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一級建筑師 > 一級建筑師備考資料 > 2013年一級注冊建筑師建筑設計輔導:中國建筑史發展概況

2013年一級注冊建筑師建筑設計輔導:中國建筑史發展概況

更新時間:2013-04-22 14:23:33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一級建筑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第二章 中外建筑史

  第一節 中國建筑史

  中國建筑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時期--營建意識的啟蒙階段的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奴隸社會時期--初具雛形階段的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封建社會初期--基本成型階段的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封建社會中期--臻于成熟的興盛階段的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封建社會后期--繼承與程式化階段的歷史分期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筑發展狀況

  該階段相當于新石器時代后期。

  當時出現了干闌與木骨泥墻的房屋。前者(干闌)著名的實例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已有榫卯技術。后者(木骨泥墻)以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兩處遺址最具代表性。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社會議事的地方。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個廣場,每座“大房子”周圍環繞著若干或圓或方的小房子,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聚落的特色。龍山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以西安客省莊一座“呂”字形平面的房屋為代表,房屋面積變小,室內有窖穴,說明了父系氏族社會私有財產的出現。地面上鋪“白灰面”,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建筑特點。

  奴隸社會時期的建筑發展狀況

  中國奴隸社會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

  夏代的城市遺址,在河南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和山西夏縣有所發現。

  商代早期的建筑遺址有河南侵師二里頭一號、二號宮殿,兩者都是建在夯土臺上的木構架、夯土墻的殿堂,以廊廡圍成院子。殷墟是商代晚期的建筑遺址,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對它的宮殿、墓葬等已有了較清楚的了解。殷人的大墓,為土壙木槨基,深達十幾米,有很多殉人殉畜。

  陜西歧山鳳雛村出土的“中國第一四合院”,為早周建筑遺址,是一座兩進的四合院,大門開在中軸線上。門外有屏,前院的堂與后院的寢之間有穿廊相接。兩側為與基地等長的廂房。房屋內用木柱,外為土墻。遺址中發現有少量的瓦,說明西周時已有瓦,可能只用在屋頂的局部。西周銅器令 (音“鬼”)的器腿上有斗形支撐物。至此中國建筑最顯著特征中的木構架承重、院落式布局已經呈現,說明中國建筑的雛形已經具備。

  春秋時代的建筑特色是“高臺榭、美宮室”。防刺客、防洪水及享受登臨之樂固然是原因,木構技術尚不夠成熟,高層建筑要依傍高大的土臺也是重要原因。此時期的哲匠是公輸般--魯班,被后世奉為工匠的祖師爺。

  封建社會初期的建筑發展狀況

  1.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戰國時,“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城市規模擴大是這一時期的特點。戰國七雄各國的都城都建得很大,城內人口眾多、市民生活富足充實,以齊都臨淄為代表。長沙出土的戰國木槨,榫卯制做精細、種類多樣,反映當時的木工水平已很高。在河北平山縣的戰國中山王曾墓中出土了一塊銅板錯金銀的“兆域圖”,注有尺寸及說明,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幅建筑總平面圖。

  咸陽秦一號宮殿是一座以夯土臺為核心,周圍用空間較小的木構架建筑環繞的臺榭式建筑,該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設施,顯示了戰國時期的建筑成就。

  2.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每滅一國,就在咸陽北坂上仿建該國宮室,起到了建筑技術、藝術的交流融匯作用。秦的都城與宮殿均不遵周禮,而是在跨渭水南北的廣闊地區,彌山跨谷建造許多宮殿。膾炙人口的阿房宮是秦始皇擬建的朝官前殿,《史記》曰:“先做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絡樊川以為池,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把數千米以外的天然地形,組織到空間中來,這種超尺度的構圖手法,氣魄之大,正是秦這個偉大帝國氣魄的反映。現存的阿房宮遺跡,東西一千余米,南北五百余米。

  著名的秦始皇陵,陵體遺存邊長 350m,高度43m以上。附近常有一些建筑構件出土,包括一些有花紋的磚、瓦、石雕、青銅楣等。史書中說墓中具有天文地理、宮觀百官、極盡豪華之能事。在墓東側的“兵馬俑”,享譽世界,“秦俑學” 已成專門學科。修馳道、修長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筑活動。

  3.漢(包括王莽的新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漢代在渭水南岸建長安城,涵括了秦代末毀的部分宮殿。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輪廓曲折、附會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稱“斗城”。全城面積36平方公里,有城門12座,城內有人街九陌,五座宮城,168間里。

  在漢長安城的南郊,出土了11座“禮制建筑”,為“王莽九廟”遺址。其中一座周邊環水的建筑,屬有土臺核心的木構建筑。

  漢代陵墓屬土壙木槨墓,用黃腸題湊。陵側建陵邑,遷各地豪富及前朝舊臣等來居住,名為替先帝守陵,實為強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漢代共有陵邑七座,內中居民形成一種特殊階層,子弟多豪放行為,被稱為“五陵少年”。

  公元25年,東漢定都洛陽。都城內有東西二宮,兩宮之間以閣道相通。文獻上記載,東漢的宮室中有椒房、溫室、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漢代遺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只有墓前的石室、石闕石象生。崖墓、石墓中的明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以及石墓中的石制仿木構件,提供了一些漢代建筑的形象。

  4.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此時期的城市代表是曹魏鄴城。鄴城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最初為齊桓公所置,后晉。漢獻帝時曹操都于此,后趙在曹魏舊城基礎上重建。城用磚砌,每百步建一樓,轉角處有角樓。東魏、北齊也曾都于此。北周滅北齊時城又毀。城的面積為6.5平方公里,有中軸線,分區明確,是中國第一座輪廓方正的都城。

  5.兩晉、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581年) 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此時期建筑上的大事就是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現。佛教雖于西漢末已傳人中國,但直至此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已,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來世,帝王崇佛,佛教才得以大興。文獻記載,南朝佛寺有五百余所、北魏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

  北魏胡靈太后在洛陽建的永寧寺塔,是一座平面方形、九層的樓閣式木塔,高達40余丈,是中國木構建筑中最高的一座。現存的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一座15層的密檐塔,底層平面為十二邊形,以上為八邊形,塔的外形輪廓呈圓和的曲線形,極為流暢優美。

  石窟寺自印度傳人,與中國的傳統開鑿崖墓技術結合,很快得到推廣。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崗石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最著名的三處。三者中,敦煌的莫高窟開鑿時間最早,龍門石窟最晚。石窟中有許多反映建筑形象的石刻,如塔、屋頂、斗拱等。在河北定興有一座北齊的義慈惠石柱、柱頂端上是一座小殿模型,有梭柱,檐口平直,屋面瓦脊,反映了當時建筑的形象。南朝陵墓以地面上的墓表及石刻辟邪較為出色。

  此時期歷經900余年,以漢代為高潮,至此中國建筑的木構架體系、院落式布局的特點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學與藝術的傳人,以及中國社會中玄學的興起,建筑形象呈現著雄渾而帶巧麗的風格。

  封建社會中期的建筑發展狀況

  此時期是臻于成熟的興盛階段的歷史分期,該時期包括隋、唐、五代、宋、遼、金幾個朝代。

  1.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是其都城--大興城。隋文帝楊堅以漢長安城內宮殿與民居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面積達84平方公里。城的外形方正,城內有縱橫干道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8個坊和東西兩個市。每個坊都有坊墻圍繞。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這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都是值得稱贊的舉措。大興城布局嚴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區明確,規劃設計井井有條。

  大興城由宇文愷負責規劃。宇文愷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隋代東都洛陽也是由他規劃設計的。他考證“明堂”,除廣引文獻外,還用1/100比例尺做了模型。

  隋文帝建國之初,曾詔令全國各州建仁壽塔,是方形平面五層的樓閣式木塔,可能有標準圖,今塔已無一遺存。隋代遺存至今的建筑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是一座敞肩拱橋,比歐洲同類型的橋早1200年。橋的跨度達37.47m。建造人是隋匠李春。山東濟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門塔,是一座方形平面的單層塔,建于隋大業七年。

  2.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唐將大興城改稱長安城,繼續加以完善。后因宮城湫隘,宮殿不敷使用,于是在長安城外東北方龍首原高地建大明宮,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大明宮中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等已經過考古發掘及復原設計。大明宮的規模比明清紫禁城大得多,就是非主殿的麟德殿也比太和殿大三倍。

  唐代最宏偉的木構建筑當推武則天所建的“明堂”。文獻記載其平面為方形,約合98m見方,高度達86m,是一座高三層,頂部為圓形的高層樓閣。建造如此復雜的高層木構建筑,僅用工期十個月,可見當時的建筑設計與施工技術已臻于成熟。據近年對明堂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其平面與文獻記載基本一致。

  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滅法”,即消滅宗教的活動。從北魏到五代,佛教建筑被拆毀殆盡,再加上木構建筑材料本身不耐久,致使中國現存的木構佛殿缺乏早期的實例。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佛光寺東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7年)。佛光寺東大殿是現存唐代木構建筑中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一座,但與敦煌壁畫上的大佛光之寺所繪的殿閣樓臺建筑群相比,仍不免顯得簡約。不過僅就佛光寺東大殿來看,已能反映唐代木構建筑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其木構用料具有模數,斗拱功能明確,結構有機,尤其是脊蹲下只用大叉手而不施侏儒柱,表明唐代匠人已經了解三角形為穩定形的力學原理。屋頂平緩,出檐深遠,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達到了和諧統一。

  由于塔身高聳,易受雷擊焚毀,再加上“滅法”,唐代木塔無一幸存到今天。唐代的磚塔遺存至今的尚有不少,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長安縣的興教寺玄奘墓塔等,這二塔是樓閣式塔。屬于密檐式塔的有:西安薦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尋塔。屬于單層塔的有:河南登封凈藏禪師塔、山西平順海會院明惠大師塔。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單層塔壁,以木樓板分層,木梯。凈藏禪師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帝陵的特點是“因山為穴”,十八座帝陵中有十六座是利用天然山體,挖隧道做陵墓。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以闕及神道形成前導空間。每陵都有一些陪葬墓。

  貞觀、開元間,公卿貴戚在長安城內建造宅邸的有千余家。安史亂后,大臣將帥竟造第宅、豪華巨大,時人譏為“木妖”。

  3.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這是一個多戰亂的年代,北方尤甚。相對地說,南方的吳越、前蜀、南漢等較為穩定。蘇州虎丘的云巖寺塔,該塔原為九層、現存七層。是一座八角形平面、雙層塔壁的磚塔。它是磚塔由唐代的方形平面、單層塔壁向宋塔的多邊形平面、有塔心室轉變的首例。此外,南京棲霞山舍利塔也是此時期的代表作。

  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國最早被考古發掘的王墓。

  4.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宋代建都汴梁(今開封)。汴梁原為州治,做為都城過于狹隘,再加上宋代手工業及商業活躍繁榮,城市里坊制度被突破,拆除坊墻,臨街設市肆,沿巷建住房,形成開放性城市。這是中國城市史上的重要變化。

  宋代的建筑風格趨向于精致綺麗,屋頂形式極豐富多樣,裝修細巧,門、窗、勾欄等欞格花樣繁多。留存至今的宋代木構殿宇尚有不少。太原晉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間初建,崇寧元年重修)和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建于宋皇佑四年)是宋代木構建筑的代表作。

  宋塔遺存至今尚多,有磚塔、石塔還有琉璃貼面的琉璃塔。如:河北定縣開元寺料敵塔,是現存最高的磚塔,高84m。河南開封釣國寺塔,俗稱鐵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磚的塔。福建泉州開元寺雙元塔,是現存最高的石塔。

  宋代的帝陵集中于河南鞏縣。各陵形式相同。因受勘輿術“五音姓利”規定,宋代帝王姓趙,屬“角”音,墓地應該“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而墓區南高北低,一反中國帝王陵墓的常例。

  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頒布的《營造法式》一書,內容包括了“以材為祖” 的大木做法及各工種的功限料例,附有圖樣。該書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術書,作者是將作監少監李誡,李誡字明仲,河南管城縣人。

  自南北朝時胡床、交椅等高足坐具傳人中原以來,室內家具日漸增多,桌椅等垂足坐家具逐漸取代了供跪坐的幾案。從五代繪畫《韓熙載夜宴圖》上可見一斑。至宋代,垂足坐家具已基本普及。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建筑活動不多,規模不大,但較精致。建筑物屬南方風格,多使用穿斗架,即使是官方所建的寺觀,也帶有南方的地方風格。

  5.遼(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遼與北宋對峙,是由契丹族統治的朝代。遼代的帝王積極吸取漢族文化。在建筑方面可視為直接繼承唐代的傳統。遼代遺留至今的兩處最著名的古建筑,一處是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觀音閣(公元984年),另一處是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公元1056年)。前者是現存木構樓閣的精品,后者(觀音閣)是現存年代最早而且是惟一的樓閣式木塔,塔高達67.31m,斗拱式樣有60余種,外觀五層,實為九層,內有四個夾層,其中有斜撐構件,結構合乎力學原理。由遼代的兩座木構建筑的技術與藝術所達到的水平,可以反過來推斷唐代及北宋中原地帶的木構建筑達到了何等的高水平。

  6.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金破宋都汴梁時,拆遷若干宮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帶去圖書、文物、工匠等。在中都興建的宮殿被視為“工巧無遺力”、“窮奢極侈”。用彩色琉璃瓦屋面,紅色墻壁,白色漢白玉華表、臺基、欄桿,色彩濃郁亮麗,開中國宮殿用彩強烈之始。金代的地方建筑中減往造、移柱造風行,被認為“制度不經”。如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內柱僅留二根。北京的盧溝橋,長265m,是金代所建的一座聯拱石橋。橋欄望柱上的石刻獅子極多,以數不清著稱。

  此階段延續近700年,以唐代為高潮。長安城規模之大,位列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世界城市第一。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導空間流暢。個體建筑結構合理有機、斗拱雄勁。建筑風格明朗健壯、雄健偉麗。中國建筑體系至此臻于成熟。 封建社會后期的建筑發展狀況

  封建社會后期是繼承與程式化階段的歷史分期,該時期包括元、明、清三代。

  1.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元代是由蒙族統治的朝代,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列入。第一個統一大帝國。偏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都只是局部的地方政權。

  元代在建筑上最重大的成就是新建了一座都城--大都。元大都是中國歷代都城中最接近于《周禮•考工記》中所述王城之制的都城。它位于金中都的東北方,城的外輪廓近于方形,除北面開二門,余三面都是三門。宮城靠南、北邊是漕運終點的商業區,太廟在東側,社稷壇在西側,布局上基本符合“方九里,旁三門……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街道取棋盤狀,在南北走向的干道之間,平行排列著稱為胡同的小巷,作為眾多居民院落的通道。元大都是一座規劃周密的城市,街道平直、市政工程完備、氣勢雄偉。《馬可波羅游記》對元大都大加稱贊。元大都的規劃設計人是劉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耳。

  元代的木構建筑趨于簡化,用料及加工都比較粗放。斗拱縮小,柱與梁直接聯絡,減柱仍在采用。山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正殿是元代建筑的代表。山西芮城的永樂宮也是元代建筑,以壁畫著稱。元代引進了若干新的建筑形式,如大都中的大圣壽萬安寺(妙應寺)中的白塔,是尼泊爾匠人阿尼哥所授。

  元代的大科學家郭守敬,引西郊的水入城與運河相接解決了大都的漕運。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創建的觀星臺,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天文臺。居庸關云臺原是一座過街塔,是元代建筑的杰作。

  元代的戲曲發達,元曲與唐詩、宋詞并列。與之相應的戲臺建筑很多,至今在山西臨汾等地仍遺存有元代的戲臺,仍為群眾所使用。

  2.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期建筑的發展狀況

  明代曾先后三次在南京、臨?(今鳳陽)和北京建造都城及宮殿。建設經驗豐富,有一批熟練的工官與工匠。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址上建設北京城。在用磚砌元大都的土城時,去掉了北側不發達的五里,南側向南擴展一里,嘉靖年間加建外城,中途收口,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凸”字形外輪廓。明代的北京城有一條從南到北長約7.5km的中軸線。中軸線通過紫禁城,重要建筑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

  紫禁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宮殿建筑,規劃設計嚴整、造型壯麗、功能完備,是院落式建筑群的最高典范。明代在北京還建造了各種壇廟,如太廟、社稷、天、地、日、月、先農等壇,并修建了行署、倉廩、寺觀、王府、宅邸等。宮殿、壇廟等重要建筑采用楠木,規模及造型嚴謹規整。

  明代的十三座帝王陵墓位于昌平天壽山麓。地形選擇和神道等前導空間的處理都很出色。明長陵享殿木構架中的十二根金絲桶木柱,柱高約23m,最大柱徑達1.17m,清水做法,蔚為壯觀。

  由于明在建國前推行“高筑墻、廣積糧……”策略,明代制磚的數量及質量都大大提高,不僅把大都的土城墻以磚砌,萬里長城以及許多州、府、縣的磚城墻,很多也是明代所修。建筑出現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磚券為結構的無梁殿。最著名的一處是南京靈谷寺無量殿。

  明代的琉璃制品有很高水平。色彩及紋飾豐富。南京報恩寺塔,高80余米,外表用有浮雕佛像、力士、飛天的多彩琉璃磚貼砌,絢麗壯觀,被列為當時世界建筑七大奇跡之一,可惜在太平天國時被拆毀。大同的九龍壁及山西洪洞廣勝寺上寺的飛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可以略見明代琉璃建筑的風貌。近年在南京發現了報恩寺塔琉璃期的窖藏,得見明代琉璃的高質量。

  明代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在北京大真覺寺建造了一座金剛寶座塔,中國佛塔又增添了一種類型。

  明代家具用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料,構件斷面小,榫緊密實,不多加雕飾,造型與受力情況和諧統一。

  明初朱元津曾明令禁止宅旁多留隙地造宅園,但明中葉后,江南富庶之地,造園之風大興。明末計成(字無否)所著《園冶》一書,記述反映了明代造園理論與藝術的水平。

  明代修建北京宮殿、壇廟、陵墓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主力是江南工匠,其中以蒯祥最為突出。他能“目量意營”,“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技藝純熟,人稱蒯魯班。

  3.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時期建筑發展狀況

  清代定都北京。中國歷史上每改朝換代,往往焚燒拆除前朝的宮室,以煞王氣。清代沒有這樣做,沿用了明代精美的紫禁城宮殿,僅在使用中不斷修葺、添建。清代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造園上。皇家苑圃除在北京三海有所建樹外,在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園和承德避署山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私家園林也大有發展,江南園林達到極盛。中國園林影響所及,不僅是近鄰的日本、朝鮮,18世紀時更遠及歐洲。中國園林成為世界造園學中淵源之一。

  清代為團結蒙藏等兄弟民族,在西藏、青海、甘肅、蒙古等地修建了許多大喇嘛廟、清初在拉薩修建的布達拉宮、在呼和浩特重修改建的席力圖召,都是漢藏混合式的建筑。在承德避署山莊周圍建的“外八廟”,結合地形,仿建布達拉宮等藏式建筑,融合了漢藏兩式建筑而有所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頒布了《工程做法則例》,列出了二十七種單體官式建筑的各種構件的尺寸,改宋式以“材”、“契”為模數的計算方法為以斗口為模數,簡化了計算,標準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預制構件、縮短工期,程式化程度加大。

  清代承擔宮廷建筑設計的是七世世襲“樣房”人稱“樣式雷”的雷氏家庭,他們制作的建筑模型稱為“燙樣”。

  我國目前的居民、祠堂、書院等民間建筑,尚有少量明代實物遺存,主要是清代的,它們在技術上、藝術上以及反映時代生活方面蘊藏著很多寶貴經驗,值得學習汲取,有待于研究探索。

  編輯推薦:

  2013年一級建筑師網上輔導招生簡章

  2012年一級建筑師考試真題搶先看

  2013年一級建筑師網上復習資料匯總

  2013年一級建筑師在線課程

  環球網校建筑師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一級建筑師資格查詢

一級建筑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一級建筑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一級建筑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