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知識)內容講解:城市規劃及中國城市化道路


城市規劃
(一)城市規劃
1.學科的形成及組成
產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大工業的建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擴大。現代城市規劃學科主要由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建設立法三部分組成。
2.定義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其目的是為城市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建立一個良好時空秩序,以滿足市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發展的需要。
3.學科性質
城市規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建筑、地理、歷史、環境、美學、藝術等方面內容。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學科。
城市規劃理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因此,城市規劃是一門動態的發展中的學科。
(二)城市的功能作用
1.政治方面的作用
促成意志的統一,權力的加強和集中。
2.經濟方面的作用
集約效應(超過預計的加和性的聯合效應)。城市在物質上、勞力上、生產技術上等是一種高度的聚合,產生集約效應。
3.社會作用
是城市促進了大社會的形成,生活的社會化,進入到法理社會,社會組織力量的強化,社會性的大大加強,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4.文化方面的作用
城市,人類文明的載體,歷史在城市中的沉淀,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就行成了城市文化,城市對文化的作用,體現為凝聚、傳遞、儲存、更新。
(三)城市化
1.涵義
城市化一般簡單地解釋為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具體的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職業的轉變
產業結構的轉變
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城市化水平也從一個方面表現為社會發展的水平,表示工業化的程度。
2.表現特征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彼此消長,不斷變化。
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高,不僅是建立在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
3.歷史進程
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生產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較緩慢,較長時期才能達到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階段――由于經濟實力明顯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長的時間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就達到60%以上。
穩定階段――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已基本完成,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已基本轉化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業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一部分工業人口又轉向第三產業。
各國的發展歷程不盡相同,英國在19世紀末進入穩定期,美國在20世紀初城市化進程加快,現已穩定,我國至20世紀末尚處于初期階段,在21世紀城市化速度將加快。
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思想
中國古代文明中關于城鎮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論述,總結了大量生活實踐的經驗,多是以陰陽、五行、勘輿學的方式出現,許多理論和學說散見于《周禮》、《商君書》、《管子》和《墨子》等政治、倫理、經史書中。
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的《周禮?考工記》記述了周代王城建設的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石朝后市;市朝一夫。”書中還記述了按照封建等級、不同級別的城市建設形制,如“都”、“王城”和“諸侯城”等都規定城市用地面積、道路寬度、城門數目、城墻高度等方面的等級差別;同時還有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關論述。
《周禮?考工記》記述的周代城市建設的空間布局的形制,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都城建設規劃,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
戰國時代的城市布局,豐富了城市規劃的創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個集權帝王統治的制式規定,另外更重要的是《管子》和《孫子兵法》等論著,在思想上豐富了城市規劃的創造。《管子?度地篇》記載了居民點選址的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管子》認為:“因于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準繩”。從思想上打破了《周禮》單一模式的束縛。
另一本戰國時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書》則更多地從城鄉關系、區域經濟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對城市的發展和城市的管理制度進行了闡述。
秦統一中國后,在城市規劃思想上也曾嘗試過進行統一,發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強調方位,以天體星象坐標為依據,布局靈活具體。
漢代國都長安的遺址發掘表明,其城市布局并不規則,沒有貫穿全城的對稱軸線,宮殿與居民區相互穿插,說明周禮制布局在漢朝并沒有在國都規劃實踐中得到實現。
建于公元7世紀的隋唐長安城,整個城市布局嚴整,分區明確,充分體現了經營城為中心,“官民不相參”和便于管制的指導思想。
中國古代文明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大量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規劃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大量的城市規劃布局中,充分考慮當地地質、地理、地貌的特點,城墻不一定是方的,軸線不一定是一條直線,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內在聯系。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強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這些理念在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也影響了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城市建設實踐。
(二)西方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西方古代,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城邦時期,在城市建設中有希波丹姆模式,提出了方格形的道路系統和廣場設在城中心等建設原則。此模式,在米列都城得到完整體現。以城市廣場為中心,反映了古希臘的市民民主文化。因此,古希臘的方格網道路城市從指導思想方面與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方格網道路城市存在明顯差異。希波丹姆模式尋求幾何圖像與數學之間的和諧與秩序的美,這一模式在希波丹姆規劃的米列都城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的著作《建筑十書》,是西方古代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內有城市規劃的論述。該書分為試卷,在第一卷“建筑師的教育,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了不少關于城市規劃、建筑工程市政建設等方面的論述。
歐洲中世紀城市多為自發成長。1889年,維也納建筑師卡美洛西特出版的《按照藝術原則進行城市設計》一書,對歐洲中世紀城市進行描述,這是一本較早的城市設計論著。它力爭從城市美學和藝術角度解決大城市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 2026年一級建筑師《設計前期與場地設計》考點:城鄉規劃2025-09-24
- 2026年一級建筑師《設計前期與場地設計》高頻考點:民用建筑選址2025-09-07
- 2026年一級建筑師《設計前期與場地設計》高頻考點:基地出入口2025-08-21
- 2026年一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建筑控制線2025-08-17
- 免費直播:2025年一級建筑師考試真題及解析(5.17考試)2025-05-20
- 一級建筑師大設計太難?別錯過這個考霸筆記!2025-04-29
- 2025年一級建筑師《建筑材料與構造》考點: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2025-04-26
- 2025年一級建筑師考點:既有建筑維護與改造2025-04-25
- 2025年一級建筑師《建筑材料與構造》考點:臺階與坡道2025-04-21
- 2025年一級建筑師《建筑材料與構造》考點:樓梯的細部尺寸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