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雙語:“拖延癥”患者:“最后期限”才是生產力


2015年轉眼只剩不到一個月,想想新年時下的決心,恐怕不少人會茫然、懊惱甚至自責,或者尋求種種理由為自己開脫,“拖延癥”(procrastination)便是一條方便的借口。
“拖延癥”并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于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拖延癥”的典型心態似乎可以用電影《亂世佳人》結尾的經典臺詞“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來概括。“明天”是希望的一天,是斗志昂揚的一天,也是西班牙諺語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事實上,“拖延癥”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便是由pro(向前)和crastinus(明天)組合成的拉丁語procrastinus(向前推到明天)而來。這個單詞的拉丁語詞源和我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古訓恰好從正反兩面說明“拖延癥”古已有之,中西皆然。
“拖延癥”患者(procrastinator)并不一定是“懶鬼”(lazy bones),很多成就杰出者更是出名的拖延。例如達·芬奇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拖延癥”患者。他的傳世畫作《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畫了三年,均遠超客戶規定的交稿時間,去世時手中還有五六幅作品未交付。他曾在日記中宣泄道:“告訴我,告訴我,到底有哪件事情完成了?”當今《冰與火之歌》(熱播美劇《權力的游戲》原著)的作者喬治·馬丁因拖稿遭粉絲頻頻抱怨,有媒體甚至說他“簡直創下了拖延癥之最”(likely setting some sort of record for procrastination)。一位密切關注馬丁行程的粉絲說,他在“竭盡全力回避下一本書的寫作”(he is doing everything in his power to avoid working on his latest novel)。
對不少“拖延癥”患者來說,“deadline(最后期限)”恐怕才是第一生產力。的確,不少人都體驗過在最后期限前靈感迸發、效率驚人的巔峰狀態。《銀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就曾說:“我愛最后期限。我愛它們飛馳而過時的呼嘯聲”(I love deadlines。 I like the whooshing sound they make as they fly by)。由此看來,我們要在最后期限前完成2015年的新年決心,倒也不乏可能。(胡溦)
最新資訊
- 新概念英語寫作: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搭配(3)2022-09-14
- 新概念英語寫作: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搭配(2)2022-09-09
- 新概念寫作:英語作文常用句型(四)2022-09-07
- 新概念寫作:英語作文常用句型(三)2022-09-05
- 新概念寫作:英語作文常用句型(二)2022-08-31
- 新概念寫作:英語作文常用句型(一)2022-08-29
- 新概念寫作:英語作文中常見典型語法錯誤2022-08-23
- 新概念閱讀:17件小事幫你輕松get更好的生活2022-08-17
- 新概念閱讀:你可以選定一種解釋2022-08-11
- 新概念閱讀:7步走出失敗經歷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