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知識分享:裝配式建筑突破新高度的重要三點


【要點一:節點連接】
工字形截面柱的拼接接頭
柱的拼接節點一般都是剛接節點,柱拼接接頭應位于框架節點塑性區以外,一般宜在框架梁上方1.3m左右。考慮運輸方便及吊裝條件等因素,柱的安裝單元一般采用2層或3層1根,長度12m以下。根據設計和施工的具體條件,柱的拼接可采取焊接或高強度螺栓連接。
非抗震設計時的焊縫連接,可采用部分熔透焊縫,坡口焊縫的有效深度不宜小于板厚度的1/2。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焊縫連接,應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縫。
翼緣一般為全熔透坡口焊接,腹板可為高強度螺栓連接,當柱腹板采用焊接時,上柱腹板開K形坡口,要求焊透。箱形截面柱的拼接接頭應全部采用焊接,為便于全截面熔透。
箱形柱的焊接接頭
高層鋼結構中的箱形柱與下部型鋼混凝土中的十字形柱相連時,應考慮截面形式變化處力的傳遞平順。箱形柱的一部分力應通過栓釘傳遞給混凝土,另一部分力傳遞給下面的十字形柱。兩種截面的連接處,十字形柱的腹板應伸入箱形柱內,形成兩種截面的過渡段。伸入長度應不小于柱寬加200mm,過渡段截面呈田字形。過渡段在主梁下并靠緊主梁。
兩種截面的接頭處上下均應設置焊接栓釘,栓釘的間距和列距在過渡段內宜采用150mm,不大于200mm,沿十字形柱全高不大于300mm。
型鋼混凝土中十字形柱的拼接接頭,因十字形截面中的腹板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施工比較困難,翼緣和腹板均宜采用焊接。
次梁與主梁的連接
次梁與主梁的連接通常設計為鉸接,主梁作為次梁的支座,次梁可視作簡支梁。其拼接形式如下圖所示,次梁腹板與主梁的豎向加勁板用高強度螺栓連接,當次梁內力和截面較小時,也可直接與主梁腹板連接。
當次梁跨數較多,跨度、荷載較大時,次梁與主梁的連接宜設計為剛接,此時次梁可視作連續梁,這樣可以減少次梁的撓度,節約鋼材。
主梁的側向隅撐
按抗震設計的框架梁,在梁可能出現塑性鉸處(通常距柱軸線1/10~1/8梁跨處),梁上下翼緣均應設置側向偶撐。側向隅撐可按軸心受壓構件計算,并應滿足長細比要求。
梁腹板開孔的補強
當因管道穿過需要在梁腹板上開孔時,應根據孔的位置和大小確定是否對梁進行補強。當圓孔直徑小于或等于1/3梁高,且孔洞間距大于3倍孔徑,并避免在梁端1/8跨度范圍內開孔時,可不予補強。
當因開孔需要補強時,彎矩由梁翼緣承擔,剪力由孔口截面的腹板和孔洞周圍的補強板共同承擔。圓形孔的補強可采用套管、環形補強板或在梁腹板上加焊V形加勁肋等措施予以補強。
梁腹板上開矩形孔時,對腹板的抗剪影響較大,應在洞口周邊設置加勁板,其縱向加勁板伸過洞口的長度不小于矩形孔的高度,加勁肋的寬度為梁翼緣寬度的1/2,厚度與腹板相同。
【要點二:隔震】
1.軟墊式隔震
和傳統結構相比,在遇到強烈地震作用時,樓層底部設置有軟墊式隔震裝置的建筑物將會和地面摩擦產生一定的水平移動,而房屋底部與地面之間產生的相對水平位移,使建筑的自振周期增長,樓層的上部結構側移變得較小,保護了建筑結構遭到地震作用破壞。
2.滑移式隔震
滑移式隔震是利用建筑物和上部結構基礎之間設置的一個平滑移動面,并在平滑移動面上使用摩擦系數較小的材料,在建筑物遇上地震作用時做出相對基礎水平滑動,使基礎結構解鎖,起到隔離樓層隔離地面的作用。
3.滑動支座
由橡膠片與薄鋼板替換疊合而成,鋼板邊際縮入橡膠內,可防止鋼板生銹。疊層橡膠支座又可分為通常疊層橡膠支座、高阻尼疊層橡膠支座、鉛芯疊層橡膠支座和。因為橡膠板上、下兩面的橫向變形遭到剛板的約束,在豎向荷載效果下橡膠板中部處于三向壓力狀態,從而構成很高的抗壓強度。
4.吊式隔震
高樓層隔震裝置是結構上部和抗震結合的一種手段,它是利用原結構質量和阻尼組成隔震減震耗能裝置,地震發生時,耗能減震裝置吸收并消耗來自地震源的能量,下降結構受到的地震作用。地震發生時,支撐點將整個建筑物懸掛在巨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這種懸掛式的隔震方法叫作懸吊式隔震。懸吊式隔震能夠大幅度的減少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力,主要適用于生活建筑和公共建筑中。
【要點三:配件施工】
1.框架梁
(1)梁的截面尺寸,符合下列各項要求:截面寬度不小于200mm;截面高寬比不大于4;凈跨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小于4。
(2)梁的配筋應確保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大于2.5%,且計入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不大于0.35。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不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區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按規范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
(4)梁的縱向鋼筋配置,符合下列各項要求: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的配筋,不少于 2φ14 且分別不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框架梁內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不大于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5)梁端加密區的箍筋肢距應不大于 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
2.抗震墻
(1)抗震墻的厚度不小于160mm 且不小于層高的1/20,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墻厚度不小于 200mm 且不應小于層高的1/16,底部加強層為1~3層,暗柱箍筋間距為150mm,抗震墻體雙排鋼筋之間梅花形拉筋間距為400mm;其余樓層,暗柱箍筋間距為200mm,拉筋為600mm。
(2)抗震墻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均不小于0.25%,并雙排布置,拉筋間距不大于600mm,直徑不小于6mm。
(3)抗震墻的約束邊緣構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墻。
(4)頂層連梁的縱向鋼筋錨固長度范圍內,應設置箍筋。
3.抗震支架
當遭遇到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發生時,為達到減輕地震破壞,減少和盡可能防止次生災害發生的目的,建筑給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風、空調、燃氣、熱力、電力、通訊等機電工程設施應設置抗震支架。
抗震支吊架施工主要涉及到錨固件、加固吊桿、抗震連接構件、管道連 接構件、抗震斜撐、型鋼和緊固件等構件的使用。施工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組成抗震支吊架的所有構件應采用成品構件,確保支吊架施工質量符合要求;(2)因抗震支吊架在地下室設置較為集中,地下室屬于室內潮濕環境,所以抗震支吊架的材料采購時,應從價格、質量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
4.減震柱的使用
減震原理:當地震來臨,柔性建筑就開始晃動,所產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減震柱吸收掉,保護關鍵的柱子、梁不被破壞。
內筒框架因剛度較大,將分配較大的水平作用(約60%~80%的地震、風荷載)。尤其是內筒角部變形較大,故將減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發揮其吸收能量、保護主體的功能。而只布置3/4高,是因為結構底部承擔了主要的水平剪力與傾覆力矩。頂部雖然位移較大,但位移角參數能控制在有效范圍,安全無影響,加上底部3/4已有減震器參與工作,頂部加速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推廣裝配式建筑是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國外的裝配建筑相比于國內發展的時間更長,國內需要加緊腳步追趕,讓裝配式建筑模式成為國內建筑的中堅力量。以上內容就是“裝配式知識分享:裝配式建筑突破新高度的重要三點”,更多精彩內容可繼續關注環球網校。點擊下方免費下載,可領取裝配式精華考點/課程講義。
最新資訊
- 干貨分享:裝配式建筑防水是如何施工的?2022-02-06
- 裝配式建筑究竟是什么?這個回答真的非常全面了!2022-02-05
- 調研總結:裝配式住宅項目疊合板超厚原因分析與控制措施2022-02-04
- 干貨來了!整體衛生間在裝配式住宅中的應用有哪些?2022-02-03
- 工廠化生產的混凝土預制件都有哪些優勢?裝配式PC板生產線大揭秘!2022-02-02
- 裝配式建筑發展快速,避開這幾個大坑才能成為最大贏家!2022-02-01
- 裝配式斜屋面施工案例分享——萬科沸騰里一期工程別墅項目2022-01-31
- 酒店裝配式裝修干貨分享:什么是裝配式技術體系?裝配式內裝的優勢有哪些?2022-01-30
- 裝配式酒店裝修中有哪些容易出現的失誤?2022-01-29
- 裝配式酒店裝修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