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意義


01、生存環境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人類健康及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影響,尤其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建筑大國,全國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
建筑中99%為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增建筑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曾引用數據: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同時我國傳統建筑的生產方式普遍存在資源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人員勞動強度大等問題,以上現狀迫切需要對建筑行業進行轉型升級。
日常生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霧霾”最近幾年成為我們的新朋友,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家庭裝修等都是人為造成霧霾的重要因素。每到入冬,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大面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
為此,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包含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等。而裝配式建筑的優勢正好契合了節能 環保的要求,也契合了清潔生產的需求。
據統計,從《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頒布開始,2016年北京PM2.5濃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 。我國重點經濟發展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跟2013年比,改善的幅度大約在30%左右。全國層面上,統計了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而這些經濟重點發展區域,也是裝配式建筑推廣起步較早,建筑業改革力度較大的地區。(數據來源于“大氣污染防治媒體見面會實錄”)
基于以上各種問題,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更節約資源、環保的建筑重新被定義,并迅速進入市場,引領建筑業開啟新的篇章。裝配式建筑發展相比現澆建筑,建造階段可以大幅減少木材模板、保溫材料(壽命長,更新周期長)、抹灰水泥砂漿、施工用水、施工用電的消耗,并減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排放,減少碳排放和對環境帶來的楊塵和噪聲污染。
02、人口紅利消失的長遠需求
「人口紅利」: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認為總人口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關系,但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的規模增長速度越快,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越快。
從圖片可以看出中國在2012年幾乎已經沒有人口紅利。而實際從2012年起,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37億人,而 2017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約為9.02億人,2017年比2016年減少了約600萬人。自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下降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連續六年減少,減少總量已經達到2500萬人。
從 2015 年左右開始,體力勞動力市場人口數量迅速下滑,這一趨勢或維持 10 年以上,累計減少的適齡人口將占當前人口數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勞動年齡人口趨于老化,根據老師預估,到2030年,45~59歲大齡勞動力占比將達到36%左右。
作為勞動力需求量較大的行業之一,相較其他行業而言,傳統建筑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更高,且因工作環境、強度、時間等因素,多需要年輕人。但是整個行業技術進步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不大,質量問題較多,分散、低水平、低效的傳統粗放手工業生產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
至今多是以包工頭為單位、小規模、主要依靠勞動力投入,導致傳統建筑業高成本、低效率。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期結束,“用工荒”蔓延,工地工作越來越難吸引到年輕人。同時由于國家發展帶動城市新興產業發展,從勞動強度、職業地位、就業環境等各方面來看,當前建筑業與其他新興產業存在較大差距,新生代的勞動力就業擇業優先選擇其他新興產業,偏離傳統建筑業。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從事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繼續下降。
招工難,難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主要表現在懂技術的產業工人及勞動力工人少。一二線城市,最現實的情況就是招聘高學歷的大學生,同一個崗位簡歷成堆,而工地找木工、電工、鋼筋工等技術工人卻很難找到。
因此從整個行業看,與我國城市“白領”工作者相比,技術型“藍領”工作者、懂技術操作的產業工人更稀缺。建筑業工人的轉型勢在必行,必須要加快讓傳統農民工轉型為建筑產業工人,在逐漸擺脫低效的粗放的手工業生產方式,轉而以高效的工業化作業方式替代。
減少“體力勞動力”的投入的同時,也需要改變目前建筑業工人的從業環境,減少惡劣環境下的勞動力工作,增加機械輔助人工操作為主的室內作業。這樣不但延長建筑業勞動力的“職業壽命”,更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要求建筑業,增加對建筑工人的繼續教育、建立長期培訓的機制,培養出專業更齊全、技術更精湛的產業工人,最終達到以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替代大量手工業生產方式。
從生產方式來看,工業化生產方式比較典型的當屬歐洲。結構部件和裝飾品等部件的制作可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甚至智能化,從而大幅度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德國艾巴維(Ebawe)、德國SOMMER、德國沃樂特(Vollert)、芬蘭Elematic、德國安夫曼(Avermann)等歐洲生產線均已成功被國內引進使用。
以環形生產線為例的一個歐洲預制構件廠,年34萬㎡實心墻體、21萬㎡三明治墻體、36萬㎡疊合樓板、5萬㎡雙層疊合墻板的設計產能(合計約超10萬m³的年設計產能),整個流水線僅需要42名工人,2名技術人員,1名車間管理人員。而國內同樣生產這些構件,采用手工作業卻需超200名工人,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國內人工需求的巨大缺口逐漸浮現。
03、技術進步提升國力的根本需求
還有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在上世紀開始推行裝配式建筑發展,并且利用住宅大規模建設的有利契機,因地制宜形成了合適的建造體系,改變了傳統的住宅以人力為主的建造方式。數據顯示,工業化方式將建筑精度從厘米提升至毫米。與此同時,各國都是由政府牽頭,大力推動,為實現“成本降低、時間縮短、缺陷率降低、事故發生率降低、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值利潤率提高”提前做準備。
縱觀全球,工業化生產的核心硬件設備、技術,德國、芬蘭、日本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業化所需的設計軟件,歐美走在世界的前列,建筑業的全過程企業管理系統,歐美幾乎壟斷全球管理系統市場份額;產業工人的培訓體系及工業化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日本也走在了行業發展的前列。相比我國目前的工業化發展相對滯后,裝配式建筑的推廣也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助力。
現階段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運維等,已經成為各國裝配式建筑技術創新、產業整合和集成出口的重要工具。當我們在學習、使用這些配套的同時,高度依賴于發達國家的硬件和軟件。在信息技術及大數據主宰的時代,信息的流失及核心技術的依賴,已經屢次爆發出了危機,且讓我們正視到了技術落后的局面。我國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上已經走在世界的前沿,但建筑物聯網還在初級階段,只有加快建筑智造、BIM管控、工業生產、質量追溯、產業鏈整合等一系列工作實施進程,將裝配式建造技術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跟上物聯網的步伐,才能盡早展現裝配式建筑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諸多效益,促進裝配式建筑的大力發展。
由此可見建筑業重視技術研發、掌握行業核心技術、融入信息化時代已迫在眉睫,也是我國技術發展、國力提升的重要基石。
有人會說,既然歐美國家的裝配式技術那么發達,生產效率又高,我們直接引進流水線,照搬技術,可以少走彎路。先進的技術借鑒的確可以縮短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否可以照搬,我們看一下以下幾組對比和分析:
(1)歐洲全預制剪力墻的水平及豎向連接方式)
該方法方便實用,在放入預制混凝土構件時簡單,構件的生產效率高,但此連接方式及材料強度未得到國內認定。
(2)歐洲半預制剪力墻的水平及豎向連接方式
(3)國內疊合剪力墻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豎向連接方法
(4)國內全預制剪力墻按抗震要求的水平及豎向連接方式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到,歐洲的連接方式更適合PC構件的生產,安裝效率更高,國內PC構件的種類更多、連接更加牢固, PC構件的制造、安裝成本更高。這也因為我國對建筑抗震設防的要求更高,因此歐美的技術不能馬上照搬到國內。
在研究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裝配式經驗的同時,切忌完全照搬歐美、日本的模式。結合我國國情,我們要發展適合我們自己的裝配式。
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2014)來看,我國的技術借鑒了日本和香港了經驗,形成了符合中國需求的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同時在引進學習歐洲先進的裝配式生產方式的同時,我國自己也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流水線供應設備商。
建筑業的創新和革命是解決當前我國建筑業落后、粗放局面的唯一途徑,建筑工業化僅僅只是步入工業化2.0的開始,建筑產業化是邁入工業化4.0的前提。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成果,而建筑工業化的實現需要裝配式建筑這個載體,不斷的實踐、完善、提煉、總結,最終真正成為建筑產業化的核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革新。
技術進步是當前提升國力的根本需求。通過推動裝配式建筑,最終實現建筑產業化,這個發展過程帶動建筑業軟、硬件技術的革新、人才的培養、信息化的成長、物聯網的發展。由此可見,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革命的起點,意義深遠。以上就是環球網校為你帶來的“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重要意義”,點擊下方免費下載,可領取免費學習資料。
最新資訊
- 江蘇無錫經開區:裝配式MiC防疫酒店項目順利交付使用2022-04-12
- 廣東: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恒盛大廈正式啟用,標準層裝配率達78.9%2022-04-12
- 《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編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京順利召開2022-04-12
- 江西:2021年,全省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開工總建筑面積達到24%2022-04-12
- 全國首單裝配式建筑認證最高等級的綠色債券成功發行2022-04-12
- 四川眉山:竣工驗收報告應明確項目實際裝配率等裝配式建筑建設要求落實情況2022-04-12
- 湖北十堰:鼓勵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有序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2022-04-11
- 廣東東莞:提出實施8大舉措,加快推廣綠色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2022-04-11
- 被稱為萬億藍海的裝配式建筑行業,如今的發展現狀如何?2022-04-11
- 廣東汕頭:購買裝配式建筑一手商品房,可貸款額度最高可上浮20%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