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內科主治醫師考點:消化性潰瘍的分類和產生原因


一、消化性潰瘍的分類:
消化性潰瘍的分類可依據發病部位可分為兩種:
胃潰瘍
最常見部位是胃小彎的最低處,即胃角,其次是胃的幽門區,臨床上常稱為胃竇部。高位胃體和胃底部的消化性潰瘍較少見,賁門和裂孔疝部位的胃潰瘍雖少見,但易有并發癥。
十二指腸潰瘍
是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部腸壁較薄且黏膜無環形皺襞,是最常發生潰瘍的部位,占十二指腸潰瘍的95%。球部以下的十二指腸潰瘍稱為球后潰瘍,占約5%。十二指腸潰瘍直徑通常<1cm,多見于青壯年男性,近20~30年老年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發病明顯增多。
病因
消化性潰瘍由損害因素與防御因素間平衡失調所致,損害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非甾體抗炎藥、應激等。防御因素包括胃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長因子等。
二、消化性潰瘍產生的主要病因
(1)損害因素
非甾體類抗炎藥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多為弱有機酸,抑制環氧合酶,使花生四烯酸合成的前列腺素減少。前列腺素保護消化道黏膜,減輕酒精、膽鹽、酸、高滲和高溫液體的損傷。前列腺素增加碳酸氫鹽和黏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道黏膜的血流量,加速細胞增殖,刺激離子轉運,增加ATP和黏膜表面活性磷脂的生成,保持溶酶體和細胞膜的穩定,其中維持消化道黏膜血流量最重要。
(2)防御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十二指腸黏膜上皮發生胃腺化生,80%患者合成黏液和碳酸氫鹽減少,使黏膜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保護屏障削弱,根除幽門螺桿菌后碳酸氫鹽合成恢復。胃酸分泌量增高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炎癥輕度或中度;而在胃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黏膜炎癥常重度,并與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的發生相關。
(3)其他因素
包括胃排空異常、遺傳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及伴其他系統慢性疾病等,吸煙不利于消化性潰瘍的愈合,食物和飲料的物理性(過熱、粗糙等)或化學性(過酸、辛辣、酒精等)刺激亦可損害黏膜屏障。非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的胃潰瘍約占全部患者的4%。
環球網校內科主治醫師考試頻道為各位考生分享2020年內科主治醫師考點:消化性潰瘍的分類和產生原因。希望能對您的復習有所幫助。提醒準備報考2020內科主治醫師考試的考生及時進行復習,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2020內科主治醫師考試復習資料!
最新資訊
- 2023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考情解讀2023-05-02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視頻免費分享2022-04-03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免費視頻講座2022-04-01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視頻2022-04-01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前必背【心絞痛及腹腔積液】考點合集2022-03-22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必考點2022-03-16
- 2022中醫內科主治醫師考試復習記憶知識點的方法2022-03-08
- 2022中西醫內科主治醫師考生必背:解表劑歌訣2022-03-07
- 2022年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重要考點預測2022-02-23
- 2022年內科主治醫師考試復習考點及練習題(36)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