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級中藥師考試復習講義-方劑學(第十三單元)


2015年初級中藥師考試復習講義-方劑學(第十三單元),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搜集整理供考生們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第十三單元 理血劑
一、概述
1.理血劑的適用范圍
凡以理血藥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療瘀血或出血病證的方劑,統稱理血劑。屬“八法”中“消法”范圍。活血祛瘀劑,適用于各種血瘀證。如瘀熱互結下焦之蓄血證;瘀血內停胸腹之諸痛;瘀阻經脈之半身不遂;婦女經閉、痛經或產后惡露不行,以及瘀積包塊、外傷瘀腫、癰腫初起等。止血劑,適用于血溢脈外,離經妄行而出現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證。
2.理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1)必須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標本緩急,做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顧。
(2)逐瘀防傷正氣,止血慎防留瘀。至于瘀血內阻,血不循經所致的出血,法當祛瘀為先,因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
(3)活血祛瘀劑其性破泄,易于動血、傷胎,故凡婦女經期、月經過多及孕婦均當慎用或忌用。
二、活血祛瘀
桃核承氣湯
【方源】 《傷寒論》
【組成】 桃仁五十個(12g) 大黃四兩(12g) 桂枝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芒硝二兩(6g)
【用法】 水煎,芒硝沖服。
【功用】 逐瘀瀉熱。
【主治】 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配伍意義】 本方證屬瘀熱互結下焦,治當因勢利導,逐瘀瀉熱,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本方由調胃承氣湯減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方中桃仁活血破瘀;大黃下瘀瀉熱。二者合用,瘀熱并治,共為君藥。芒硝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桂枝辛甘性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共為臣藥。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破血下瘀瀉熱之功。
血府逐瘀湯
【方源】 《醫林改錯》
【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當歸三錢(9g) 生地黃三錢(9g)
川芎一錢半(4.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4.5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甘草二錢(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諸癥皆為瘀血內阻胸部,氣機郁滯所致。即王清任所稱“胸中血府血瘀”之證。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氣止痛。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佐以生地、當歸養血益陰,兼能活血;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桔梗并能載藥上行,甘草調和諸藥,同為使藥。全方配伍特點有三: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分郁結;二是祛瘀與養血同施,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行氣又無傷陰之弊;三為升降兼顧,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
補陽還五湯
【方源】 《醫林改錯》
【組成】 黃芪四兩(120g) 當歸尾二錢(6g) 赤芍一錢半(5g) 地龍一錢(3g)川芎一錢(3g) 紅花一錢(3g) 桃仁一錢(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配伍意義】 本方所治中風由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原方重用生黃芪至四兩,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臣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佐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助當歸尾以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全方重用補氣藥配伍少量活血藥,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溫經湯
【方源】 《金匱要略》
【組成】 吳茱萸三兩(9g) 當歸二兩(6g) 芍藥二兩(6g) 川芎二兩(6g)人參二兩(6g) 桂枝二兩(6g) 阿膠二兩(6g) 牡丹皮二兩(6g) 生姜二兩(6g)甘草二兩(6g) 半夏半升(6g) 麥冬一升(9g)
【用法】 水煎服,阿膠烊沖。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主治】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里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
生化湯
【方源】 《傅青主女科》
【組成】 全當歸八錢(24g) 川芎三錢(9g) 桃仁十四枚(6g) 干姜五分(2g)甘草炙,五分(2g)
【用法】 水煎服,或酌加黃酒同煎。
【功用】 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主治】 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產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產后血虛寒凝,瘀血內阻所致。治宜活血養血,溫經止痛。方中重用全當歸補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滯止痛,為君藥。臣以川芎活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炮姜入血散寒,溫經止痛;黃酒溫通血脈以助藥力,共為佐藥。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用以為使。原方另用童便同煎(現多已不用),乃取其益陰化瘀,引敗血下行之意。諸藥合用,共奏養血祛瘀、溫經止痛之功。
三、止血
十灰散
【方源】 《十藥神書》
【功用】 涼血止血。
【主治】 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鮮紅,來勢急暴,舌紅,脈數。
咳血方
【方源】 《丹溪心法》
【組成】 青黛水飛(6g) 瓜蔞仁(9g) 海粉(9g) 山梔子(9g) 訶子(6g)
【用法】 共研末為丸,每服9g;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清肝寧肺,涼血止血。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證。咳嗽痰稠帶血,咯吐不爽,心煩易怒,胸脅作痛,咽干口苦,頰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配伍意義】 本方證系肝火犯肺,灼傷肺絡所致。病位雖在肺,但病本則在肝。治當清肝瀉火,使火清氣降,肺金自寧。方中青黛清肝瀉火,涼血止血;山梔子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兩藥合用,澄本清源,共為君藥。臣以瓜蔞仁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海粉清肺降火,軟堅化痰。佐以訶子清降斂肺,化痰止咳。諸藥合用,共奏清肝寧肺、涼血止血之功。
小薊飲子
【方源】 《濟生方》,錄自《玉機微義》
【組成】 生地黃 小薊 滑石 木通 蒲黃 藕節 淡竹葉當歸 山梔子 甘草 各等分(各9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 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帶血,小便頻數,赤澀熱痛,舌紅,脈數。
【配伍意義】 本方證因下焦瘀熱,損傷膀胱血絡,氣化失司所致。治宜涼血止血,利水通淋。方中小薊功擅清熱涼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癥,是為君藥。臣以生地黃涼血止血,養陰清熱;蒲黃、藕節助君藥涼血止血,并能消瘀。佐以滑石、竹葉、木通清熱利水通淋;梔子清泄三焦之火,導熱從下而出;當歸養血和血,引血歸經,尚有防諸藥寒涼滯血之功。使以甘草緩急止痛,和中調藥。諸藥合用,共成涼血止血為主,利水通淋為輔之方。本方是由導赤散加小薊、藕節、蒲黃、滑石、梔子、當歸而成,由清心養陰,利水通淋之方變為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劑。
槐花散
【方源】 《普濟本事方》
【組成】 槐花(12g) 柏葉(12g) 荊芥穗(6g) 枳殼(6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清腸止血,疏風行氣。
【主治】 風熱濕毒,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糞中帶血,以及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紅苔黃脈數。
【配伍意義】 本方所治腸風、臟毒皆因風熱或濕熱邪毒,壅遏腸道血分,損傷脈絡,血滲外溢所致。“腸風者,下血新鮮,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來……臟毒者,下血瘀晦,無論便前便后皆然”(《成方便讀》)。治宜清腸涼血為主,兼以疏風行氣。方中槐花善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為君藥。臣以側柏葉清熱止血,可增強君藥涼血止血之力。荊芥穗辛散疏風,微溫不燥,炒用入血分而止血;枳殼行氣寬腸,以達“氣調則血調”之目的,共為佐藥。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腸疏風,具有寓行氣于止血之中,寄疏風于清腸之內,相反相成的配伍特點。
黃土湯
【方源】 《金匱要略》
【組成】 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阿膠 黃芩各三兩(各9g) 灶心黃土半斤(30g)
【用法】 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余藥,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配伍意義】 本方證因脾陽不足,統攝無權所致。治宜溫陽止血為主,兼以健脾養血。方中灶心黃土(即伏龍肝)溫中收澀止血,用以為君。臣以白術、附子溫陽健脾以復統血之權。然辛溫之術、附易耗血動血,且出血者,陰血每亦虧耗,故以生地、阿膠滋陰養血止血;與苦寒之黃芩合用,又能制約術、附過于溫燥之性;而生地、阿膠得術、附則滋而不膩,避免了呆滯礙脾之弊,均為佐藥。甘草調藥和中為使。諸藥合用,為溫中健脾,養血止血之良劑,具有寒熱并用,標本兼顧,剛柔相濟的配伍特點,故吳瑭稱本方為“甘苦合用,剛柔互濟法”(《溫病條辨》)
【鑒別】
1.本方與歸脾湯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血之便血、崩漏。黃土湯中以灶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血而止血,適用于脾陽不足,統攝無權之出血證;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心安神,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2.本方與理中丸皆可用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之便血、吐血、崩漏等。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參、白術、甘草,重在溫中健脾以治本,故適用于病情較輕、病勢較緩之證;本方以灶心黃土配白術、附子、生地、阿膠、黃芩、甘草,溫中健脾與收澀止血并施,標本兼顧,故適用于病情較重、病勢較急之證。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醫學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老師聯系方式:62126633-6749 專業老師QQ群:328632537
最新資訊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該如何階段復習?2020-04-07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備考沖刺階段如何做到查漏補缺?2020-04-01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備考怎么做好知識歸納?2020-03-30
- 2020年中藥士/師/主管中藥師備考階段復習一定要做好!2020-03-25
- 2020年中藥士/師/主管中藥師考試高效復習技巧2020-03-11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復習要點2020-02-28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復習誤區2020-02-26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備考三要素2020-02-24
- 2020年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網上購課以后該怎么復習呢?2020-02-14
- 2020年黑龍江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網上繳費時間及金額2020-02-13