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模擬試題(一)


一、單項選擇題
1.人的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稱為()
A.個性特點
B.心理過程
C.心理現象
D.個性傾向
2.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覺、知覺和記憶
B.知、情、意過程
C.需要、動機和世界觀
D.能力、氣質和性格
3.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家是()
A.弗洛伊得
B.羅杰斯
C.威特海默
D.斯金納
4.心理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系統性的原則、發展性原則和()
A.客觀性原則
B.自然性原則
B.社會性原則
D.主觀性原則
5.用標準化量表對個體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的方法是()
A.實驗法
B.觀察法
C.調查法
D.測驗法
6.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學者是()
A.馮特
B.華生
C.費希特
D.弗洛伊德
7*.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應,因此心理學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A.邊緣科學
B.人文科學
C.環境科學
D.分支科學
8*.心理活動的源泉和內容是()
A.感覺與知覺
B.客觀現實
C.認識過程
D.反映活動
9.伴隨在心理活動過程中以保證人的各項活動順利進行的心理特性是()
A.注意
B.認識過程
C.意志過程
D.思維
10.聞到蘋果香味,看到蘋果紅色外觀,觸摸蘋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動活動是()
A.感覺
B.知覺
C.感受性
D.感覺閾限
11*.能夠將外界刺激的能量轉化為神經沖動,即將感覺器官接受的各種適宜刺激能量轉化為生物電能的器官是()
A.感覺
B.感覺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12*.人感到某個刺激的存在或刺激變化的強度或強度變化所需要的量的臨界值是()
A.感覺
B.感受性
C.感覺閾限
D.心理量
13*.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是()
A.絕對感受性
B.差別感受性
C.差別感覺閾限
D.絕對感覺閾限
14*.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是()
A.絕對感覺閾限
B.差別感受性
C.差別感受閾限
D.差別感覺能力
15.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所發生的感受性的變化現象是()
A.感覺適應
B.感覺對比
C.感覺相互作用
D.聯覺
16.吃了糖以后會覺得桔子酸,這是()
A.感覺適應
B.感覺對比
C.同時對比
D.繼時對比
17.看見一株玫瑰花并能認識它,這時的心理活動是()
A.色覺
B.知覺
C.感覺
D.統覺
18.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作為整體反映的知覺特征是()
A.知覺整體性
B.知覺選擇性
C.知覺理解性
D.知覺恒常性
19.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事物加以處理并作出解釋或判斷的組織加工過程是()
A.知覺整體性
B.知覺選擇性
C.知覺理解性
D.知覺恒常性
20.在一定范圍內,人不隨知覺條件的變化而保持對客觀事物相對穩定的映象不變,這是()
A.知覺整體性
B.知覺選擇性
C.知覺理解性
D.知覺恒常性
二、簡單題
1.心理現象包括哪些結構成分?
2.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3.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么?
4.什么是意識?意識有幾種水平?
5.意識有哪些特征?
6.什么是注意?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7.簡述注意的品質。
8.簡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條件。
9.簡述注意的穩定性及影響注意穩定性的因素。
10.如何將注意的規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2.D 3.B 4.A 5.D 6.A 7.A 8.B 9.A 10.A 11.C 12.C 13.D 14.C 15.A 16.D 17.B 18.A 19.C 20.D
二、簡答題:
1、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把人的心理現象劃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兩個部分。心理過程是指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者緊密聯系,統一在人的行為活動中。個性心理是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個性心理通過心理過程形成,已形成的個性心理制約著心理過程的進行和發展,并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
2、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心理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心理學研究要尊重客觀事實,按照事物的本來面貌來反映事物。對心理學研究來說,就是要從心理活動產生所依存的客觀條件及其表現和作用來揭示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規律性。發展性原則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系統性原則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動的各個心理過程、心理特征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關系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把心理想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內容去研究。
3、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么?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的內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看法,產生了不同的學說。大致有以下主要學派及代表人物。
構造主義心理學。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馮特認為心理學的內容是對人的意識經驗的分析。意識可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個基本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活動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他首創內省法,對自己內在經驗感受進行觀察和分析。
是一種持續不斷、川流不息的過程,即意識流,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構造心理學那樣強調意識的結構。例如,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關心什么是思維,而機能主義心理學則主要關心思維在人類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行為主義心理學。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是該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華生認為心理學不應研究意識,而應該研究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個人行為,并以刺激一反應(s—R)之間的關系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意識不能觀察和測量,所以意識不應該包括在心理學研究范圍內;個體行為的基礎是反應的關系,即此反應的形成與某刺激相關,了解了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即可了解人的行為;個體的行為都是在生活環境中習得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
完形心理學。由德國一心理學家韋特海墨于191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所創立。Gestalt為德文,含有“整個形體”和“完形結構”的意思。完形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知覺與意識,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覺與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它以直接經驗或現象經驗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他們既強調觀察法,也不反對內省法,完形心理學的方法主要是一種純粹的經驗的觀察。對完形心理學而言,各元素的總和不是意識的整體,而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為在集中知覺時,增加了一層心理組織,因此,它對知覺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此外,完形心理學研究知覺組織,而知覺組織與注意、記憶和思維等歷程有關,為此完形心理學的研究為后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精神分析學派。是由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所創立。精神分析不但是現代心理學理論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上一世紀影響人類文化發展的最大的理論之一。精神分析理論極為龐雜,對于人格的發展動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生本能、死本能等觀念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對于人格發展階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認同、戀母情結等觀念來解釋個體心理發展的歷程;對于人格結構,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來解釋個體的人格結構,并以沖突、焦慮以及各種防衛機制來解釋個體人格發展的動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學者堅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則,但對弗洛伊德的理論有所發展,如更加強調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過分強調弗洛伊德的本能論或泛性論的作用,而重視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這些心理學者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與羅杰斯為代表在20世紀50年代所創立,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在理論取向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精神分析論對人的異化,反對他們的反理性觀點;反對行為主義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論的觀點,也反對行為主義以零碎的、片面的反應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認為行為主義研究的是由零碎反應集合而成的行為,而不是表現行為的完整的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人,應研究人類的復雜經驗,如動機、價值、情感、生活責任以及生命的意義等。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性是善的,人類本性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因此要改善環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發展,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逐漸演變而成。認知心理學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從廣義上說,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的注意、感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心理過程。從狹義上來說,認知心理學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指對信息的輸入、加工、存儲和提取過程的研究。認知心理學是多學科結合的結果,它一方面吸收了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如完形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也受到其他學科的推動,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和語言學的影響,同時計算機科學的進展也對認知心理學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認知心理學是目前在心理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研究范式,它對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4、什么是意識?意識有幾種水平?
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反映的高級形式,指人以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為基礎的系統整體對自己身心狀態與外界環境變化的覺知和認識,其中語言和思維是意識活動中的核心因素。
意識可分為自我意識和對周圍事物的意識,它的不同水平反映了個體在某一時間內對自身活動及其狀態的覺知程度。在意識的調節與支配下,人的意識水平還可以具體劃分為以下三種水平:無意識水平,指個體對其內在身心狀態或對外環境變化沒有覺知的意識狀態;前意識水平,指人腦中所保持的經驗或信息,可由需要時復現、提取而達到覺知的意
5、意識有哪些特征?
人類意識概括起來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①意識的覺知性,它是人類意識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對外界刺激和自身內部心理事件的了解。②意識的能動性。它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現為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意識的前進性。③意識的社會歷史制約性。人類意識是在社會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并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
6、什么是注意?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點。指向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人的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朝著一定的對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停留在客觀事物上的強度或緊張度。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狀態下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注意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它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性,是心理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具有動力性。它具有三個功能:第一,選擇功能。它使人在某一瞬間選擇具有意義的、符合活動需要的客觀事物,避開或抑制無關刺激。第二,保持功能。它使人的心理活動持續保留在所選擇的對象上,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第三,對活動的調節與監督功能。它使人的心理活動沿著一定的目標和方向進行,并根據當前需要作出適當分配和及時轉移,以此來適應瞬息萬蠻的客觀環埔。
7、簡述注意的品質。
①注意的廣度(注意的范圍)
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覺察到客體的數量。“一目十行”
②注意的穩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或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其標志是在某一段時間內注意的高度集中,這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征。
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指注意維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人在感受同一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廣義:指注意維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雖然人接觸的對象或行動有所變化,但人對整個活動的注意卻保持不變。如完成做作業的任務活動。
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
③注意的轉移,指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另一活動上。如課與課間的轉移。
8、簡述注意的分配及注意分配的條件。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
注意分配的條件:
(1)同時進行的兩種或幾種活動,其中最多只能有一種活動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動必須是熟練的、自動化了的或部分自動化了的。人對自動化了的活動就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中心集中在生疏的活動上。
(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間形成了動作系統。(反應系統)
如司機駕駛汽車的復雜動作,通過訓練后形成一定的反應系統,就可以不費力氣地完成各種駕駛動作,并且可以把注意分配到其他與駕駛有關的事情上。
9、簡述注意的穩定性及影響注意穩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穩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或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其標志是在某一段時間內注意的高度集中,這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征。
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指注意維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人在感受同一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廣義:指注意維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雖然人接觸的對象或行動有所變化,但人對整個活動的注意卻保持不變。如完成做作業的任務活動。
影響因素:
(1)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內容豐富,復雜多變――易穩定;內容貧乏,單調靜止――難維持穩定(如看照片與看電影)。
(2)和活動的內容及活動的方式有關:
復雜而持續時間長的活動――適當變化流動的內容和方式。
初中生的功課安排問題:性質不同的文理科,難易不同的內容適當隔開。
(3)和主體狀況有關:意志強,善于控制,有積極態度,興趣,目的任務明確――易保持;生病,失眠,疲勞,心境不佳――難保持。
10、如何將注意的規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去?
根據注意時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因此,組織好學生的注意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①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組織教學。在教學環境方面,要盡量避免分散學生注意的刺激出現;在教學方法上盡量防止單調死板,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如注重講授語音、語調的運用、板書技巧以及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具的適當使用、教學內容的合理組織等。②運用有意注意規律組織教學。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要明確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并促使學生理解其意義,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了解有些課程雖枯燥,但在今后工作中將起重要作用,使學生明確課程知識所具有的價值,從而導致對學習結果的興趣;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喚起學生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合理組織學生的注意活動,包括指導學生自己來組織有意注意,把智力活動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對喚起學生有意注意具有重要作用。③引導學生幾種注意交替使用。
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注重有意注意,會使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極易產生疲勞。如果單憑無意注意就不能牢固掌握科學知識,因為任何學科的內容并不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兩種注意有節奏地交替輪換,例如,可以通過組織教學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有意注意,并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有意后注意的能力,關鍵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目的和任務的理解和興趣,并使學習后的實踐活動達到熟練。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由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您整理發布,更多海量資源盡在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
最新資訊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9)2019-11-05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8)2019-11-05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7)2019-11-05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6)2019-11-04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5)2019-11-04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4)2019-11-04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匯總2019-11-01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3)2019-11-01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2)2019-11-01
- 2019年12月第四期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專項練習一(1)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