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的三個階段,讓成本控制不再是難事!


一、拿地階段
在房地產開發初期,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為土地征用提供參考數據。預制構件房的區位和政策重點是研究預制構件的價格和預制構件的價格,而預制構件的價格和預制構件的價格是政府研究的重點和重點。
1、房價是成本控制方向的決定性因素
我國實行土地出讓“招拍掛”制度。房地產企業接受的拍賣價格一般不取決于土地成本本身,而往往是由未來房價上漲預期決定的。房價越高,預制率就越高,從而降低單位建設成本。
這一現象在一二線城市尤為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達到5萬/平方米以上),征地成本基本不受裝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的影響。
在國外,如新加坡、日本等地,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已不再是制約建筑產業化發展的負面因素。在我國三四線城市,或者房價在1萬元以下的地區,采用裝配式施工技術的成本壓力很大。
2、鼓勵政策和土地增值稅政策是影響利潤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對裝配式建筑的綜合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如面積獎勵政策、現金補貼政策、預售政策等(上海規定主體結構完工1/2以上可預售,沈陽市甚至規定主體結構±0后可預售)。這些組合政策基本上彌補了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
同時,要更加關注政府補貼對土地增值稅臨界點的影響。《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標準普通住宅免征土地增值稅。如果由于政府補貼導致土地增值率超過20%,房地產公司就不能享受到標準普通住房的免稅待遇,政府反而可以補貼100萬元,房地產公司上繳稅款超過1000萬元,得不償失。
3、構件廠精準調研是關鍵
預制構件廠家的技術水平和位置布局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有多種形式,各預制構件廠技術水平、生產設備不盡相同,如德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流水線生產設備就不太適合“胡子筋”的預制構件要求,其折舊費也高于普通國產的生產線;
其次,預制廠的資金實力是必須考量的關鍵因素,壓款結算是建材行業的普遍現象,預制構件廠一旦出現資金困難,施工進度受制的最終受害者必然是房產公司;再次是運距問題,如果預制構件廠與項目所在地的距離直接影響運輸費。
二 、建設階段
建筑安裝環節包括了設計、采購(生產)和施工三個緊密相關的過程,該環節的成本比例達到80%以上,是成本控制的重點所在。
1、裝配式設計是成本控制的關鍵要素
設計對項目最終造價起決定作用,但目前裝配式建筑設計處于重新起步階段,大多數建筑設計院不具備裝配式建筑專業設計能力,BIM技術的運用也處于摸索、起步階段。
這就促使房產公司提高整合能力,對傳統設計、裝配式深化設計、構件生產和施工單位的技術力量、項目具體情況進行整合,以便預制構件的生產、運輸和施工,達到節約造價的目的。
首先,在項目方案設計階段確定合理方案。系統考慮到建筑方案對深化設計、構件生產、運輸、安裝施工環節的影響。在事前充分研究、事中密切配合,則會有效降低綜合造價。
其次,仔細測算預制率。不以滿足政府規定的預制率為決策標準,而以項目需要的最優預制率為標準來進行拆分,過低或過高的預制率都將對造價產生不利的影響。
裝配式建筑設計時應遵循標準化、模塊化,合理設計預制構件與現澆連接之間的構造形式,以便于生產和降低施工難度。
然后,綜合各專業進行全面審核。進行必須的辨析、歸納、協調和修改,才能真正減少事后修改,降低造價。如有可能,盡量采用BIM系統等先進技術完善圖紙,事前發現問題并解決,確保建筑圖和施工圖的統一與完善。
2、采購管理的優化、創新
預制構件的采購,要從預制率、技術體系、規模化、標準化、資金成本等多方面綜合平衡,以實現房地產綜合成本最優化。目前,預制構件的價格普遍偏高,上海大約在3000~4500元/m³左右(隨著鋼材、砼等價格上下浮動)。住建部科技中心對全國12個典型樓盤單棟樓與規模化應用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規模化生產對降低生產成本的貢獻較大,使構件單價降低了780元/m³,降幅約23%。
同時,預制構件的增值稅率是17%,而建筑勞務、技術服務、純勞務和運輸的稅率分別是11%、6%、3%和11%,都低于17%。將“采購并送貨到指定地點”的傳統購銷模式進行優化,改為“甲供材+委托生產+購買技術+自提貨”的采購模式,能有效降低預制構件的稅負,從而降低預制構件的單價。
三 、銷售階段
1、提前預售由于有的地方政府均給予裝配式房地產項目提前預售的鼓勵措施,能有效地加快資金回收速度,降低利息支出,從而降低總成本。
沈陽市規定“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的開發建設項目,預制構件采購合同金額可計入工程建設總投資,金額達到總投資額的25%以上且施工進度達到正負零,即可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
以百米高層建筑為例,房產公司至少能提前一年取得《預售許可證》,如售價為15000元/㎡,按50%預售率和8%的利率計算,能獲得邊際利息收益15000*50%*8%=600元/㎡。在現金為王的房地產業,邊際利息收益效果是極其明顯的,甚至直接超過了裝配式房地產項目的增量成本。房價越高,邊際利息收益越大。
2、銷售稅費房地產項目的綜合稅負能達到10%~15%左右,甚至更高,土地增值稅是推高稅負的主要因素。土地增值稅以增值額為計繳基數,稅率分為30%、40%、50%和60%四檔,可按房地產開發成本總額加計扣除20%;同時對增值率低于20%的普通住宅免征土地增值稅,所以提高成本是管控銷售增值率的最有效手段。如果管控到位,可獲得很好的節稅效果。
首先,應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增量成本大約為300元/㎡~600元/㎡,百米高的住宅樓一般從6層以上開始裝配,全樓的單位增量成本為250元/m2~417元/㎡。
按土地增值稅政策規定可以加計扣除20%,即按300元/㎡~600元/㎡扣除再計算增值率。在售價不變的情況下,裝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及其加計扣除金額之和沖減了增值額,按40%稅率計算的話,可以節稅120元/㎡~200元/㎡。
其次,準確把握普通住宅的免稅標準,將增值率控制在20%以下,裝配式房地產項目的節稅效果將更加明顯。沈陽市規定“在認定普通商品住宅價格標準時,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300元;采用全裝修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1000元;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及全裝修的住宅每平方米提高1300元。”
這項優惠政策可能比直接補貼500萬元更實惠,因為土地增值稅的平均稅負約為3%~5%左右,一億的銷售額就可能產生300萬~500萬的土地增值稅。如果房地產項目的增值率處于20%臨界點上下時,提高裝配式房地產項目的扣除標準而將增值率控制在20%以下,將直接免征土地增值稅。
一個10億元的住宅項目如果享受免征土地增值稅的話,按3%的稅率計算,將節稅3000萬元。可見,裝配式建筑技術帶來的政策紅利是極其明顯的。
裝配式建筑成本管理,我們要抓住與傳統建筑的差異特征,實施針對性的管理方法。從房地產開發的全局來看,不僅要看裝配式建筑增量成本,更要著眼于全局,看政策、看稅收、看設計、看采購模式等,算全項目、全過程開發的經濟大帳。裝配式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全過程成本是可控的,如何利用好國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勵、獎勵性政策,算開發全過程的大賬,才是上上之策。以上內容就是“裝配式建筑的三個階段,讓成本控制不再是難事!”,更多裝配式新發展新資訊,歡迎繼續關注環球網校裝配式建筑行業頻道!點擊下方免費下載,獲取裝配式精華考點/課程講義。
最新資訊
- 江蘇無錫經開區:裝配式MiC防疫酒店項目順利交付使用2022-04-12
- 廣東: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恒盛大廈正式啟用,標準層裝配率達78.9%2022-04-12
- 《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編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京順利召開2022-04-12
- 江西:2021年,全省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開工總建筑面積達到24%2022-04-12
- 全國首單裝配式建筑認證最高等級的綠色債券成功發行2022-04-12
- 四川眉山:竣工驗收報告應明確項目實際裝配率等裝配式建筑建設要求落實情況2022-04-12
- 湖北十堰:鼓勵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有序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2022-04-11
- 廣東東莞:提出實施8大舉措,加快推廣綠色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2022-04-11
- 被稱為萬億藍海的裝配式建筑行業,如今的發展現狀如何?2022-04-11
- 廣東汕頭:購買裝配式建筑一手商品房,可貸款額度最高可上浮20%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