而犧牲了效率,可能被董事會置換走人。從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看,財務對戰略執行的支撐、對業務發展的協同作用巨大,任務艱巨,需要完善的事情還很多。在財務風險、財務危機、財務違法的黃、橙、紅三條警戒線外,財務協同應當以財務的專業能力整合公司內外財資,積極主動、全力以赴確保發展需求和戰略實現。財務制衡應是圍繞防控風險、化解危機、杜絕違法來展開財務治理。只有將財務協同的支撐力和財務制衡的管控力放在同一目標的同一向度內,兼顧效率與規范,企業才會健康有序運行,財務價值才能最大化。
三是由出資人財務向利益相關者財務轉變。很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財務理念、財務定位和財務行為方式,仍是出資人財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一股偏大的企業,財務實質上是圍繞大股東利益旋轉的,在利潤關切度上,注意力完全投放在“歸屬母公司凈利潤”上,進而忽視甚至侵害中小股東利益。首先要解決大小股東的“財務待遇”公平問題,所有出資人在成本、費用、利潤的確認上公正公開透明,權利平等。其次是解決債權人的財務保護問題。市場經濟的兩大支柱是所有權和債權,在企業債務不斷積聚的情況下,債權人是企業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債權人的財務利益表面上是利息的償付和本金的償還,實質上仍落腳在企業的財務管控和資產質量上。只有將財務的角色定位從大股東財務向全部出資人財務轉換,進而向利益相關者財務轉換,企業財務自律才會形成內生動力。
最后是自律收益和成本的外部性問題。美國出現安然事件后,提高了內控成本,但財務自律的收益函數值也提高了,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一旦發現財務造假一律退市,如此一來,無形中必然增加自律企業的市場利益。沒有科學、有效、剛性的他律,自律就不會成為一種自覺的、普遍的行為選擇。因此對企業財務行為加強行業監管、加強中介制約、加大處罰力度是從根本上增強企業財務自律性的外推力。
最新資訊
- 財政部公布初中高級會計最新持證人數超過1400萬人!拿下中會一定要趁早!2025-07-04
- 會計要被人工智能取代嗎?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的生存法則2025-04-30
- 會計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嗎?2025中級會計備考的破局之道2025-04-30
- 會計人工智能課程: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的必修課與突圍路徑2025-04-29
- 會計人工智能化浪潮下的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突圍指南2025-04-29
- 會計與人工智能專業融合: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新方向2025-04-29
- 人工智能會計專業崛起: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方向與技術賦能2025-04-28
- 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發展的影響: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戰略與能力重塑2025-04-28
- 人工智能對會計影響解析:2025年中級會計備考戰略升級2025-04-28
- 人工智能會計應用現狀解析:中級會計備考的機遇與挑戰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