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盲已經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再來看看頒獎現場背景板對比圖,傷害也許更大。
你確定上面那個,不是鄉鎮企業家表彰大會的現場嗎?
據悉2018年金馬獎海報由設計師方序中操刀,以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的角度出發,這四個側臉分別來自李安、侯孝賢、鞏俐、小野,組成了光影疊嶂的山峰。
第53屆金馬獎主視覺海報由著名海報設計師黃海創作。
選取了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的創意,海報中央是當年14歲的男主角張震拿手電筒照向暗處的身影。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
兩盆一模一樣的貓糧,貓都只吃那個好看的碗里裝的。
1
實用主義,正在毀掉中國人的審美
前段時間,一篇《 看完父母新裝修的房子,想離家出走 》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
網友們紛紛吐槽父母裝修房子的審美,只能用四個詞來形容 “ 不忍直視 ”。
我們的父輩,曾經在物質文明不那么發達的時期里生活,對于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講究的是實用主義。
他們覺得菜就是用來吃的,盤子的目的是裝菜、實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幾塊錢盤子最劃算。
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個大紅木的沙發,夏天不熱,冬天放個墊子能坐就行。
過度追求實用化的人都是這樣,直奔目標而去,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都沒有什么意義。
美學家蔣勛曾經說過:“ 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萬年前,石器時代結束的時候,人們就將石斧做成了玉斧,人們用更美好的質地,更精細的手工來紀念過去的文明。“ 藝術 ” 與 “ 實用 ” 分開了,“ 美 ” 產生了。
在現代一個物質空前豐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
而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我們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將美滲透至生活的細節。
2
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微博上有一組圖片熱搜,源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圖片的主要內容是四川省安岳縣的石窟佛像修補前和修補后的對比。
修補前的佛像,神態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莊肅穆,仿若從石中生長出的人體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被修補后的佛像,顏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線的流動,巨石的材質的厚重與堅硬的質感,超自然美感蕩然無存。
還有南宋時候的一尊藝術價值極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幸免。
修補后的樣子變得文物價值盡失。宗教藝術中的慈悲,謙遜從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毀于一旦。
主管部門說是信眾們在1994年和2015年,自發籌錢做的佛像修補。相信這些修補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維護文物,絕非是有意破壞文物。
他們有錢、有心意、有修護文物的熱情,但是,卻唯獨缺少了對藝術的審美。
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 “ 紅紅綠綠的多喜氣 ”、“ 金燦燦的就是好 ”。
吳冠中先生說:“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最經常 “ 被代課 ”;因為注重實際,太多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女孩肯定成績差,愛畫畫就是不務正業。
因為注重實際,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買兩斤肉吃;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將我們的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 “ 美盲 ”。
吉林大學教授也曾在2018年畢業典禮上發表過這樣的演講:
“ 看看我們的校園里,許多男同學穿著一條大短褲,露著帶毛的雙腿,穿一雙拖鞋,身披莊嚴的畢業禮服滿校園逛。你們覺得美嗎?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
相對于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根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中國的美學在宋朝時期到達了頂峰,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期。
張彥遠在著名的《 歷代名畫記 》里所說 “ 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飄揚,不待粉鉛而白 ”。
“ 是故運墨而五色具 ”,使用單一的墨色中創造繪畫的色彩藝術已經早于歐洲一千年了。
宋瓷更接近哲學上的審美氣質,被稱為瓷器藝術的頂峰,全世界至今還在仿宋瓷。
范寬被稱為千年第一人,《 雪景寒林圖 》是壯美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由隱而顯,由虛而實,意境深遠。
可是現在,對美的麻木、對實用性的追求、美學教育的缺失,使我們漸漸失去了審美能力。
現在很多人窮,往往窮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后,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審美是一種歷史積淀,前提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
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審美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3
美能夠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相信大家都聽過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一個賣花的小女孩送給了乞丐一只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后,他在家里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
他突然間覺得,這么漂亮的花怎么能隨意插在這么臟的瓶子上,所以他決定把瓶子洗干凈,這樣才配得上這么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后,他又坐在邊上靜靜的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么漂亮的玫瑰怎么能放在這么雜亂的房間里呢?
于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間,突然間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的溫馨起來。
這時他仿佛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么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里與玫瑰相伴呢?
于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第一次澡,洗完之后找出幾件雖然顯得有點舊,但稍微干凈的衣服,刮完胡子之后,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后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年輕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么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其實我也很不錯,再看看房間中的一切,再看看這朵美麗的玫瑰,他當下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找工作。
自此之后,他努力勤奮的工作,成為了企業家。
簡單的一個故事卻折射了一個簡單的哲理:美能夠滌蕩人的心靈,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美學是18世紀德國從哲學系統里面發展出來,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覺學,是說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非常細膩的感受性。
所以生命的豐厚,記憶的深度,都來自于美學的感受。因為,美讓我品嘗到生命中最甜的那部分的滋味。
尤其在歐洲,文藝復興不僅僅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藝術和文化的飛速進步。美學更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吃飯,讓人懷疑吃的是藝術品,就餐環境講究到了極致。
家居的園藝,層次以及色彩,一不小心以為到了童話世界。
隨便走到哪個禮品店,買什么東西,都給你拿漂亮的紙包的好好看看。
再帶上美美的手提袋,紙品基本都長這樣。
體面癌的國家,真是把講究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這一切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你還可以把早餐變成這樣。
陽臺變成這樣。
軟裝變這樣。
經過愛,見過美,人就越發能夠看清生活的本質,用美對抗世俗的粗糙。
美食與美衣,美的環境全都能讓人煥發對生活的熱情,一個人專注于審美的過程,就是納悅自己,滋養身心的過程。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讓我們活在當下,重拾生活的審美,穿得講究,吃得精致,常聽音樂。每周一,給辦公桌空瓶換上一束鮮花,每周末,在暖陽下享受美美的下午茶。
也許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總是充滿壓力和苦痛。
然而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見美,創造美,用小確幸滋養平凡的時光,享受人生,活出美好和詩意。
最新資訊
- 轉存周知!取得一級建筑師證書,可享個稅扣除2025-02-26
- 科技賦能教育,環球網校云私塾6.0發布會即將重磅來襲2023-03-15
- 2021年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 一級注冊建筑師在列2021-12-03
- 注冊一級建筑師|工程款被拖欠,試試這14個追討小妙招2021-11-08
- 注冊一級建筑師|負債高達16.33億!某設計院破產!2021-11-08
- 注冊一級建筑師|大變局時代下,建企如何精準定位、提前布局未來3-5年的建筑市場?2021-11-08
- 注冊一級建筑師|杭州正式啟動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如何實施?2021-11-08
- 注冊一級建筑師|拿什么拯救這20年沒漲的設計費2021-11-05
- 注冊一級建筑師|全省這類項目取消施工圖審、不再強制監理!2021-11-05
- 注冊一級建筑師|城鄉規劃師第一!建筑師第三!細數工程項目必備的14個證書,你有幾個?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